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供電公司智能電網建設
12月初,國網蘇州供電公司輸電運檢室運檢四班副班長鄒偉民,坐在辦公室里,通過手機APP軟件向巡視人員派出了線路巡視的任務工單。分散在戶外的工作人員通過手機接收任務并執行線路巡視工作。我在輸電行業巡了這么多年的線,沒想到工作會變得如此智能。”鄒偉民感慨道。“

在能源和電力需求增長的驅動下,互聯網正在貫穿電力的各個環節,電力云技術成為電網管理的技術關鍵,電力移動終端應用出現爆發性增長。今年以來,國網蘇州供電公司在班組組織模式、管理模式、作業模式等方面不斷優化,構建“移動終端+互聯網+大數據”的班組智能作業體系,促進班組由業務“末端作業執行單元”逐漸向“前端價值創造單元”方向發展。各班組成員集思廣益,發明創新,推出了多個□商報記者周倩茜智能、高效的巡檢、運維、倉儲等管理新模式,立足大數據,打造新型服務班組。
用手機軟件解決“摸不到門”難題 智能巡檢時代已到來
“前方50米接近石牌變電站。”送職工上線作業的汽車司機老趙的手機上傳出這樣的導航信息。“這個導航軟件太好了,我們再也不用為找不到路而發愁了。”
國網蘇州供電公司昆山運維站變電二次檢修班,負責昆山地區70多座變電站的二次設備檢修維護工作,變電站數量多,分布廣,且很大一部分變電站較為偏僻,不易尋找,特別是夜間搶修時更不容易快速準確地找到變電站位置。因此,變電二次檢修班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結合智能手機廣泛使用,把昆山管轄范圍內的所有變電站地址上傳到云端,員工的手機可以通過安裝地圖APP,實現變電站定位、查找、導航等功能,方便開車時快速、準確地找到變電站位置。
國網蘇州供電公司下轄吳江配電運檢班管轄1007條10千伏線路。今年,該班組通過精準定位每一條配電線路和設備,并為巡線人員配備具有定位功能的移動終端設備后,系統可以通過接收的巡線人員的地理位置信息,與服務器中已有線路設備地理位置信息進行匹配,確定巡視到達。同時,還會根據匹配結果以及到達時間,自動生成每條線路的巡檢到位率情況,進行匯總。
“不僅如此,蘇州園區的800余座配電站所,也都實現了站所的精確定位,班組每個成員只要通過公共用戶名密碼登陸,便可方便地查詢到需要的站所的準確位置。”國網蘇州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互聯網+移動終端,為供電員工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為搶修工作節省了時間。
為現場安全管理再加“緊箍咒” 互聯網運用越發廣泛
隨著業務量的不斷增長,以及市場少量多樣的需求,電網企業的庫存管理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但這并沒有難倒蘇州供電公司的員工,一套助倉儲管理系統應運而生。近日,記者來到該公司電纜自助式倉庫看到,整齊劃一的藍色貨架上,擺放著井井有條的工具、耗材,不同的工具上都有一個電子標簽,標有庫存數量。
這套庫存管理系統是該公司結合“互聯網+”優化而成了。工作中,員工只需要通過指紋權限登錄軟件界面,在控制電腦操作界面中輸入所需拿取的工具及耗材,系統會自動提示在庫數量,確定完畢后自動生成取貨訂單。一旁的打印機自動打印相關取貨任務,并自動點亮所需拿貨商品的電子標簽提示拿取數量,員工根據提示進行取貨。全部取貨完畢后,系統自動修改數據庫實際庫存數量。無紙化、網絡化、智能化的電腦輔助揀貨系統正逐步開始承擔生產的指揮和高度的工作,在現代化物流、倉儲體系里起到主干的作用。
“大數據”構建“神經元”,主網運維也已從用肉眼看、用儀器看,轉化為用智能平臺看。蘇州供電公司運維站二次系統檢修班負責人就向記者推薦了一款正在研發推廣的運維管理系統——在現場檢修工程中,通過手機APP,對單一電網設備進行信息“全數據、全采集”,包括數十個數據項的文字信息、多張不同角度的高清、一段由現場作業人員采錄的語音信息等一并收錄。
“這個功能幾乎能滿足了所有的現場數據采集要求。”該負責人介紹,從了解電網運維管理的實際需求,到萌生借力移動互聯技術這一時代熱點的念頭,再到了解各方面技術特點,發現移動互聯與電網設備運維管理有著天然的適應性。“不僅達到保證現場安全,提高檢修質量的目的,而且比起以前采用一邊測量、一邊手工記錄,再人工輸入電腦的方式,現在的工作便捷多了。”同時,通過基于坐標信息的線路故障指示器的告警功能,平臺還能夠快速地實現跳閘、接地快速定位和故障查找,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正因為如此,如今在國網蘇州供電公司運維人員中形成了“隱患隨手拍”的工作風氣,員工們只要發現電網設備的疑似問題,便用手機拍下,通過平臺進行實時傳輸,定位隱患位置,使問題得以快速分析和解決,電網設備安全實現了最高效的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