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使用芯片搭載RFID技術監控 防范動物脫逃
在4月發生金錢豹從動物園出逃事件后,近日杭州發布《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動物園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到:推行猛禽猛獸定位芯片植入等數字化跟蹤定位手段。對此,有專家認為,擬規定的大部分舉措都可實現,數字化安全管理是正確發展方向但是裝芯片需商榷。(新京報7月17日)

專家指出,跟蹤手段不可能不影響動物的生活狀態,例如給鳥類環志或者佩戴跟蹤器,它們一開始會有排斥,會用嘴啄,會影響鳥類腿往回收。同時,目前植入性芯片的功率不高,供電不足無法滿足長期定位跟蹤的需求。由此來看,杭州新規為猛獸植入芯片,似乎顯得“異想天開”。
必須看到,動物于近似野外的環境下生活,安全風險必定更高一些。有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底,我國野生動物園數量達50家,且逐年增長。2019年7月,合肥野生動物園一只黑猩猩出逃;2017年11月,廣州動物園有1只金錢豹逃出籠子,都造成一定影響。避免人與動物直接接觸,在安全管理上加碼不能少。
給動物植入芯片,并非新鮮事物。部分地區,早有推廣給寵物狗植入電子芯片確認身份。誠然,受功率限制,目前沒有必要植入具有類似GPS技術的全時定位芯片,但利用低功率的RFID技術,通過在動物園周邊布置射頻感應裝置,小范圍定位預警理論上也能有效防范猛獸猛禽脫逃。從成本管理上看,防范成本往往比補救成本低一些。說到底,定位跟蹤關鍵在于技術創新思路是否跟得上。
其實,跟蹤定位動物園猛禽猛獸,既是對人類的保護,也是對動物的保護。眾所周知,當人與動物產生直接沖突時,人往往是優先保護對象。即便是與人親密無間的寵物狗,傷人之后也可能面臨安樂死結局。通過適當方式跟蹤猛獸猛禽,確保它們逃離動物園后,周圍居民能及時規避,防范二者直接接觸,進而避免沖突,保護動物。

在動物園中,人是“優勢物種”,可到野外環境,人是“弱勢群體”,人與動物和諧共生需要構建界限清晰的隔離關系。運用跟蹤定位手段,確保人與猛獸猛禽保持適當距離,顯得十分必要。對此,我還是得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當事先完善管理措施,為動物園管理提供指導有效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