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版印刷與智能標簽
一、什么是智能標簽
智能標簽是附屬在物品上的記錄有詳細物品信息的卡片或者吊牌。見圖1 。每個智能標簽都帶有芯片,芯片中的數據通過天線與外界交換信息。主要用于物流管理、防盜、門禁、自動繳費、珍貴動物跟蹤等。智能標簽不只是一種簡單的標簽,它是一個系統,包括閱讀和寫入的硬件和軟件。智能標簽因工作的頻率不同,使用4 種波段,即:L F 、H F 、UHF 和微波。其有效的閱讀/ 寫入距離為0.1~5.0 m,它的數據交換速度、儲存量和能級均與天線工作的頻率有關。工作頻率決定了天線線圈的圈數、導線截面厚度和每一圈之間的距離。見圖2。HF 波段使用13.56 MHz的芯片,通常它要求線圈圈數為6,厚度約為20 μm。UHF 波段使用868 MHz 和950 MHz 的芯片,線圈截面厚度約為4 μ m 。這樣的要求網版印刷能做到嗎?
二、天線線圈的制作方法
目前智能標簽天線線圈的制作方法有4 種。1. 銅絲繞制法。用于低頻125~134 k 的芯片,適合于短距離內捕獲磁力線。缺點是成本高,生產速度慢。
2. 化學腐蝕法。局限于以塑料薄膜為基材的智能標簽,紙基的標簽無法經受化學腐蝕處理。這里需要表面上覆合有銅箔或者鋁箔的塑料薄膜卷材。在金屬箔上面用U V 油墨印刷3 0 μ m 厚的抗腐蝕的天線線圈的線路圖(蒙版)。干燥后,薄膜卷材經過另一個印刷單元在線圈背面用導電油墨印刷連接線。然后經過腐蝕槽去除沒有蒙版保護的銅箔,用堿浴洗掉蒙版。輪轉網印單元的速度根據腐蝕速度而定,一般起始速度為5 m/min。
3. 電鍍法。先在塑料片基上印上吸引銅的線圈電路,油墨中含有觸媒物質銀或金屬鈀,印刷方法是網印或柔印。然后浸入電鍍槽,鍍銅層的厚度約為10 μ m。這種方法比較節省材料,但是加工速度太慢。
4. 直接印刷。用銀漿導電油墨直接印刷紙或塑料薄膜卷材,墨層厚度約為20 μ m。這里網印發揮了它的特長。
從上述可以看出,4 種制作方法中,有3 種與網版印刷有關。
網版印刷的一次印刷墨層厚度最多可以達到300 μ m ,是柔印、膠印和凹印的好幾倍。這對于用導電油墨印刷天線線圈,或者為腐蝕銅箔而印刷電路蒙版是十分有效的。實際印刷電路生產中,墨層厚度的要求一般為2 0 μ m 以上。而智能標簽的不同種類,對于線圈的墨層厚度和導線間隔都有不同的要求。
三、輪轉網版印刷工藝
網版印刷有平臺式和輪轉式之分。平臺式網版印刷時刮刀往返運動,先是給網版上墨,然后再一次刮印,此時膜版與承印物接觸,并且擠壓油墨使之轉移過去。這種運動是間歇式的,生產效率較低。輪轉式網版印刷則是連續供墨,連續印刷,印刷速度更快,油墨轉移能力更好。
瑞典Stork Print 公司在輪轉網版印刷技術研究方面有4 0 多年的歷史。它為智能標簽的天線線圈印刷制造了一條專用的生產線,取名為Rotary ScreenIntegration(簡稱RSI),見圖3。印刷寬度為10、16、20 和24 英寸(25.4 cm, 40.64 cm, 50.8 cm和60.96 cm)可選。網印滾筒用純鎳材料制成,使用壽命長;網孔呈六角形,油墨轉移徹底。可以連續印刷5 0 萬m 不停機,滾筒最多可以使用1 5 次。目前,直接印刷生產智能標簽的天線線圈的方法仍處于研究階段,似乎只有使用溶劑型油墨才能符合這種印刷工藝。于是,溶劑的干燥就成為一種障礙。線圈圖形的印刷精確度是非常重要的,烘干溫度過高會影響印刷的質量。因為溶劑揮發得太快,墨層表面會產生一個個環形山狀的疵點。
印刷電路的干燥需要特別小心。如果印刷后的電路沒有按照設計的輪廓成形,其導電性或許要受影響。線圈墨層的厚度、每一道線的寬度都有嚴格的允差范圍。兩次重疊套印的誤差必須在0.1 mm之內。線道之間過近了不行,疏遠了也不行。這些印刷誤差均會造成天線失靈。
為了保證油墨固著在最佳形狀,必須減小烘箱內的風速。加熱溫度控制在1 4 0 ℃,加熱時間在30~120 s 之間。延長烘道的長度可以提高生產線的速度,印刷速度一般為10 m/min。由于環保的要求越來越嚴格,溶劑回收是最佳的措施,不僅保護了環境,而且回收的溶劑還可以重復利用。所以生產線的烘道內應該有排氣通道,讓帶有揮發的溶劑的氣體集中起來作冷凝處理。
油墨質量也是重要的因素。提高導電性能,降低油墨的消耗是十分必要的。
智能標簽的用途日益廣泛,類似原理的身份證、電子護照、超市的計價牌等等都已投入實際使用。專家預計2005 年世界市場需求量將增加8%,2006 年將再增加1 0 % ,達到年產量2 5億個。以平均每個銷售價為1 美元計,年銷售額可達25 億美元。
但是對于這個新興的業務,普通的印刷業者要躋身進入, 恐怕有難度。一是需要較大的起始投資購買加工設備,二是要有專業的人才,既要懂印刷質檢又要懂軟件測試。還有一個產品標準問題,目前產品尚未標準化,今日的設備能否符合兩年后的標準?盡管如此,智能標簽仍為大家看好,經元器件制造商和設備制造商的通力合作,制作成本不斷下降,產品質量逐步改進。大規模推廣使用已為期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