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打通新絲綢之路
作者:曹紅麗
來源:中國計算機報
日期:2007-07-24 11:19:12
摘要:信息產業部在兩個協調機制(中國新亞歐大陸橋協調機制、全國現代物流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的安排下,牽頭提出要建設全國性和區域性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并將新大陸橋物流信息平臺建設作為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和區域平臺。
信息產業部提出了建設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構想。各節點城市對此有何積極響應?
物流條形碼技術像一條紐帶,把每個產品生命期中各階段發生的信息連接在一起,可跟蹤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過程。
1990年9月12日12點12分,這是一個受到國內外經濟界和海內外輿論界密切關注的時刻,當中蘇(現俄羅斯)兩國鐵路交通部門的兩位副部長同時扳緊各自鐵路的最后一顆螺栓并高興地互贈扳手時,一座新的聯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亞歐大陸橋全線貫通了,即新亞歐大陸橋(簡稱新大陸橋)。1992年,新大陸橋開始國際陸橋營運。一條新的絲綢之路開通了。
信息橋梁建設滯后亟需搭建公共平臺。
自營運以來,新大陸橋已經在沿橋國際物流、貿易往來、經濟合作、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新大陸橋的作用和優勢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和體現,究其原因,信息橋梁的建設相對滯后是其中之一。
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對于中國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迫切需要,對于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改善投資環境,增強綜合國力和企業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信息產業部副部長茍仲文在2007新亞歐大陸橋區域經濟合作國際研討會上指出,“信息化是現代物流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和保障,而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是實現現代物流信息化的必要步驟。”
加速新大陸橋節點區域物流信息化建設已成為共識,那么如何發展,首先應該做什么?在2007新亞歐大陸橋區域經濟合作國際研討會上,物流信息化論壇作為重要分論壇之一同期召開。來自相關部委的領導、各節點城市的負責人,物流信息化的專家、企業匯聚一堂,共商新大陸橋物流信息化建設大計。在論壇上,大家都談到一個話題,雖然各地在物流信息化方面投入很大,但目前存在的問題仍然很多。山東省日照市信息產業辦公室主任張顯文介紹,物流信息化是分層次的。第一層是基礎信息化,主要解決信息的采集、傳輸、加工、共享問題,信息系統的任務就是為決策提供及時、準確信息。第二層是涉及流程改造的信息化。信息系統的作用在于固化新的流程、管理制度以及在規定流程中提供優化的解決方案。第三層是供應鏈的形成和供應鏈管理作用的提升。從調研的情況看,日照市的物流企業大體上處于第一個層面,個別企業向第二階段發展,具備第三層次水平的企業尚未出現。其中,物流信息資源管理混亂、提供基礎信息和公共服務的物流平臺發展緩慢,是制約物流企業信息化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物流企業自行建立一個信息系統或平臺不太現實,因而迫切需要有公共性的物流信息平臺,以滿足其低成本開展信息化的服務需求。”張顯文說。
天津人民政府信息化辦公室副主任孫鋼也談到,由于缺乏統一的物流信息服務平臺,致使供求雙方的信息不能及時、準確地發布和共享,信息的定時發布和交流不夠快捷、及時和全面。“天津市亟需搭建物流信息平臺,使物流企業與制造商、供應商、用戶及相關單位聯結起來,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共用,并對物流各環節進行實時跟蹤,有效控制物流全過程,真正做到資源整合、全面共享”。
從目前的情況看,新大陸橋沿線省市現有的各信息應用系統大多自成體系,相互獨立,封閉運行。由于缺少公用平臺,數據重復錄入、單證重復申請現象比較普遍,不同地區間物流數據交換困難,數據信息傳輸通道不暢,致使物流信息資源無法共享,既降低了物流效率,也增加了企業物流成本。
看來,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已迫在眉睫。
構想出爐搭建平臺的五個原則
信息產業部在兩個協調機制(中國新亞歐大陸橋協調機制、全國現代物流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的安排下,牽頭提出要建設全國性和區域性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并將新大陸橋物流信息平臺建設作為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和區域平臺。
