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fid技術的機載設備維護管理系統
無線射頻識別(RFID)技術近年來在民用航空機場運輸領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但在國內民用航空制造領域和飛機運營維護領域還未得到推廣應用,其中大量的工作仍通過原始人工處理等方式進行。提出一種將RFID技術應用于民用飛機機載設備全生命周期維護和管理的系統,對其關鍵組成部分的功能及配置進行說明,并通過一項客艙應急設備的例行維護任務對該系統進行驗證。結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系統可以實現機載設備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維護和管理,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
民用航空;RFID技術;電子工單;機載設備管理;全生命周期
PART/0
引言
一架民用運輸飛機包括上百個機載設備,這些機載設備必須在飛機全生命周期內持續維護,使其保持適航狀態。飛機及機載設備的維護包括“定期維護”和“視情維護”兩種。前者屬于傳統的維護方式,也是目前航空公司主流的維護方式,體現了以預防事故為中心的維護思想。由于大部分故障在發生前都有一個發展過程,“視情維護”的理念是基于實時監控設備或系統的運行狀態來預測故障的發生,即“健康管理系統”。在傳統的定期維護方面,航空公司主要通過“機載設備履歷本”來記錄和管理機載設備日常使用、維護等信息。在飛機健康管理方面,已從早期簡單的自檢測設備(BITE)演變為實時監測飛機健康狀態信息并下傳到地面。飛機制造商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在某些機型上分別建立了飛機健康管理(Aircraft Health Management,簡稱AHM)系統和飛機維修分析(Aircraft Maintenance Analysis,簡稱AIRMAN)系統,實時收集飛機的狀態信息。飛機運營商中國南方航空公司開發了自己的遠程實時監控系統,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簡稱國航)在AHM、AIRMAN系統基礎上做二次開發對國航運行的飛機設備故障進行實時監控。可見機載設備維護策略正由基于時間的“定期維護”逐步向基于狀態監控的“視情維護”發展。目前飛機機載設備維護管理實踐中以“定期維護”為主,“視情維護”為輔,但兩者又各有不足。在“定期維護”中雖已實現“機載設備履歷表”的電子化和信息化,但仍然以人工錄入和維護數據為主,無法高效準確地監控和維護設備的狀態,包括設備的健康管理、維修維護記錄、物理定位與追蹤等。在視情維護理念下的“健康管理系統”中目前僅針對部分重要機載設備做實時狀態監控,即便如此還面臨機載設備供應商所提供的設備軟件即數據通信格式不一致以及空地數據無線傳輸的帶寬限制等問題。此外,民用飛機機載設備的維護管理不僅限于設備維修維護這一環節,還涉及機載設備的采供、裝配、財務、出入庫管理等環節。RFID技術作為一個較為成熟的物聯網技術,有可能將上述業務環節綜合起來,提高工作效率。在國內民用飛機制造領域,目前僅在飛機裝配環節有基于RFID的數字化裝配管理系統的研究。
在國外,空客公司、波音公司以及其他航空公司已嘗試在民航領域應用RFID技術。波音公司最早在飛機工具管理中使用RFID技術,并配備了所有包含歷史以及運輸、航線和海關信息的RFID微芯片的工具和工具箱;而空客公司則是對其地面設備和工具進行RFID標記;之后波音公司與日本航空、美國阿拉斯加航空等合作開展關于RFID技術的研究。空客A350、A380飛機已逐步采用RFID技術管理機載設備。在國內民航運輸和維修領域,中國東方航空公司與中國南方航空公司等運營商在航空管理、庫房管理等方面均開展了RFID技術的應用研究。國內部分飛機維修機構在飛機某個機載設備維護上采用RFID技術進行了應用嘗試,但是還未有采用RFID技術對機載設備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維護管理用于應用研究的案例。
本文提出一種民用飛機機載設備在全生命周期中維護與管理系統,介紹該系統根據機載設備全生命周期維護管理的業務流程,以客艙應急設備檢修工作為例對系統進行驗證,對本系統推廣應用挑戰較大的三個因素進行分析。
PART/1
系統實現
1.1系統架構
本文所述的系統(如圖1所示)包括一個基于云數據庫的服務平臺(以下簡稱“數據庫平臺”)【100】;一個手持終端設備【200】,作為RFID讀寫器,與波音公司發明的“用于在飛機上實時RFID定位的方法和系統”不同,波音公司發明的系統為固定位置RFID讀寫器,而本文所述系統為便攜式移動讀寫器;一組安裝于機載設備上的RFID標簽【300】。手持終端設備【200】具備蜂窩網絡通信功能、RFID射頻發射與接收功能。數據庫平臺【100】與手持終端設備【200】之間通過無線網絡傳輸數據,無線網絡包括但不限于5G、WiFi等,具體取決于應用環境。用戶通過手持終端設備【200】可以及時上傳數據至數據庫平臺【100】,反之也可以通過手持終端設備【200】隨時從數據庫平臺【100】獲取數據。RFID標簽【300】采用無源高頻標簽,它與手持終端設備【200】的無線適配距離達10~15m。

