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RFID融入企業業務
有專家預計,在未來的十年內,所有的東西都將會被植入感應標簽。那么,這些即將被廣泛普及的小芯片究竟是些什么東西,它們如何對你的業務產生作用呢?
Tony Edwards,Symbol公司RFID方面的行業顧問感慨說,雖然RFID技術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有將近60個年頭了,可是直到今天,還只有極少數的人才知道這樣技術,這主要是因為這項技術一直都默默無聞的隱藏在人們生活的背后。雖然這項技術的有效范圍一般都很短,但是其應用的方面卻是相當廣泛,比如說征收車輛過路費、無接觸式安全通道、汽車定位(利用內置感應標簽的鑰匙),以及醫院病人或者家畜的身份識別等等。
無線射頻認證是通過一個小“感應標簽”來實現的。這個小感應標簽由一個很小的集成電路芯片和一個天線組成。在通過讀取器的有效范圍內時,這個小感應標簽就會開始發射它的身份識別信息,以便讓讀取器能夠探測到它的存在。
在目前所使用的感應標簽中,有兩種比較典型。一種是主動式感應標簽,它需要使用到電源(通常是一塊電池),因此相對來說,其體積會較大,價格也會比較昂貴。目前在高速公路上所使用的感應式收費卡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這種感應標簽最主要的好處就在于它的有效范圍會要更大一些。
另外一種就是被動式感應標簽。這種感應標簽不需要電池,就像老式的晶體管收音機一樣,它是利用讀取器向外發射的無線電波信號來獲得能量。比如說那種用來識別寵物身份的“微芯片”就是這種被動式感應標簽。
對于商業和工業是用來說,這些感應標簽一般都會被植入到標簽里,并且在這些標簽被打印時,感應標簽里的芯片也會被寫入一個唯一的身份識別代碼。為了保證向下兼容,這些標簽除了有供人類讀取的信息外,同時還會被標有條形碼。
感應標簽的讀取并不能算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你必須要考慮到許多的物理條件限制。”SSA Global Pacific公司的解決方案總監Trevor Barrows如是說。這些限制條件包括有:是否有水或者金屬的存在,因為它們將會縮短讀取器的有效范圍,如果兩個感應標簽相互干擾怎么辦(雖然總部在澳洲悉尼的Magellan Technology公司曾經開發出了“堆棧感應標簽”,它能夠保證即使有很多的感應標簽非常密集的出現在同一個地方,信息也可以正常讀取)。
渴望標準的確定
到目前為止,針對RFID的標準并不多。IBM公司商務咨詢服務部亞太區無線業務總監Will Duckworth說,2004年底的時候,EPCglobal批準了一些非常關鍵的標準,并且目前有一些生產廠商,比如說飛利浦公司,已經準備好了一定數量的符合Class 1 Generation 2(以下簡稱Gen 2)標準的讀取器和感應標簽的試用產品。其它的一些生產廠商,比如說德州儀器公司和西門子公司,目前也正在努力提高產量,預計在今年年中的時候就能夠開始批量供應了。
造成這種延誤的一個原因,就在于Gen 2標準是一個集百家之所長的解決方案,Automatic Data Capture Australia主席兼Unique Micro Design公司常務董事Geoffrey Ramadan說。這也就意味著,在這個計劃下的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有機會獲得其它公司所沒有的“先天優勢”。
Duckworth說,因為等待Gen 2標準的推出,某些組織已經延遲了它們的RFID項目,而那些動手較快的公司,比如說歐洲的零售商Metro公司,則將會盡可能快地向Gen 2靠攏。這項標準適用于超高頻(UHF)操作(大約是860-960MHz),這也是這項標準的利害關鍵。因為這樣的話,符合Gen 2標準的感應標簽將能夠與處在這個頻段范圍內的任何一臺讀取器相兼容,無論它們的工作頻率是918-926MHz(澳大利亞)、902-928MHz(美國),還是其它國家所指定的頻段。
HF(13.56MHz)感應標簽也被作為了這個標準的一部分。SAP公司的高級商務顧問Christoph Lessmoellmann說,這些標簽通常會被用作備件。Duckworth建議說,從現在開始,對于那些只要求短距離有效的應用,HF感應標簽的使用應該變得更加謹慎一些。標準發展商會EAN Australia的總經理Fiona Wilson,健康和生命科學行業對產品的認證,也使得EAN Australia今年一直都在關注HF感應標簽。