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搭建意義重大。首先,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通過技術、行政管理和法律法規等手段,解決與物流活動有關的信息采集、加工、傳輸和共享問題,可促進我國物流業的跨越式發展。同時,物流公共信息平臺能夠解決我國物流企業,尤其是中小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共性問題,降低企業信息化成本,提升物流企業的服務水平和競爭力。
再有,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可實現物流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和信息資源共享,可促進物流資源整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全社會的物流成本。通過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可整合各種物流信息資源,優化配置社會物資資源,起到完善社會供應鏈,加快流通速度,減少資源閑置和浪費的作用,進而提高經濟運行效率,促進節約型社會建設。
通過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政府部門還可以更充分及時地掌握、監督物流行業和全社會經濟運行的情況,提高經濟調控能力和管理水平,并為經濟活動和社會公眾提供更多、更有價值的服務。在緊急狀態下,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可以提供及時和必要的物流信息保障,對戰略物資和國家資源進行緊急調配、監控。
那么,物流公共信息平臺該如何搭建?其實,公共信息平臺的搭建以前已經提出一段時間了,據了解,各地政府也投資建了不少信息平臺和網站,但是除了部分平臺取得成功外,總體效果不理想。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戴定一指出,究其原因是公共信息平臺的搭建沒有從實際需求出發,未做深入細致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研究,結果導致信息平臺與業務管理脫節,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權威性無法保障。
在此次論壇上,信息產業部經過多方調查和研究,提出了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的初步構想。
首先,將按照全國現代物流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的統一部署,統籌考慮,避免重復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從方案到論證、實施和運行管理,應始終強調國家與地方之間、行政部門之間、行業之間、政府與企業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協作,保證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順利進行。
第二,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必須緊密結合政府、行業、企業的實際應用需求,以滿足實際需求為目標和主要任務,注重實際效果。要根據我國物流業發展的趨勢,做好科學預測,在滿足當前需要的同時,綜合考慮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先進性、實用性和可擴展性。
第三,政府要通過適當的資金投入和政策傾斜,引導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支持重點行業、地區和具有專業特色的物流信息平臺建設,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基礎支柱。
在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運營和管理過程中,要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通過建立互利共贏的物流聯合商業模式,充分調動社會和合作各方的積極性,形成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與運營的長效發展機制。
第四,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要突出重點,根據輕重緩急分階段、分步驟實施。要首先滿足最重要和最迫切的區域和行業的需求,在做好試點、示范工作基礎上,逐步推進和不斷完善。
第五,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以兼容多標準、多格式的技術方法,促進不同信息系統之間物流信息的無縫連接和信息共享,以充分利用現有網絡基礎、業務系統和信息資源,最大限度發揮物流信息資源的效益。
各地建議
政府主導 企業化運行
