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園與物聯網技術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互聯網技術在各個行業中也是廣 泛的被運用起來,發揮了其巨大的使用價值。而如今國家對 于高校的文化建設也是越來越重視了,智慧校園建設成為了 一個新興的話題,而物聯網作為互聯網的一個衍生物,在高 校建設智慧校園的過程中發揮了其重要的作用。

相關概述
· 物聯網
物聯網是當今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 它也是當今電子信息化水平快速發展的一重要體現。物聯網 簡單的說就是物物都相連的一種互聯網。當然這個里面還有 兩層含義,第一點就是,在最終端的發展,已經是擴展到了 所有物品與物品之間,這些物品可以實現互相進行信息交 流;第二點就是指物聯網的發展始終是建立在互聯網的基礎 上的,它是互聯網的一種產物,是依賴于互聯網而擴展的網 絡。物聯網主要是借助識別技術、智能感知等通信感知這樣 的新技術技術,在網絡的融合中被廣泛地應用。
· 智慧校園
智慧校園作為近幾年的新興詞語,許多學者對它有著不 同的概念界定和特征研究,廣受支持的一種觀點是宗平等學 者提出的“智慧校園的核心特征反映在三個方面:一是為廣 大師生提供一個全面的智能感知環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提供基于角色的個性化定制服務;二是將基于計算機網絡的 信息服務引入學校的各個應用與服務領域,實現互聯、共享 和寫作;三是通過智能感知環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學 校與外部世界提供一個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各類應用
基于物聯網技術構建平安校園
首先,借助物聯網技術可以在校園建立智能安保系統, 一些攝像頭、紅外傳感器安裝之后,便可實現自動監控、報 警等。其次,將校園貴重財物貼上二維碼并配合相應的定 位、遙感設備,對這些物品進行更精細化的管理。再次,時 刻監測校園車輛的動態,從而為校園安全進一步提供保障。 最后,人物身份的確定及考勤的管理可以進一步加強校園安 全管理。
基于物聯網技術建設智慧型圖書館
借助物聯網技術可以在校園里建立圖書館。較比傳統的 圖書館,這種圖書館不僅開放、智慧,而且還可以將圖書進 行自動盤點,對相應的圖書能夠快速定位,從而使相關的工 作更有效率。那么學生在瀏覽書籍時,采用手機或電腦進行 廣泛閱覽,可以擺脫傳統紙質書籍的限制。尤其是可以讓不 同的學校在圖書資源等方面進行資源共享,實現教育資源均 衡發展。
物聯網技術應用于教學工作
在教學平臺中整合應用物聯網技術,能夠為學生創設 更加真實、自然的教學場景,使學生能夠快速掌握和理解知 識。同時運用視頻技術以及二維碼技術,能夠讓學生更好地 獲取數字化教學資源,實現自助學習以及實時學習,打破傳 統課堂教學模式的限制,能夠實現移動化學習。此外,在教 學工作中能夠實現設備共享,大力拓展知識空間,學生能夠 在廣闊的學習環境中獲取知識資源。
物聯網技術應用于資源共享
在學校的學習或者研究性工作中應用物聯網技術,能夠 更好地共享資源,把課堂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案例充分結合起來,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同時,學校和社會資源 充分結合起來,能夠實現資源互補,發揮優質資源的教學作 用。利用物聯網技術使學校和企業資源連通起來,能夠建立 雙向互動的穩定關系,實現多區域、多范圍的互動。
建設策略
學校要加強教師培訓,提升技術能力,為智慧校園管理奠定基礎
學校要做好教師的技能培訓。物聯網中包含RFID射 頻卡、條形碼、指紋、虹膜、影像等特征識別體,以及射頻 卡讀寫器、紅外線瞄準器、GRP定位系統、激光槍、攝錄 像機等設備,涉及多門類的技術,即使是信息技術教師,也 難以對所有技術熟練應用。因此,學校在建設這些基礎設施 的同時,要對使用者和管理者按照崗位需求,進行有針對性 的專業培訓。這種培訓不是一勞永逸的,尤其對教師來說, 要建立長期培訓機制,納入校本研修范疇,使教師的應用技 能隨著校園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做到日日新,才能使教育技術 更好地與教學整合,從而促進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高。
教師要提高主觀能動性,利用智慧科技,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要充分調動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物聯網只是對師 生教與學方式的變革提供了一個平臺和契機,真正的轉變還 要依賴于教育者的主動實踐。如果只是一味地依賴于網中的 “物”,而教育者自身缺乏探索和追求的精神,讓人成為物 的附屬,其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比如,現在雖然多數教師 已經掌握了電子白板的基本應用,但在教學實踐中其許多功 能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掘和利用,使其成為一塊“電子黑 板”。還有電子書包,在部分學校中基本只限于微課點撥和 提交作業,課下的師生交互、遠程互動功能遠遠沒有發揮出 來。針對這些問題,學校要從硬(無線網建設)、軟(基于 無線網絡和電子書包強大功能的教學制度創新、活動創新、 評價創新和管理創新)兩方面積極創設平臺,讓教師主動探 索,追求用物聯手段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方法。
綜上所述,在智慧校園建設中應用物聯網技術,能夠體 現人性化、智能化以及科學化特征,有效拓展和延伸課堂, 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索精神,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充分利用 各種學校教學資源,建設開放、共享的智慧校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