字節跳動要做中國第四朵云,搞得起來嗎?
6月10日,據《晚點LatePost》報道,字節跳動 “火山引擎” 部門將在今年 9 - 10 月正式發布包含計算、存儲和網絡的云計算 IaaS服務,并且新聞中提及火山引擎的目標是做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之外的“中國第四朵云”。
對此言論,火山引擎則對外表示,目前還沒有推出公有云產品,對市場相關猜測不做評論。
將兩條消息對比,我們暫且無法將字節要做公有云這件事蓋棺定論。但更多的細節顯示,2020年6月字節跳動對外發布了面向企業服務的科技品牌“火山引擎”,初衷是將字節跳動沉淀的技術、工具和增長方法對外開放給企業客戶。
而且最近一年以來,字節跳動的確持續在企業服務賽道發力:
2020年8月全資收購了基于容器的PaaS平臺才云科技,將才云科技的團隊及業務并入火山引擎;
2020年9月將原本服務于公司內部的SaaS服務“飛書”對外開放,在遠程辦公產品走俏期間,飛書得到了大力推廣;
以及除了在已建成的河北張家口數據中心外,字節也計劃在上海、深圳等城市或周邊建設大型數據中心。
總而言之,以字節跳動現在的體量和主營業務而言,從PaaS、SaaS再向下滲透到IaaS,從To C往ToB走,甚至是直接做云計算基礎設施服務這件事并非難以想象。
但主要的問題是,既然大家都知道IaaS市場競爭激烈,那么字節在市場競爭中有哪些優劣勢?它將如何選擇賽道?“第四朵云”的目標能不能實現……這些是我們可以關注并討論的。
令人矚目的3位競爭對手
從2009年算起,在字節進入云計算市場的前十余年里,國內云計算市場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1)數字化浪潮迭起,企業上云意識顯著增長,云業務市場規模持續走高;
2)市場競爭加劇,巨頭發力導致市場格局重新排位。
一番龍爭虎斗之后,以下是字節認為排在前面的3位競爭對手現狀:
阿里云2021財年營收達到601.2億元,較上一財年的400.16億元同比增長50%;
騰訊云近期未單獨披露云服務業績,根據2021Q1財報,包括騰訊云在內的“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單季收入390億元,同比增長47%。在更早的一次披露中,騰訊云2019年收入超過170億元人民幣;
華為云亦未披露云業務營收,但根據財報可知2020年華為云增速達168%,屬于公司幾大業務中增速較快的部分。
因為入場時間更早,公有云市場的頭部玩家們不僅在營收上占有優勢,在投入上也能看到“未來3年在該業務投入2000億”、“未來5年投入5000億”這樣的戰略決心,甚至他們也在不斷更新組織架構和人事安排,以保證思想最有活力、行動最有謀略。
所以,當強大的對手也在拼命攻城掠寨時,如何在高壓下生存或發展,一切都不是那么容易。
但即便如此,字節還是有可以進入市場的原因。
從外部看,移動互聯網人口紅利見頂,數字經濟崛起,字節必須跳出“通過分發流量做廣告生意”的模式,發展出符合時代變化的下一個增長點;
從內部看,公司已有的客戶紛紛提出新的增值業務需求,提供更全面的產品與方案有利于增加客戶粘性,吸引客戶增量。另外字節在決定做IaaS前,已經擁有沉淀的技術工具和能力、充沛的現金流、清晰的組織架構等必要條件,在火山引擎的基礎上發展云業務,這并非是另起爐灶、從0重建,由此可以體現該業務的可行性。
當然,和其他廠商一樣,倘若要在IaaS市場發展業務,字節必須做好虧損和長期戰斗的準備,選擇更合理的賽道和作戰攻略尤為重要。
可能的戰場,字節的優劣勢
一般來說,因為與3大頭部公有云廠商有較大的規模差距,新進入者大概率不會與第一梯隊的玩家直接競爭,但是從至今企業用云的滲透率仍然較低這一點來說,并不意味這些選手們完全沒有機會。
例如金山云曾表態一定要在幾個關鍵領域做好,目前專注其擅長的視頻與游戲行業,戰略布局金融、教育與傳統行業。