除了兼容性以外,全球標準還意味著感應標簽價格的下降。Edwards認為“感應標簽將會被看作是某種消費品”。目前感應標簽的批發價格是每個15分錢。“5分錢一個的標簽將不再遙遠。”Barrows說。
從新的標準中,我們還能夠看到性能的改進。功率為4W的UHF對于固定讀取器來說,意味著其有效距離可以達到7米,而對于手持設備來說,其有效距離也可以達到2.5米。
對于澳大利亞的用戶來說,UHF的功率目前受到限制,只能夠是1W,也就是說,讀取器的有效距離只有1到2米。Wilson說,EAN Australia目前正在與Australian Communications Authority(ACA)進行協商,爭取能夠將功率限制提高到4W。而Ramadan則預計這件事情今年年底就會有結果,“到那個時候,我們就能夠繼續推進了。”與此同時,各種組織機構也將會去爭取獲得一個站點許可證,以便能夠使用那些功率更加強大的讀取器,Edwards說。
Duckworth說:“每個人都會相信Gen 2的。”而且,它更有效的協議將能夠支持更加快速的讀取——4W的讀取器能夠實現每秒鐘1,700次的讀取,而1W只能夠做到600次。“顯然,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他補充道。
Wilson說,EPC標準是建立在“一個相當成熟的舞臺上”,并且預計ISO將會“相當快”的在9個月內批準這項標準,因為許多ISO的簽約人同時也都是EAN的參與者。
大多數的公共條碼類型都會被映射到EPC數字上,Wilson說,序列號數字的增加則能夠保證讓每一個個體都將會獲得一個唯一的ID。
Wilson說,EPC“不僅僅只是感應標簽、讀取器,以及感應標簽上的數字”。許多RFID的一個共同目標,就是希望通過它來連接多個參與者(比如說,用在在供應鏈中)。舉個例子,一個生產商可以對某一批貨物設定一個感應標簽,作為唯一的身份識別。然后零售商則能夠根據這批貨物的相關信息來安排庫存周轉,而這個感應標簽就是獲得這些信息的鑰匙。
EPC正在建立起一套叫做EPCglobal Network的系統。感應標簽號碼將會被發送給ONS(Object Naming Service,對象命名服務)進行注冊,而ONS則會為生產廠商和其它的參與者提供系統操作“指導”,幫助他們來管理這些項目。接下來,就由這些系統來決定有哪些查詢端口可以訪問這些數據了。
EPCglobal Network目前正在由VeriSign公司進行管理,該公司能夠為你提供全天候操作的基礎結構,VeriSign公司的命名和目錄服務經理Ben Armstrong介紹說。目前,該公司正在推出.com和.net域名申請,同時還在同一個平臺上開發一些其它的服務。
Duckworth介紹說,一個美國的大型分銷商已經利用這種方式與它七個主要的供應商建立起了連接,通過生產商/配送中心/商店的鏈條來共享信息。
Wilson說,“隨著人們的使用,EPCglobal Network將會不斷成熟起來”。作為贊助商,EAN Australia今年將會在澳大利亞“第一個吃螃蟹”,并與CSIRO(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共同來對這個項目進行管理。整個試點項目將會包括一個零售商、兩個品牌所有者、一個貨運公司、一個包裝公司,以及一個資產回收商。
Duckworth說,考慮到許多的組織和機構都不同程度的表達了他們對信息共享的關注,EPC模型能夠讓每個人來存儲他們的信息,并決定如何將這些信息公布給他的合作伙伴,只不過該標準所支持的隱私和安全控制目前還處于開發狀態中。
由于考慮到有些公司可能會拒絕將信息共享給他的合作伙伴,因此Wilson采用了與供應商管理名錄比對的方式,這種安排都能夠很好的滿足各方的要求。
現在,真正的問題是如何來利用這些信息。“這些信息全都是秘密,”Wilson說。不過,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被給予太多的關注。她建議說,趁著還沒有人來要求使用RFID,“現在是來全盤考慮整個計劃的時候了”。
Armstrong認為,一旦有了一個與感應標簽聯合在一起的信息自動訪問架構,新的商業模式將會迅速發展起來。
處于測試和嘗試階段
公司一般都會秘密的進行RFID的測試,因為如果無法完全實現他們利用這項技術所希望達到的設計目標,這些公司是不會愿意將自己的工作內容公諸于眾的,甲骨文公司應用軟件總經理Scott Dawes認為。
