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技術在考古的應用研究
RFID的全稱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無線射頻標識,它通過非接觸和非線性可見的方式傳送標識資料,達到身份識別的目的。包括RFID標簽和RFID閱讀器兩個主要部分。標簽上的芯片存儲著唯一的標識碼和其他相關數據,而閱讀器則用于與標簽進行通信,當閱讀器發出無線電波信號時,它能夠激活附近的RFID標簽。標簽上的天線在接收到信號后,從中獲取電能并激活芯片,將存儲的信息回復給閱讀器,或者執行其他操作。RFID系統通過標簽、閱讀器和后臺管理系統三個部分的協同工作,實現了對物品的無線識別和管理,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和發展前景。

REID技術優勢
1.RFID標簽編碼標識具有唯一性,保證物品在各階段的信息精準性。
2.抗干擾性強、穿透力強。實現非接觸式地獲取信息不受相應遮擋的干擾,并能有效實現超長距離的精確通信。多個RFID標簽可被同時識別、接收和處理,信息處理快速便捷。
3.存儲容量大。RFID標簽的數據容量十分龐大,它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擴充到10k,并且其容量現在還在擴展。
4.安全性高。RFID標簽信息是由電子信息編碼而成的,具有加密功能,無須擔心內容被偽造,從而保證了數據的安全性。

RIFD技術應用領域
近年來,國內RFID技術已經在物流、制造業、醫療、資產管理、圖書館等眾多領域開始應用,對加強公共安全以及提高社會信息化水平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考古室內整理工作內容
考古室內整理的要求
室內整理是在野外工作收集的實物資料和記錄資料被運回到發掘隊營地或工作站之后,在編寫發掘報告之前對遺存所作的各種處理、鑒定、記錄和分析研究。最低限度的整理包括對調查發掘品的必要處理和初步分類。高質量的整理還要對遺存進行各種觀察、鑒定、檢測、分析,進行編年研究、文化研究、聚落分析、文字內容考訂、模擬實驗等專題研究。
隨著計算機在考古工作中的普及,田野工作期間和室內整理期間獲得的各種文字、數據、表格、圖像資料都要輸入電腦,建立數據庫。
考古室內整理現狀
1.一般情況而言,遺址的出土文物數量巨大,清理編號任務繁重,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員,且耗時較長。
2.遺址中臨時庫房的文物排放方式比較隨機,存在著一定的文物安全隱患。
3.在室內整理中,對文物的觀察、測量等數據記錄總結編寫進數據庫后,數據庫及數據信息基本與文物本身脫離,如想再次檢查或校正整理完畢的文物數據,尋找文物本身難度較大。
考古室內整理中RFID技術應用的可能性
智慧系統建設
考古實驗室系統的用戶大致可分成兩個類別:系統管理人員和庫房管理人員。智慧系統要實現不同類型的功能,例如文物數據留存、數據分析、實驗室人員管理、借還信息整理、設展情況、權限設置等。
1.系統管理模塊 系統管理模塊的主體是該遺址的主要工作整理人員,系統管理是指對一些基礎數據進行統計,并對日常信息實時處理。基礎數據是關于這個系統的所有永久性數據,以動物考古庫房為例,如:動物骨骼殘片的種屬、部位、左右、人工痕跡、重量、長度、寬度等錄入文物基本信息。
2.庫房管理人員模塊 管理人員模塊以庫房工作人員為主,負責文物排放整理、文物展覽、文物借還、庫房出入人員記錄等工作。無論是在系統管理模塊還是在庫房管理模塊中,都會涉及對文物基本信息、借還狀態、文物等級等核心數據的管理。庫房管理模塊與系統管理模塊的區別在于可以查看文物出入庫等現有的數據,但是沒有基礎數據的編輯權限。
硬件準備
RFID在藏品管理中應用需要的硬件配置主要有:RFID電子標簽、發卡器、紅外感應觸發器、天線及RFID閱讀器等。
1.RFID電子標簽 一枚RFID電子標簽綁定一件文物,標識文物的相關信息,將標簽粘貼在文物上。
2.發卡器 發卡器用來讀取單個電子標簽中的身份標識號。管理員通過連接電腦的發卡器輸入電子標簽對應的文物相關重要數據,其數據可以設置密碼保護。
3.紅外感應觸發器、天線及RFID閱讀器 在庫房出入口設立藏品自動出入庫掃描區域,安裝紅外感應觸發器、天線及RFID閱讀器。通過網絡連接,庫房工作人員可讀取出入庫藏品電子標簽內容的相關信息。同時可以使用靈活方便的RFID手持終端機,可通過管理軟件進入庫房管理系統進行文物識別。