1.2數據庫平臺
系統中的數據庫平臺關聯了企業的一般業務數據庫,如圖2所示,包括財務與采供系統【102】、機載設備健康管理系統【103】、工單管理系統【104】、物料申領系統【105】等。

財務與采供系統【102】是企業既有的業務數據庫,機載設備維護管理系統【101】從中獲取設備的采購信息,如名稱、件號、序列號數量、單價、適航批單等數據,并反饋工時統計信息、設備/耗材使用信息等數據至財務與采購系統【102】。健康管理系統【103】是企業既有的業務數據庫,機載設備維護管理系統【101】從中獲取設備的定檢計劃、維護記錄、維修記錄、故障報告、可靠性與維修性數據等,并反饋相關的維修維護信息等數據至健康管理系統【103】;工單管理系統【104】是企業既有的業務數據庫,機載設備維護管理系統【101】從中獲取設備的工單派發計劃,并反饋工單作業報告等數據至工單管理系統【104】。物料申領系統【105】是企業既有的業務數據庫,機載設備維護管理系統【101】從中獲取設備的庫存信息、出入庫信息等數據,并將設備的及時物理位置信息等數據反饋給物料申領系統【105】。
1.3機載設備維護管理系統
機載設備維護管理系統包括用戶管理、功能管理、飛機管理、機載設備管理等功能模塊。其中用戶管理模塊主要是用于授權用戶維護和管理該系統;工單管理模塊用于向終端派發電子工單以及接收和管理從終端接收到的工單流程、工時信息、工單作業報告等;飛機管理模塊用于定義和管理現有飛機的基本信息,包括飛機型號、飛機注冊號、制造序列號、飛機機載零部件清冊信息、飛機機載設備安裝位置信息等;機載設備管理模塊用于定義和管理機載設備的基本信息,包括設備名稱、件號、序列號數量、單價、適航批單、定檢計劃、維護記錄、維修記錄、故障報告、可靠性與維修性數據、設備申領記錄、設備實時位置管理等信息。各系統功能模塊如圖3所示。

1.4手持終端
手持終端設備包括用戶管理、工單管理、RFID射頻信號收發、蜂窩網絡信號收發等功能模塊,如圖4所示。其中用戶管理模塊主要是用于登陸用戶的審核及授權;工單管理模塊用于接收、處理工單任務,上傳工單報告等;RFID射頻信號收發功能模塊用于手持終端和RFID標簽之間的數據傳輸;蜂窩網絡信號收發功能模塊用于和機載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之間的數據傳輸。

PART/2
應用實踐
2.1業務流程
從飛機制造商或飛機運營、維修商角度而言,所采購(或自制)的機載設備先后經歷的主要業務流程如圖5所示,包括檢驗出廠、檢驗入庫、領用出庫、裝機、定期維護、拆卸、故障入庫、送修出庫、定點維修,再返回檢驗出廠的閉環流程。一般來說,在每個業務流程環節均通過相應的表單來記錄和控制機載設備的實時狀態。

系統利用RFID技術,通過讀/寫每個業務環節的表單數據來實現對機載設備全生命周期的監控和管理。具體可描述為通過RFID技術,在每個業務環節掃描機載設備上的RFID標簽以寫入或讀出相應的狀態表單。
2.2客艙應急設備檢修工作實例
客艙應急設備包括便攜式滅火瓶、救生衣/筏,這些設備需要在航線上定期維護。航空公司機務在手持終端登錄,通過身份驗證后,可獲得當前該用戶待處理的工單任務列表,如圖6所示。

點擊圖6中第一項,執行“航線維護”工單,機務手持具備RFID閱讀器功能的終端設備,在客艙過道行走時,貼有RFID標簽的設備會自動向RFID閱讀器發出信號,傳輸信息。相關RFID位置感知技術領域的研究表明,RFID終端設備能夠準確感應到貼有RFID標簽的設備的具體位置,精度可達到“最后一米”,該精度已滿足本應用場景的精度要求。執行維護工單如圖7所示,紅色圓點表示設備缺失,終端設備未在固定位置識別到相應的設備,需機務進行人工確認;綠色方塊表示正常,終端設備被識別,且當前仍在正常使用期限內;黃色菱形表示即將到期,根據設備反饋信號,該位置設備即將超出使用期限,需要做進一步維護處理。全部檢查完成后,點擊“生成工單報告”按鍵,獲得工單報告,進入頁面如圖8所示。機務可在工單報告中輸入檢查結果,并報告有無異常等。此外,機務還可以針對圖7中的單個設備查詢追溯其維護歷史記錄,如圖9所示。