“(關于這項技術)目前在亞太地區有許多的討論和測試,”Lessmoellmann說。不過,最為活躍的還是在美國,而歐洲的規模則相對來說要稍稍小一些。
Capgemini公司的總監Jason Taleb說,對于澳大利亞公司來說,他們通常都喜歡扮演“快速跟隨者”的角色,而不是領導者。由于管理委員會并沒有將RFID作為一項議事日程上的戰略項目,因此也就沒有人會向前邁進。
國防部和沃爾瑪公司在正在努力推動整個美國市場向前邁進,但是我們的零售商卻“正在后退和觀望”,LogicaCMG Australia公司行業配送和運輸部門的管理總監Jeff Wareing說。
LogicaCMG公司RFID方案歐洲實踐的領導者Eelco de Jong認為,對于這個項目,私營企業之所以猶豫不決,部分原因是由于現有的改革日程,同時要將RFID融入到現有的項目中,也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他說,“真正的贏家將會是那些率先去接受和適應RFID的、富有創新精神的公司。”
CSC公司的自動ID技術計劃經理Frank Habraken說出了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預算周期——即使是某個試點項目成功了,那么整個項目的融資也有可能會出現延期。Taleb說,澳大利亞政府正在考慮RFID將會在國防供應鏈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如果一線部門無法看到他們所訂購項目的進展情況,那么一旦出現延期交付,其結果很有可能就是重新安排采購,這樣做無疑將會導致浪費,并且會給其它部門帶來負面影響。
去年開始實施的試點項目已經證明了這項技術的可行性,Duckworth說,而且機構與組織們現在也正在尋找一個能夠讓RFID帶來最大商業回報的領域。目前主要的應用領域還是集中在零售行業,不過在汽車、電子和物流等行業也表現出了一定的活躍。使用這項技術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在生產制造的過程中追蹤原材料和制造過程,甚至是整個供應鏈。比如說,IBM公司的商業顧問服務部門就曾經與飛利浦公司合作,對其消費類產品在臺灣的生產過程用感應標簽進行追蹤,利用RFID技術讓產品從工廠中的生產一直到與送到香港的配送中心的全套過程變得完全透明。
除了零售和供應鏈外,軍事和制造行業也在全球表現出了對該項技術的興趣,比如說汽車工業(用于改進操作效率)、航空/國防工業(新的空中客車上的幾乎每一個部件都帶有感應標簽,Habraken介紹說,而且de Jong還預測可能就在明年,航空工業在這個方面還將會有大量的舉措)、建筑和醫藥行業(比如說支持美國佛羅里達州所引入的血緣法案——EPCglobal Network支持信息的實時上傳,并且能夠對所讀取到的感應標簽進行定位,因此,如果有一個“克隆”的感應標簽被貼到了一個偽造的瓶子上,持有正品和贗品的藥劑師都會收到有復制品出現的警報)。
Lessmoellmann認為,RFID將會改變物品供應鏈追蹤的方式,比如說你可追蹤某一種食品一直上溯到具體的某一頭動物,或者追蹤某一種藥品一直到某一批原材料。日本和歐洲已經正在要求對于進口肉類必須能夠追溯其來源,Ramadan說。雖然RFID并不能夠自動做到這一點,但是它卻能夠解決信息收集的問題,能夠將所收集到的信息輸入到為用來執行這項任務而設計的系統中。
雖然到目前為止,被動式感應標簽在澳大利亞的應用還非常的少,但是Barrows認為,出口商可能會需要用到這項技術以滿足立法機構和用戶的要求。雖然他看到了許多的機會,但是除非有明確要求,否則沒有任何的理由來強制推廣這項技術。因為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條形碼還是會顯得更加劃算一些。
“雖然現在還有些為時尚早,但是在某些特定環境中,它是一項可以用來代替條形碼的可行技術。”他說。
“RFID意味著更多的信息,”Business Objects公司的戰略業務組總監Mark Hudson說。不過,數據需要被利用。同時,這也意味著需要向那些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商業智能工具的物流或倉庫管理者提供報告和明細表。
“這就是信息平等,”他說。用友好的方式(比如說在辦公室內)在恰當的時間提供恰當的信息,以便讓人們能夠更好的完成他們的工作。同時,采用恰當的信息精度來增強組織內的效率。
