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跨境低空物流獲香港首批試點!深成交與盈芯提供技術支持
3月21日,深圳市深城交通發展有限公司(簡稱“深城交”)宣布,其申請的低空基礎設施裝置及RFID跨境低空物流項目正式獲得香港政府首批試點資格,標志著深港合作在智慧物流領域邁出關鍵一步。這一創新嘗試深度融合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與低空經濟,有望重塑跨境物流效率與安全性,為大灣區融合發展注入新動能。而這個試點項目中的RFID技術,將由盈芯科技提供支持。

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致辭(圖片來源:香港政府新聞處)
大陸與香港傳統跨境物流的難點
作為全球經濟活躍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大陸與香港之間的跨境物流需求持續旺盛。然而,受物流成本差異、基礎設施限制等影響,傳統物流模式仍面臨諸多挑戰。具體來說,以下是基于兩地物流難點的剖析:
1. 物流成本高企,中間環節多
運輸方式對比:陸運:深圳-香港陸運成本約140-200元/噸,時效1-2天,但口岸擁堵(如皇崗口岸)可能導致延誤。空運:適用于緊急貨物(如生鮮),但運費高昂(約30元/公斤),且需額外支付安檢費+操作費。海運:大批量貨物成本較低(如深圳-香港海運約500元/立方),但時效長達7-10天。隱性成本疊加:報關費:代理報關費約200-500元/票。倉儲費:香港倉儲成本是深圳的2-3倍,尤其旺季(如雙十一)費用飆升。

2. 信息不對稱,全程追蹤難
系統割裂:大陸物流公司(如順豐)與香港本地配送商(如嘉里物流)信息系統不兼容,導致貨物出境后追蹤信息中斷。客戶常需通過電話或郵件人工查詢,效率低下。
清關信息不透明:海關查驗進度、放行時間缺乏實時反饋,客戶難以預估收貨周期。
3. 基礎設施限制,末端配送難
口岸擁堵:深圳灣口岸、皇崗口岸等通關車輛日均超萬輛,高峰時段排隊超4小時。
香港境內配送面臨“最后一公里”難題:部分老城區街道狹窄,街道寬度不足3米,貨車難以進入,需人工駁運。
RFID跨境低空物流的優勢
大陸與香港跨境物流的難點,本質上是效率與成本的平衡問題。要實現“次日達”“門到門”服務,RFID技術的引入恰好成為破解難題的“金鑰匙”:每件貨物貼上唯一RFID標簽,實現“從倉庫到空中”的實時追蹤,清關數據自動上傳,減少人工錯誤。當無人機搭載RFID讀寫設備時,可批量掃描貨物信息,傳統需50小時的萬件貨物盤點縮短至2小時以內,人力成本直降60%。而作為技術提供方,長沙盈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簡稱“盈芯”)的加入成為項目關鍵支撐。其超高頻RFID芯片已實現全面國產化,具備三大核心優勢:遠距離識別:支持無人機在飛行過程中動態掃描貨物,無需降落即可完成信息交互;抗干擾性強:復雜天氣或電磁環境下仍能穩定傳輸數據,確保跨境物流可靠性;成本可控:相比進口芯片,盈芯方案可降低硬件成本約30%,助力大規模推廣。

此次試點也離不開兩地的共同努力,在深圳端,深城交已規劃深圳低空航線及起降點,其子公司深圳市深城交低空運營有限公司正籌備文旅、通勤、醫療急救等飛行服務,未來或與RFID物流無人機形成“空中走廊”。在香港端,特區政府首批推展38個低空經濟項目,覆蓋物流配送、緊急救援等領域。例如:順豐豐翼無人機計劃為離島居民配送藥物,RFID標簽將確保藥品溯源無誤;美團無人機首條配送航線已籌備完成,預計年內實現深港間外賣、文件等緊急物資快速運輸。
寫在最后
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明確表示,將推動低空經濟與大灣區內地城市聯動,突破無人機芯片、飛控系統等關鍵技術。年內完成深港跨境無人機物流測試航線,優先保障醫療冷鏈、高價值電子產品運輸;并在未來幾年構建“RFID+低空”標準化體系,推動大灣區物流網絡向立體化、智能化升級,預計3年內可降低跨境物流成本15%-20%。隨著深城交與盈芯的試點推進,RFID跨境低空物流正從構想走向現實。這一“灣區智慧”不僅將重塑深港物流格局,更為全球跨境物流提供了創新樣本。未來,當無人機搭載著RFID標簽的貨物穿梭于都市天際線時,一個更高效、更安全的物流時代已然啟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