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港RFID與GPS連用現實“星箱對話”
坐在計算機系統前就可以看到集裝箱貨物的動態跟蹤圖,用收發短信的手段就能跟遠在萬里的貨物箱柜進行“交流”。威海港所屬膠東國際集裝箱海運有限公司研發的集裝箱智能化管理系統,讓衛星、集裝箱、貨主三者之間無障礙交流。

北斗衛星
提供了技術可能
在我國,集裝箱陸、海運輸信息跟蹤長久以來一直處于模糊管理的狀態。集裝箱運輸車輛出發后,基本完全脫管,直到抵達目的地,通過電話或電子郵件才能獲知抵達信息。即使通過電話聯系到了集裝箱貨車司機,往往也會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得到真實可靠的集裝箱到港信息。特別是客滾班輪,因無法掌控準確的集裝箱貨物到港時間,造成長時間船舶備車等待,損耗大量燃油,導致航運成本上升。
威海膠東國際集裝箱海運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進武告訴記者,過去由于GPS系統只能做到跟蹤定位,無法反饋信息,“星箱對話”只停留在構思層面。近年來,隨著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全面實現,該系統已具備了穩定連續覆蓋亞太地區的服務能力,可實現跟蹤加反饋的功能,特別是北斗衛星的“位置報告”功能,為“星箱對話”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中國海關總署“電子鉛封”無紙化項目的推廣,為“星箱對話”提供了政策性可能,該公司港口、航運、集裝箱業務的一體化,為“星箱對話”提供了載體。
集裝箱運輸過程
可動態追蹤
2011年,張進武帶頭組建科技創新攻關小組,在海關總署無紙化電子通關項目開發的基礎上,分析研究集裝箱陸、海聯運業務流程,搭建體系化、開放式的集裝箱智能化運營管理平臺。次年系統研發成功,并投入使用。
記者在該公司物聯網平臺的頁面上看到,作業單管理、派車、裝箱單打印、提箱、海關查驗登記、集裝箱狀態維護、GPS軌跡回放等具體項目都有詳細顯示。
“通俗地說,就是在每一個集裝箱箱體上安裝了一個‘身份證及微型電腦’。‘身份證’內安裝了RFID、GPS和北斗兼容的導航系統。該系統攻克了中韓兩國數據通訊技術難關,將RFID技術、云計算技術、3G通訊技術、GPS定位技術、北斗衛星定位技術結合為一體,即為集裝箱智能化管理系統。”張進武如數家珍地向記者介紹起集裝箱智能化管理系統的種種科技應用,為“星箱對話”搭建基礎平臺。
他向記者表示,貨物產值高、要求交貨時間短、中間環節多的客戶,集裝箱從裝船、離港、運輸途中、到港、卸船都有短信反饋,而且還可以在電腦和智能手機上看到集裝箱的動態追蹤圖,集裝箱智能化管理系統的開發和應用因此廣受客戶的喜愛。
每年可節省89.2億元
物流成本
運營數據顯示,2011年膠東海運船舶全年平均備車時間為37分鐘,備車時主機消耗燃油全年平均為每往返航次1.8噸,系統應用后,實際備車時間僅為12分鐘;2011年每標準箱集裝箱最低營運成本為每天380元,系統運營后,每標準箱集裝箱平均縮短配貨時間約20分鐘,全年節省集裝箱陸運成本42.7萬元。據估算,項目若全國推廣后,可每年為國家節省集裝箱物流運營成本89.2億元。
目前,該項技術達到了對集裝箱全程作業動態的信息監管的效果,搭建了全國首個在集裝箱上使用固定式電子關鎖進行物聯網終端物流信息采集的物聯網服務平臺。該系統現與全國海關“電子鉛封”同步開發、同步使用,又具有全方位的開放性,可面向社會所有物流企業、生產企業、港口和口岸查驗部門,為其提供服務。
張進武介紹,集裝箱智能化運營管理系統應用平臺是我國第一個實現通過集裝箱進行跨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定位應用,在國家衛星定位戰略在東北亞地區的覆蓋推廣上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優化集裝箱作業資源,節省企業物流成本。日前,集裝箱智能化管理系統技術成果獲得中國交通企業管理協會頒發的交通運輸企業科技創新成果一等獎,同時,張進武獲得交通運輸企業科技創新成果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