大多數的公司并沒有充分利用他們已有的數據,Viewlocity公司的亞太區管理總監Fadi Geha說,“這就是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
Viewlocity公司建議采用一種四部走的方法。首先,要建立起數據的同步瀏覽。這些數據可能是內部產生的,也可能是由供應鏈伙伴生成的。
其次,就是利用這些信息來打造供應鏈的彈性,在潛在的問題變成現實之前及時處理相關數據。
第三,重新識別那些你需要處理的“特例”(在第二步中,他們的信息有可能已經被你改變了),并且自動執行與供應鏈伙伴的必要聯系。
最后,提高系統信息的精度,利用RFID技術來收集更多關于那些導致問題的產品或成分的詳細信息。
打造新型供應鏈系統
“隨著供應鏈的擴展,RFID也被帶到了海外,不過,澳大利亞現在卻已經明顯落后了。”Edwards說。
Hudson也同意這種說法,并建議本地市場應該盡快進入到“調研和測試”狀態中。企業的業務也能夠從中獲得諸多的好處,比如說利用新的信息,你可以實時監控貨物在整個供應鏈系統中的流動情況,或者由于能夠追蹤每一批貨物的準確流向,你能夠迅速的完成有瑕疵或者被污染產品的召回。
Manugistics ANZ and SE Asia公司的副總裁Tim Moylan評論說,如果所收集來的信息無法幫助你做出任何決定,那么在這項技術上投資是毫無意義的。知道貨物所在的確切位置使你對意外事件的管理成為了可能,但是實現這一點的前提是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協作機制。僅僅只是知道你的貨物已經被運抵了碼頭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因為你不能夠對它作任何操作,只有建立一個包括主供應商、物流公司、分銷商,以及零售商在內的協作機制,才能夠保證整個過程的順利進行。
Coles Myer公司和它的一些供應商,比如說Procter & Gamble公司和Unilever公司,已經開始進行信息共享了,他介紹說。Coles Myer公司負責收集用戶潛在的需求,然后生產廠商再根據這些需求來安排他們的生產計劃。
Manugistics公司目前正在參與一項本地的項目,其內容就是在供應商、物流公司,以及客戶之間建立一個類似于我們前面所說的信息共享系統,而信息的收集則利用RFID來完成。大量的數據將會由基于RFID的系統來產生(光貨柜級的感應標簽信息可能就會有20疊,而單個項目或者單個產品的相關信息則會成比例增加),這就要求多代理的系統必須要對貨物有足夠的識別能力,同時保證所有的事情都能夠按照計劃準確無誤的進行,Barrows說。只有在系統無法實現的情況下,才會使用人力進行干預。
Dawes說,要實現這一點可能會要付出很高的代價,但是所換來的回報則是通過一個關系非常緊密的供應鏈系統,我們能夠減少參與者的運營資本。
當感應標簽與傳感器相結合的時候(比如說檢測一個已經被冰凍了的物品),信息量就會變得更加龐大了。雖然數據的每一位都能夠代表一個特殊的含義(比如說是否已經超過了臨界溫度),但是某些應用(比如說,決定易腐產品的使用期限)還是需要更加詳細的信息。這就從供應鏈跳入到了追蹤領域了:空中客車公司所使用的感應標簽具有容量為2K的內存,而波音公司則在為它的787 Dreamliner尋找具有64K內存的感應標簽,de Jong介紹說。
對于零售產品來說,成本問題始終是一個困擾著物品級感應標簽使用的問題,不過,在那些可重復使用的包裝材料上使用RFID技術,比如說集裝箱或者滾筒,還是很值得的,Lessmoellmann說。不過在這些物品上面加入感應標簽可能會使得成本有所提高,而且物流公司還必須要保證有足夠的貯備以保證循環流通的需要。
如果我告訴你光是在2003年,Brambles公司就對它在歐洲使用的1400萬個集裝箱“失去了控制”(引用該公司董事長Don Argus在《悉尼晨訊(Sydney Morning Telegraph)》上的原話),你就會知道這個問題有多么的嚴重了。
問題還不僅僅是丟失貨物的成本問題,Geha指出,同時還有因為某個集裝箱或者滾筒無法使用而產生的機會成本。
RFID真的有用
“就目前來說,我們認為資產追蹤正在成為一個不斷增長的市場。”Taleb說,因為彌補由于加入感應標簽而造成的成本增加非常的容易,而且資產追蹤只是一個內部行為,并不需要依賴于任何的協作和標準。只有很少量的數據需要處理(比如說,貨物的ID號,以及它在某一特定日期和時間所在的位置等等),因此操作起來相對比較簡單,也很容易從條形碼系統中移植過來,Edwards說。