信息產業部關于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的構想得到了各節點城市廣泛的響應和支持。同時,各地根據自身情況,提出了大量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山東省日照市信息產業辦公室主任張顯文認為,物流公共平臺的建立對于物流企業而言意義重大:通過構建基于Internet的區域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物流企業可以在本地實現異構數據格式的轉換,按統一的數據標準流轉,實現信息共享,節約社會資源;企業還可以通過平臺實現信息發布、查詢,降低運營費用;平臺還可以實現與信息化高的大企業內部系統的集成,而那些不具備全面開展信息化的中小企業,通過會員方式加入平臺,能以較低成本共享物流業內信息資源,擴寬其業務范圍。
連云港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朱浩建議,建立公共信息平臺,首先要將區域內所有與物流活動有關的信息,包括海上運輸、鐵路運輸、公路運輸和航空運輸,對承運人信息、貨源信息、代理人信息、技術服務信息等物流信息資源,進行收集、篩選、分類,定期發布,資源共享,建立一個開放、統一、公開、透明的信息平臺。其次,國家有關層面要加強物流信息資源整合。在口岸通關、稅收、交通、保稅監管等方面推進跨部門數據共享,統一申報數據格式,一次錄入分頭申報,建立健全一體化的監管服務體系。再有,樹立“大物流”概念,加強沿線城市政府信息資源整合,打破行政信息壁壘,實現不同政府機構之間、不同業務之間的信息互聯互通、協同應用。
對此,鄭州市信息化工作辦公室負責人曾昭傳認為:“建立公共信息平臺要明確融資模式。首先政府主導、企業化運作是主導思想,但是國家應該在節點城市明確一些資金和政策支持。再有,公共信息平臺是個復雜的系統,必須做好前期的需求分析,找準物流信息化在中國的適應模式,這樣才會讓這樣的一個平臺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作為物流行業信息化的專家,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戴定一認為,目前,許多相關部門都在制定“十一五”期間與物流監管相關的信息化建設規劃,但缺乏相互配合、統籌規劃。在這種情況下,就難以實現信息共享,標準統一。因此,建議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牽頭的現代物流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框架下統籌協調,制定物流信息化專項規劃,建立平臺間互聯互通機制或研究聯合共建公共信息平臺的可能性。此外,還可在部際聯席會議下組織成立一個專家委員會,開展各類基礎性技術與方案研究。“政府必須負責建設若干基礎性和政務性的公共平臺,既完成相關監管和公共服務的信息化,又以此推進全社會物流信息化的發展。當前首先要建立或完善電子口岸系統、‘大交通’監管系統、特殊商品物流的監管系統這三大最重要的支柱系統”。
產學研結合發展關鍵技術
目前,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低、信息系統不完善也是新大陸橋建設物流信息公共平臺面臨的挑戰之一。目前我國物流過程中絕大多數的單證仍然采用紙面和傳統的傳輸方式,沒有電子化。即使采用了電子化的部分信息,也主要是靠人工錄入,條形碼、磁卡、射頻識別(RFID)等物流信息采集技術尚未普及使用。據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統計,我國正式注冊使用條形碼的企業只有十幾萬家。
針對此,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于東海教授建議,要高起點地發展物流信息技術,支持產學研結合,發展物流信息化所急需的關鍵技術和產品;支持并鼓勵企業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物流信息化產品和標準。今年以來,RFID是國內外一致公認的技術熱點。通過發展RFID、GPS、GIS等技術,豐富物流信息的底層數據,可以為物流信息系統的運行和決策提供有效的依據。
作為物流解決方案的提供商,雙合科技(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胡修武提出平臺建設的思路。首先,根據物流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供商要提出整體宏觀的物流信息平臺規劃,并確立以各類企業在全生命周期中所發生的各式信息交換及全程貨況追蹤為應用重點,實現統一接入、統一身份認證、統一業務操作和統一數據管理,提升各類企業及政府在物流信息化的無縫連接。
再有,以在各自體系建設中已經比較完善的鐵路TMIS系統、交通部EDI中心、中國海關的大通關系統、海運信息系統和中國電子商務網等作為平臺建設的核心數據源,通過信息分享及數據交換與這些已存在的信息平臺實現無縫對接。
物流條形碼技術像一條紐帶,把每個產品生命期中各階段發生的信息連接在一起,可跟蹤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過程。
1990年9月12日12點12分,這是一個受到國內外經濟界和海內外輿論界密切關注的時刻,當中蘇(現俄羅斯)兩國鐵路交通部門的兩位副部長同時扳緊各自鐵路的最后一顆螺栓并高興地互贈扳手時,一座新的聯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亞歐大陸橋全線貫通了,即新亞歐大陸橋(簡稱新大陸橋)。1992年,新大陸橋開始國際陸橋營運。一條新的絲綢之路開通了。
信息橋梁建設滯后亟需搭建公共平臺。
