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R東日本旅客鐵路的便捷卡Suica
作者:文  浩
                        來源:RFID技術與應用
                        日期:2007-05-06 15:40:25
                    
                        摘要:日本的JR鐵路和其他各家私營鐵路構成了龐大的、便利的都市交通系統。該系統有效地將巨大的人流送往目的地。近年來,JR的收費、檢票發生了巨大變革,由于使用了RFID的便捷卡(Suica),使鐵路客運系統更為便捷。中國隨著城鐵建設的推進,RFID系統也得以應用,但是在采用這種先進系統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寫什么呢?作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筆者最初到日本還是在1986年,而且在東京一住就是18年。記得剛去東京時,給筆者的第一印象就是人“少” 。東京當時人口有一千多萬,比北京人口還多,而且工業發達,是世界最大的工業城市。筆者想象的東京一定會像北京那樣擁擠不堪。那么人們都上哪去了呢?記得當時到北京西單商場購物時,路上人山人海,商店里接踵摩肩,熱鬧非凡。在很多柜臺前人們排成長龍,爭購商品。當初人們并不了解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后來才得知,因為在北京一沒有方便的交通系統,二沒有足夠的商店,才造成這種擁擠不堪的局面。而在東京JR鐵路和其他各家私營鐵路構成的龐大和便利的交通系統中,在每個大站,特別是居民較多的地方都有大中型百貨店和超市。這樣就能有效地避免當年發生在北京西單商場那樣的“盛況”。所以,東京的人不是“少”,而是人流不斷地被便利的交通網高效地輸送和分散著。 
正是這個龐大的鐵路客運系統以及分散在各個車站的大中型商店的有機結合,才形成了客流量雖然巨大,但通勤、購物卻井然有序的局面。幾十年以前在日本乘坐電車時與中國目前大多數地方的情況一樣,是用現金購買一次性車票或按月計價收費的月票。而20年前,當筆者初次到日本時,日本乘電車所用的車票已全部采用了磁性材料做成的車月票來記錄乘車站名、票面金額等。這種磁卡型月票不但可以在進出站時借助自動檢票機來判斷付費狀況,而且可以在每個車站的自動售票機處購買。這樣做不但使鐵路方面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還可以達到比人工檢票更為準確的效果。另外還有一種定額消費磁卡,例如乘客購買2000日元的磁卡后,進出站時借助于自動檢票機自動地將進出站的站名、本次乘車所消費的金額,以及殘金(剩余金額)打印在磁卡上,使乘客對消費狀況了如指掌。
近年來,以JR東日本旅客鐵路為先導開始在車月票上采用RFID技術,目前正在推廣使用Suica作為車月票。對日本的技術關注最深,反應最快的莫非是韓國和臺灣。臺灣把Suica翻譯為“西瓜”卡。Suica只是在讀音上與日語中“西瓜” 同音,其實與西瓜毫不相干。Suica是由“Super Urban Intelligent Card”的各個單詞的首字母組成的,直譯為“超級都市智能卡”。同時在日語中以SUISUI發音的單詞含有“通暢”、“快捷”的含義,所以如果我們從意義上翻譯的話,不妨譯成“便捷卡”是否更準確明了些。
只要對RFID有所了解的人都會很容易想象便捷卡的工作原理。它是通過包裝在卡片內的RFID標簽與設置在車站進出口的自助檢票機內的FRFID讀寫器互通信息和儲存數據來實現計費的。同時,它也是利用卡內的RFID標簽與自動售票機中的讀寫器交換信息和充值來使便攜卡Suica經常保持可供消費的金額的。將RFID使用在這種計價系統中的好處至少有如下幾點:
1、 卡片和讀寫器之間的數據傳送為非接觸式的,所以讓持卡人既能使用方便,讀寫器又不存在像磁卡讀寫器那樣磁頭容易污染和磨損的問題。
2、 RFID本身是靠網絡支持的,所以很容易實現數據的聯網和查詢。
3、 很容易開拓更高附加價值的增值服務業務。
4、 卡片是可以反復使用,其壽命幾乎是無限長的,所以利用成本比較低,容易為車月票的發行者和乘客雙方所接受。
我國廣州地鐵首次導入了RFID系統進行計價收費。而在新加坡,早在日本便攜卡問世之前的上個世紀90年代就采用了RFID技術進行計費。去年我國上海、北京地鐵先后導入了RFID收費系統。由于上海市政府的積極推動和指導,使得RFID計價收費的“一卡通” 迅速得到了普及應用,不僅地鐵的車月票,而且公交車、出租車都可以使用這種卡進行計費。
但是據筆者了解,日本的便攜卡Suica在諸多國家及城市的交通系統中是最先進的。我們可以列舉一些便攜卡的與眾不同的特點:
1、 完全實現了無人售票和充值。
2、 除了作為乘車券使用之外還可以作為其他支付手段,并且現在允許使用便攜卡支付的店鋪越來越多,開始時只是在JR車站內或附近的一些加盟店鋪內可以使用,但現在已經擴展到遍布各個大學的“大學生協同組合”便利店和很多餐館中,而且還有繼續大大普及的趨勢。
3、 在自動售票機上可以打印出使用明細單,其中包括每次消費的車站的入口和出口站名、時間、金額以及其他消費的明細。便利卡的利用明細如圖“便利卡利用清單”所示。
4、 當乘客需要發票時,可以在自動售票機上打印發票。
5、 便攜卡原來只是取代車月票含有RFID標簽的卡片,現在便攜卡的機能開始轉向手機。由于手機在日本幾乎是人手一臺,所以Suica更接近于人們的生活習慣,使乘車消費變得更加便攜、快速、人性化。
         
在我國,RFID技術已經開始在交通業得到應用,下列幾個日本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1、 技術起點要更高些,例如自動售票和充值、打印消費記錄、自動發行發票。
2、 除了用于乘車之外還可以用于其他各種消費。
3、 將車票和其他消費功能嫁接到手機當中。
4、 不僅僅是用于城市內的交通,全國的鐵路系統的售票都可以實現FRID的支付方式。這樣的話我們再也不必在售票窗口門前排成長隊,“票販子”沒有市場,最終會銷聲匿跡。
Suica技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遠遠不僅限于提高工作效率和便攜性。另外,它在以下幾個方面也發揮了巨大作用:
1、 安全:利用者支付都在無人自助的環境下進行,提高了支付的安全度。
2、 環保:在交通繁忙的大城市每天使用的車票至少要在數噸和數十噸之間,這種電子車票的方式可以大大減少紙張材料的消耗,避免到處亂扔車票的行為。
3、 社會安定:杜絕票販子們的行騙等猖獗行為,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
因此,筆者建議,如果要在某個城市進行交通領域的電子信息改進時,不妨將起點定得更高一些,發展空間留得更大一些。我國的國情與日本有所不同。在日本,技術更新換代很快,他們得以快速技術更新的原因在于收費高、因而附加價值高,設備投資很容易從利潤中得到回收。而在我國,一旦設備導入之后,很難有足夠經費進行淘汰更新,所以我們既然是投資進行技術改造,不妨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采用更先進的技術。例如,筆者曾在日本看到過一種巴士導航顯示系統。簡單說來,在某個巴士車站候車的乘客可以通過顯示牌上看到所要乘坐的巴士現在的運行位置,自己還需要的候車時間等。就好像在有的電梯口等電梯,通過表示電梯位置的數字顯示可以知道電梯在哪里,盡管電梯采用的并非RFID技術。可惜即使在日本,這種使乘客感到十分便利的巴士導航系統也不多見。如果我們要對巴士的運行收費系統進行改造的話,不妨多觀察和思考諸如此類的RFID的應用案例,多采用一些更高端技術,使我們的技術改造更能滿足社會進步的要求。
據預測,2008年時,北京的地鐵/城鐵交通網將變得比較暢達,如果設計者們采用類似便捷卡或比其更先進的系統,北京的城市交通的便利性就不言而喻了。讓我們通過共同的努力來實現這張宏偉的藍圖吧。
                    
                正是這個龐大的鐵路客運系統以及分散在各個車站的大中型商店的有機結合,才形成了客流量雖然巨大,但通勤、購物卻井然有序的局面。幾十年以前在日本乘坐電車時與中國目前大多數地方的情況一樣,是用現金購買一次性車票或按月計價收費的月票。而20年前,當筆者初次到日本時,日本乘電車所用的車票已全部采用了磁性材料做成的車月票來記錄乘車站名、票面金額等。這種磁卡型月票不但可以在進出站時借助自動檢票機來判斷付費狀況,而且可以在每個車站的自動售票機處購買。這樣做不但使鐵路方面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還可以達到比人工檢票更為準確的效果。另外還有一種定額消費磁卡,例如乘客購買2000日元的磁卡后,進出站時借助于自動檢票機自動地將進出站的站名、本次乘車所消費的金額,以及殘金(剩余金額)打印在磁卡上,使乘客對消費狀況了如指掌。
近年來,以JR東日本旅客鐵路為先導開始在車月票上采用RFID技術,目前正在推廣使用Suica作為車月票。對日本的技術關注最深,反應最快的莫非是韓國和臺灣。臺灣把Suica翻譯為“西瓜”卡。Suica只是在讀音上與日語中“西瓜” 同音,其實與西瓜毫不相干。Suica是由“Super Urban Intelligent Card”的各個單詞的首字母組成的,直譯為“超級都市智能卡”。同時在日語中以SUISUI發音的單詞含有“通暢”、“快捷”的含義,所以如果我們從意義上翻譯的話,不妨譯成“便捷卡”是否更準確明了些。