Edwards說,香港機場部署有全球最大的RFID系統,又將近500個讀取點在檢測旅客的行李,確定它們正在被轉送到正確的拖車上。
醫療行業也將會使用RFID來追蹤醫療儀器,Hudson說,因為在需要的時候,知道這些昂貴設備的確切位置時非常重要的。
Barrows介紹說,有一個鋼鐵公司就正在使用感應標簽來識別鋼鐵產品。這就意味著,大型起重機的操作人員在駕駛室里就能夠“看見”這些鋼鐵產品的身份,并且直接在計算機屏幕上就能夠準確的完成相關的移動指令,再也不用依靠地面上的人員進行引導了。
他同時還說,這種改變對于員工健康和安全保護來說,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同時對每一個鋼鐵產品的位置也能夠有一個準確的記錄。包裝公司Visy就曾經建立起了一套類似的系統,它能夠追蹤那些在倉庫中已經準備好了的紙張、引導叉車找到正確的堆放點,然后確保所運走的是正確的貨物。
Habraken說,有一家奧大利亞的公司曾經嘗試使用RFID來追蹤在一個共享倉庫和多個車間之間使用的特殊工具,而一家采礦公司則會在礦石被運送到地表的時候,將一些主動式感應標簽投放到這些礦石中,以追蹤每批礦石的品質。
許多的應用都是從兼容和安全的角度出發的,Dawes介紹說。RFID就能夠被用來確保貨物不會被存放到那些有可能會導致品質下降、衰退(甚至是危險)的地方,并保證它們不會被未經授權的人接觸到或者非法移動,同時也能夠檢測那些貨物的授權情況。
RFID同時還讓捕捉和使用某件物品的歷史成為了可能。比如說,某臺機器的維護記錄有可能會為現在所出現故障的維修提供線索,或者為另一個部件即將可能出現的故障提供診斷幫助。
一旦生產廠商開始設置物品級的感應標簽,購買者就能夠直接利用這些感應標簽來進行他們自己的資產追蹤,或者滿足其它方面的利用,而沒有必要再去貼上自己的感應標簽了,Armstrong說。
RFID前景看好
對隱私的敏感可能會限制物品級感應標簽的推廣,因此有些潛在的用戶可能會轉向與標準團體或者標準的制定者合作,Lessmoellmann說。
因此,公眾教育在這個時候也就變得很有必要了。我們需要向人們解釋利用感應標簽能夠很方便的識別物體,同時也有方法能夠去掉這些感應標簽,或者讓它們失效。
隨著感應標簽的價格不斷下降,RFID的應用機會將會越來越多,Hudson認為。他說,比如說一個法律公司,就可以在它的文件中加入感應標簽,這樣就能夠在使用中追蹤它們的流向了——不過我們必須要小心謹慎的使用。”他補充道。
Habraken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應用”,同時還強調說,隨著科技的發展,基于墨水的天線現在已經能夠直接打印到文檔上了,因此剩下的事情只是將芯片粘貼到文件上就可以了。
Hudson還指出了RFID的一些其它潛在應用機會。比如說,對于某家超市,可以通過在物品、手推車或者籃子上粘貼RFID標簽,追蹤顧客在超市內的活動,來優化貨架的布局,或者在出口處安裝讀取器來減少由于顧客或者員工而造成的“貨物損失”。物品級的感應標簽同時還能夠幫助簡化有關退貨的處理過程。
Barrows認為,在2010年以前,要想實現RFID在澳大利亞的大規模應用,應該說還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相比之下,Dawes則顯得要稍稍樂觀一些。根據他的預測,供應鏈架構的建設將會提前1到2年完成。不過,他同時也認為,在2009年之前,物品級的感應標簽還很難投入實際應用,而要想實現大規模的應用,估計還要等到2011或者2012年。
不過,在另一方面,也有消息說,在未來的2到4年內,將會在至少一個行業內建立起一個大型的供應鏈系統。這種說法的依據,主要是考慮到政府有可能會采取的強制措施,或者是其它一些動機。
在未來的8到10年內,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會被貼上感應標簽,Habraken預測道,而這些感應標簽將會得到廣泛的應用——甚至是可能在家里。也許有一天,想象終將會變成現實,當你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你們家的智能冰箱會提醒你別忘了買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