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智能正在參與《2023 RFID無源物聯網生態系列報告》調研
在工業領域,國內企業在技術上和應用上突破要比通用市場難得多,企業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決心,不過越容易的事情越容易被復制,如果不能形成規模化,在市場競爭中無法形成優勢,而越難的事情通過深耕應用,打磨產品建立壁壘,在機會來臨的時候企業更容易得到更長遠的發展,RFID 正是如此,一批國內RFID工業識別廠商正迎來發展的良機。
國外品牌用百年工業發展歷程建立壁壘
從18世紀60年代的工業1.0到進入21世紀后工業4.0,發達國家工業自動化處于領先地位, 特別是德國工業4.0概念的出現,引發全球工業領域的革新浪潮。2010年7月,德國政府通過了《高技術戰略2020》,把工業確定為十大未來項目之一,其內容是指將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與工業生產相結合,最終實現工廠智能化生產,讓工廠直接與消費需求對接。工業4.0旨在將一切的人、事、物都連接起來,形成“萬物互聯”。物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在工業4.0中承擔核心技術支持,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會代替人工,甚至是完全替代,實現“無人工廠”。
萬物互聯的載體就是感知技術,包括RFID及傳感器,因為發達國家工業自動化的發展更成熟,在感知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亦更領先,解決方案也會更全面,國外企業如西門子、西克、GE、歐姆龍等大廠長期領導工業識別市場,RFID工業應用方案只是其整體解決方案的一小部分,而國內RFID企業難以切入。
四因素制約著國內RFID企業工業應用發展
國內RFID企業大都做通用型市場,只有少數企業把重心放在工業應用市場上,通過調研可以總結為四點原因:
原因一:從工業1.0-4.0都是由歐美等發達國家主導的,當然我國智能制造2025 的提出,也極大刺激了國內工業自動化智能化的發展,但是因為國內工業自動化發展時間短,在工業中高端生產自動化產線基本大部分仍依賴國外進口,國內產線建設基本向國外學習過來的,德國汽車產線、日本家電長線、美國重工業產線,國外品牌更成熟的解決方案讓企業更加信任。
原因二:工業應用市場對穩定性、精度要求更高,國內RFID企業在之前難以適配。
原因三:對工業應用工業識別了解不夠,距離環境、形態要求、通信方式也都不一樣,標準是國外品牌建立的,不同品牌的不一樣,需要企業逐步對接完善才能滿足市場需求,有比較大的門檻
原因四:市場體量不夠大,很多終端企業對RFID帶來的實際效益認識不夠,驅動力不強。
正因為有這些因素的限制,RFID工業應用在國內的應用一直不溫不火,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需要時機。
國內RFID工業識別廠商在沖破外企”護城河”
三年的疫情,改變了很多人、很多事,也帶來國產化的天時、地利、人和,國內RFID工業識別企業迎來了收獲的時機。
疫情下國外品牌產能受到影響,供貨不及時,尤其像RFID這種小眾產品特別突出,國內終端廠商開始接受國產品牌,并嘗試在產線、倉儲物流等環節中使用,再加上國家智能制造大背景下,終端企業開始智能化升級,市場需求量變大了,應用場景多了,為國產RFID工業識別創造了天時;隨著國內企業在工業應用的技術積累并主動與國際標準對接,已經可以滿足需求,對國內企業來說國內企業服務更好、需求能夠滿足、價格更低,秉承著支持國產替代的意識,亦更愿意用國內品牌產品及解決方案,這就是地利和人和,越早布局工業應用市場上RFID企業將會實現更大的發展,其中深圳市萬全智能技術有限公司就是很好的代表企業。
由AIoT星圖研究院策劃的《2023 RFID無源物聯網生態系列報告》正在啟動市場調研,該系列報告以“1份白皮書+10個細分領域市場調研報告”的形式對外呈現,該系列報告不僅展示上游環節的最新市場動態,還將重點展示10個RFID無源物聯網產業重要的細分應用領域,構建起RFID無源物聯網產業信息生態,極具市場傳播價值。
4月14日,AIoT研究院的分析師調研了深圳市萬全智能技術有限公司,深圳市萬全智能技術有限公司于2006年誕生于深圳,專注于物聯網無線射頻(RFID)產品及行業解決方案的創新研發、生產和銷售,是中國物聯網RFID行業知名企業。萬全萬全產品線有工業識別、RFID通用產品、智能柜三大板塊,5年前立項工業識別產品,包含:HF、UHF讀寫器;RFID通信網關、載碼體、線束等全系列布局,完成了與國際主流標準對接認證,在高端制造業先后與長城汽車、比亞迪、吉利、三一重工、格力、美的、海信、寶鋼、華能、廣藥、國藥、博世、京瓷、佳能等企業建立落地合作,是智能感知及RFID無線射頻產品方案領導者。

關于《2023 RFID無源物聯網生態系列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