例如優刻得UCloud堅定強調中立云的標簽,開始在滲透率較低的傳統行業、客戶與巨頭存在業務競爭關系的行業、對服務要求比較高的行業開拓新的市場。
例如青云科技主打混合云,主要面向銀行、保險、能源、交通、制造、公共事業、教育和醫療等社會的戰略大行業提供優質混合云解決方案。
而火山引擎列出的重點方向,分別是零售、文旅、金融、泛互聯網和汽車。
在這些領域,字節的優勢體現在集團內部技術團隊確實有到市場上競爭的實力,例如基于抖音上的流量做整合營銷,為景區吸引客流,由火山引擎承接這部分基礎云業務。
但是字節也存在幾處不可忽略的劣勢:
一方面是入場慢缺乏業務和經驗積累,云服務對穩定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比想象中更為嚴苛;
另一方面,泛互聯網市場很大程度上已經被阿里或騰訊瓜分,他們早期通過投資也早已聚攏了諸多阿里系或騰訊系陣營,要打破這樣的壁壘并不容易;
最后,對于更廣闊的傳統企業用云市場來說,互聯網公司提供的云計算不一定最符合場景特點,而且如果云計算企業陷入技術同質化的困境,而無法提供優勢性的產品或服務,依然免不了被規模效應下的頭部企業蠶食市場。
也許最終會如《晚點LatePost》分析的,市場上對多云的采納將會給字節帶來新的機會。但無論如何,這都需要字節展現真正可靠的技術、產品與服務能力,才能接住這個所有玩家都在盯著的“機會”。
按照咨詢機構 Frost&Sullivan 的數據顯示,2019 年,使用云計算且規模超過千人的美國企業中,85% 采用多云,中國的比例為 26%,更多中國企業選擇多云將成為未來幾年的行業趨勢。
面向深奧的企業服務市場
字節此次的行動,最大的特點在于從C端轉向B端。
與移動互聯網行業不同,B端企業服務市場是一個講求深度、重度、穩定的行業。數字化轉型這件事要做好,就得考慮新舊體驗之間的差異和用戶的替換成本。
而傳統企業與互聯網有很大的不同,第一是決策會趨于保守,第二是希望有成功的案例。
傳統企業與互聯網公司可以立即替換體驗新東西不一樣,他們有很多自己過去的東西,不管是設備還是系統。在上云的過程中怎么兼顧過去的東西,使其融合到新的平臺上,是所有玩家都要創新探索的事情。
但好處是,雖然眼下傳統行業的數字化、智能化有很多阻礙,鑒于其萬億級的市場規模,尚未清晰明朗的市場格局,很多玩家涌入到傳統行業的改造中來。
在這里,不管是面向全行業還是針對細分領域,字節都可能會重新定義自己的定位和邊界,聚攏一些技術類型,聚合一些合作伙伴,將自己的能力與其他廠商形成互補,產生一個新的企業服務生態。
最后,說到第四朵云這個說法,不由想起華為云2017年提出的全球第五朵云。
按照Gartner 4月發布的《Market Share: IT Services, Worldwide 2020》報告,全球云計算 IaaS 市場保持高速增長,市場規模達到643.9 億美元,其中華為云全球IaaS市場排名上升至中國前二、全球前五,在主流廠商中增速最快。某種程度上說,華為云倒是做到了以往的小目標。
但實際上,無論是硬件廠商、電信運營商、還是互聯網企業,都有不少嘗試做云計算而失敗的。例如惠普、思科、Verizon、AT&T、VMware、萬達網科、美團,其中美團云成立于2013年,于2018年宣布轉為內服,這些運營幾年后關閉服務的例子從來不在少數。
不過我們沒必要因為以往的失敗,就唱衰字節的此次嘗試。
任何有能力的公司都有去權利朝新的領域伸出觸角,感受其真正的邊界究竟在哪。
而字節選擇的云計算IaaS這條路,確實讓人期待會給這片市場激起哪些漣漪。行業企業會觀望,他的競爭對手們也會伺機而動……
參考資料:
晚點LatePost,《晚點獨家 | 字節跳動全面進軍云計算 IaaS 服務,想做中國第四朵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