只要對RFID有所了解的人都會很容易想象便捷卡的工作原理。它是通過包裝在卡片內的RFID標簽與設置在車站進出口的自助檢票機內的FRFID讀寫器互通信息和儲存數據來實現計費的。同時,它也是利用卡內的RFID標簽與自動售票機中的讀寫器交換信息和充值來使便攜卡Suica經常保持可供消費的金額的。將RFID使用在這種計價系統中的好處至少有如下幾點:
1、 卡片和讀寫器之間的數據傳送為非接觸式的,所以讓持卡人既能使用方便,讀寫器又不存在像磁卡讀寫器那樣磁頭容易污染和磨損的問題。
2、 RFID本身是靠網絡支持的,所以很容易實現數據的聯網和查詢。
3、 很容易開拓更高附加價值的增值服務業務。
4、 卡片是可以反復使用,其壽命幾乎是無限長的,所以利用成本比較低,容易為車月票的發行者和乘客雙方所接受。
我國廣州地鐵首次導入了RFID系統進行計價收費。而在新加坡,早在日本便攜卡問世之前的上個世紀90年代就采用了RFID技術進行計費。去年我國上海、北京地鐵先后導入了RFID收費系統。由于上海市政府的積極推動和指導,使得RFID計價收費的“一卡通” 迅速得到了普及應用,不僅地鐵的車月票,而且公交車、出租車都可以使用這種卡進行計費。
但是據筆者了解,日本的便攜卡Suica在諸多國家及城市的交通系統中是最先進的。我們可以列舉一些便攜卡的與眾不同的特點:
1、 完全實現了無人售票和充值。
2、 除了作為乘車券使用之外還可以作為其他支付手段,并且現在允許使用便攜卡支付的店鋪越來越多,開始時只是在JR車站內或附近的一些加盟店鋪內可以使用,但現在已經擴展到遍布各個大學的“大學生協同組合”便利店和很多餐館中,而且還有繼續大大普及的趨勢。
3、 在自動售票機上可以打印出使用明細單,其中包括每次消費的車站的入口和出口站名、時間、金額以及其他消費的明細。便利卡的利用明細如圖“便利卡利用清單”所示。
4、 當乘客需要發票時,可以在自動售票機上打印發票。
5、 便攜卡原來只是取代車月票含有RFID標簽的卡片,現在便攜卡的機能開始轉向手機。由于手機在日本幾乎是人手一臺,所以Suica更接近于人們的生活習慣,使乘車消費變得更加便攜、快速、人性化。
在我國,RFID技術已經開始在交通業得到應用,下列幾個日本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1、 技術起點要更高些,例如自動售票和充值、打印消費記錄、自動發行發票。
2、 除了用于乘車之外還可以用于其他各種消費。
3、 將車票和其他消費功能嫁接到手機當中。
4、 不僅僅是用于城市內的交通,全國的鐵路系統的售票都可以實現FRID的支付方式。這樣的話我們再也不必在售票窗口門前排成長隊,“票販子”沒有市場,最終會銷聲匿跡。
Suica技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遠遠不僅限于提高工作效率和便攜性。另外,它在以下幾個方面也發揮了巨大作用:
1、 安全:利用者支付都在無人自助的環境下進行,提高了支付的安全度。
2、 環保:在交通繁忙的大城市每天使用的車票至少要在數噸和數十噸之間,這種電子車票的方式可以大大減少紙張材料的消耗,避免到處亂扔車票的行為。
3、 社會安定:杜絕票販子們的行騙等猖獗行為,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
因此,筆者建議,如果要在某個城市進行交通領域的電子信息改進時,不妨將起點定得更高一些,發展空間留得更大一些。我國的國情與日本有所不同。在日本,技術更新換代很快,他們得以快速技術更新的原因在于收費高、因而附加價值高,設備投資很容易從利潤中得到回收。而在我國,一旦設備導入之后,很難有足夠經費進行淘汰更新,所以我們既然是投資進行技術改造,不妨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采用更先進的技術。例如,筆者曾在日本看到過一種巴士導航顯示系統。簡單說來,在某個巴士車站候車的乘客可以通過顯示牌上看到所要乘坐的巴士現在的運行位置,自己還需要的候車時間等。就好像在有的電梯口等電梯,通過表示電梯位置的數字顯示可以知道電梯在哪里,盡管電梯采用的并非RFID技術。可惜即使在日本,這種使乘客感到十分便利的巴士導航系統也不多見。如果我們要對巴士的運行收費系統進行改造的話,不妨多觀察和思考諸如此類的RFID的應用案例,多采用一些更高端技術,使我們的技術改造更能滿足社會進步的要求。
據預測,2008年時,北京的地鐵/城鐵交通網將變得比較暢達,如果設計者們采用類似便捷卡或比其更先進的系統,北京的城市交通的便利性就不言而喻了。讓我們通過共同的努力來實現這張宏偉的藍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