RFID手持終端機
4.文物推車式盤點機 通過文物推車式盤點機,有助于工作人員快速盤點每日整理工作量、文物在庫情況、文物錯放位置以及更容易地找到需要觀察的文物。
5.門禁系統 可以靈活地為考古工作人員添加和刪除任意門的開門權限、設置權限有效時間,并可以方便地統計和查詢刷卡開門記錄。
操作流程
遺址整理工作人員將文物名稱、測量基礎數據等文物基本信息錄入系統,并選擇適合文物材質的方式粘貼電子標簽(系統管理模塊)。如需借展或二次核驗等工作任務,由庫房管理人員交接好紙質文件后,通過手持終端機快速定位文物位置,并更新文物出入信息。每日庫房管理人員通過文物盤點機對庫房內的文物進行盤點整理,統計文物借還狀態,形成工作日志(庫房管理人員模塊),另外與庫房的門禁系統和工位打卡系統鏈接,庫房管理人員也對當日進出庫房人員進行基礎統計。
RFID技術在考古室內整理中的優勢
1.使用RFID技術,可構建基礎設施穩定先進、數據信息全面準確、業務應用靈活普及,規范標準科學統一的管理模式,是考古信息化和文物資料雙軌式建設的重要方向之一。
2.RFID技術可以高效保管文物數據、處理文物信息、更新文物借還狀態等業務。將數據數字化,使其更安全、實用、便捷。
3.RFID的數據可以反復修改讀取,及時補充完善文物數據,實現數據動態管理。通過數據整合統計分析,為文物保護方法決策或數據整合提供支撐。
4.通過對RFID標簽的定位,為海量文物信息的查閱以及文物本身的位置尋找提供便捷。
5.提高了工作人員的盤點效率,減少重復工作,提升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對于完成考古田野工作的最后一環提供信息化輔助支撐。
RFID技術在考古室內整理中的不足
1.RFID標簽的粘貼可能會對文物本身造成損傷,需要根據不同材質的文物選用不同的粘貼方式等,盡最大可能降低對文物的破壞。
2.RFID技術很難運用于金屬制品之上,金屬會干擾RFID的輻射波,造成定位等信息偏差,需要進一步探討對于金屬材質文物的應用方法。
3.RFID電子標簽本身不具有防盜功能,庫房藏品盤核掃描中,系統顯示的盤核數量只能說明電子標簽的在庫數量。如果電子標簽與文物分離,將無法準確判定庫房內文物情況。
4.由于盤點機需要接入無線通信設備,因此在清點時,往往會遇到一些延遲和數據無法通過網絡傳送的問題。
5.RFID系統涉及一定成本問題,難以在中小型考古所中普及。
依靠RFID技術,可以實現考古室內整理的高效化、精確化,擺脫傳統文物庫房純人工的管理模式,實現了文物本體與文物數據的有效結合,實現流程化、規范化的出入庫管理,解決保管人員人力不足的問題,保證文物安全,實現文物出入庫信息追蹤,做到快速盤核,提升日常管理的工作效率。在應用RFID技術時必須由RFID技術支持公司對工作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同時工作人員需細化操作流程,嚴格按流程操作。針對RFID目前在考古層面應用的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開發相應技術補償功能。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