2.3手持終端操作流程
本系統根據航空公司機務工作實踐開發,利用RFID技術將機載設備連入網絡,開發電子工單管理系統,實現工單的派發、執行、工單報告編制以及機載設備維修維護追溯的全過程管理。
手持終端操作系統操作過程如圖10所示,第一步,登錄系統;第二步,瀏覽所有待辦任務;第三步,選擇并執行工單;第四步,編制與生成工單報告。考慮到業務實踐的需求,該電子工單系統還具備查閱產品歷史維護記錄的功能。

PART/3
典型應用場景與局限性分析
3.1客艙時壽件維護
客艙時壽件主要指救生衣、救生筏、滅火瓶、氧氣瓶等安裝在客艙內,同時需要在航線上進行定期維護的機載設備。目前此類工作主要是由機務通過目視檢查的方式進行,這種檢查方式存在諸多由人為因素導致的潛在風險,如忘記檢查點、忽略檢查點、對檢查項目的評判標準掌握程度不一致等,且這種檢查方式效率低。波音公司B777飛機氧氣瓶維護的項目,使用RFID技術后,檢查時間只需要8.5min即可完成。而借助本系統,機務通過手持RFID終端設備在客艙過道走一圈即可完成客艙所有時壽件的檢查,并在線編制和提交工單報告。
3.2飛機重要LRU件維護
LRU(Line Replaceable Unit)是指航線可更換設備,對于飛機上重要的LRU件要在航前或航后做例行檢查。例如通過RFID技術對起落架進行健康監控,以幫助降低運營和維護成本。本系統能夠在此類檢查中發揮作用,提高效率。
3.3推廣應用面臨的挑戰
RFID技術在上述場景中的應用仍然有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1)標簽的安裝
將RFID標簽安裝在機載設備上通常有三種方式,分別為粘接、鉚接或螺接、綁扎。可以根據不同的設備類型,恰當地選用這三種方式。但是在目前,RFID標簽主要由OEM(飛機制造商)實施安裝,在實踐中會遇到大量的機載設備,由于設備外形、機載設備位置等因素,導致這三種方式均無法牢固地將RFID標簽安裝在設備上。因此建議由上游機載設備生產商在設備設計和生成時就將RFID標簽一并安裝好,但是需要由OEM大力推動并獲得上游機載設備生產商的支持。
(2)適航問題
在民航應用領域需要獲得適航當局批準的應用一般有:備件管理、飛機部件管理、航空貨運、維修維護等。而局方的適航符合性審查將耗費大量的時間,這對申請方(OEM或航空公司)來說意味著增加了成本,因此應用推廣難度很大。
(3)標簽成本
近些年RFID標簽越來越輕薄,價格也越來越低,已經從21世紀初的1美元左右降到0.1美元左右,但是與傳統的條碼標簽相比,RFID標簽仍然沒有成本優勢。
(4)標準規范
RFID技術在航空領域主要的通用標準是ATASpec2000《物料管理電子商務規范》,適用于航程和可靠性數據交互協議;SAEAS5678《航空器用要求的無源無線頻率識別(RFID)標簽》,闡述了標簽的耐溫、耐壓、抗沖擊和腐蝕等性能要求;我國的相關標準為MN/T1025—2009《民用航空行李運輸無線RFID規范》,適用于民用航空運輸企業的行李運輸服務。整體來說,RFID技術在航空制造業和維修維護領域的標準規范雖有一定的基礎,但尚不完善,不利于RFID技術在此領域的推廣使用。
PART/4
結論
(1)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RFID技術的機載設備維護管理系統。通過利用RFID技術,對機載設備進行維護狀態的監控、數據管理與檢索,實現機載設備在制造、運營、維護等各個操作業務環節過程的監控和管理,極大提高了機載設備全壽命周期的自動化、信息化管理效率,可以在機載設備制造、運營及維護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2)RFID技術在其他行業應用廣泛,這些行業往往比民用航空業更能作為早期應用方對該技術做出響應。在民用航空領域,越來越多的航空公司、機場和飛機制造商將這項技術作為未來的關鍵戰略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