自營運以來,新大陸橋已經在沿橋國際物流、貿易往來、經濟合作、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新大陸橋的作用和優勢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和體現,究其原因,信息橋梁的建設相對滯后是其中之一。
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對于中國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迫切需要,對于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改善投資環境,增強綜合國力和企業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信息產業部副部長茍仲文在2007新亞歐大陸橋區域經濟合作國際研討會上指出,“信息化是現代物流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和保障,而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是實現現代物流信息化的必要步驟。”
加速新大陸橋節點區域物流信息化建設已成為共識,那么如何發展,首先應該做什么?在2007新亞歐大陸橋區域經濟合作國際研討會上,物流信息化論壇作為重要分論壇之一同期召開。來自相關部委的領導、各節點城市的負責人,物流信息化的專家、企業匯聚一堂,共商新大陸橋物流信息化建設大計。在論壇上,大家都談到一個話題,雖然各地在物流信息化方面投入很大,但目前存在的問題仍然很多。山東省日照市信息產業辦公室主任張顯文介紹,物流信息化是分層次的。第一層是基礎信息化,主要解決信息的采集、傳輸、加工、共享問題,信息系統的任務就是為決策提供及時、準確信息。第二層是涉及流程改造的信息化。信息系統的作用在于固化新的流程、管理制度以及在規定流程中提供優化的解決方案。第三層是供應鏈的形成和供應鏈管理作用的提升。從調研的情況看,日照市的物流企業大體上處于第一個層面,個別企業向第二階段發展,具備第三層次水平的企業尚未出現。其中,物流信息資源管理混亂、提供基礎信息和公共服務的物流平臺發展緩慢,是制約物流企業信息化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物流企業自行建立一個信息系統或平臺不太現實,因而迫切需要有公共性的物流信息平臺,以滿足其低成本開展信息化的服務需求。”張顯文說。
天津人民政府信息化辦公室副主任孫鋼也談到,由于缺乏統一的物流信息服務平臺,致使供求雙方的信息不能及時、準確地發布和共享,信息的定時發布和交流不夠快捷、及時和全面。“天津市亟需搭建物流信息平臺,使物流企業與制造商、供應商、用戶及相關單位聯結起來,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共用,并對物流各環節進行實時跟蹤,有效控制物流全過程,真正做到資源整合、全面共享”。
從目前的情況看,新大陸橋沿線省市現有的各信息應用系統大多自成體系,相互獨立,封閉運行。由于缺少公用平臺,數據重復錄入、單證重復申請現象比較普遍,不同地區間物流數據交換困難,數據信息傳輸通道不暢,致使物流信息資源無法共享,既降低了物流效率,也增加了企業物流成本。
看來,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已迫在眉睫。
構想出爐搭建平臺的五個原則
信息產業部在兩個協調機制(中國新亞歐大陸橋協調機制、全國現代物流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的安排下,牽頭提出要建設全國性和區域性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并將新大陸橋物流信息平臺建設作為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和區域平臺。
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搭建意義重大。首先,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通過技術、行政管理和法律法規等手段,解決與物流活動有關的信息采集、加工、傳輸和共享問題,可促進我國物流業的跨越式發展。同時,物流公共信息平臺能夠解決我國物流企業,尤其是中小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共性問題,降低企業信息化成本,提升物流企業的服務水平和競爭力。
再有,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可實現物流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和信息資源共享,可促進物流資源整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全社會的物流成本。通過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可整合各種物流信息資源,優化配置社會物資資源,起到完善社會供應鏈,加快流通速度,減少資源閑置和浪費的作用,進而提高經濟運行效率,促進節約型社會建設。
通過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政府部門還可以更充分及時地掌握、監督物流行業和全社會經濟運行的情況,提高經濟調控能力和管理水平,并為經濟活動和社會公眾提供更多、更有價值的服務。在緊急狀態下,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可以提供及時和必要的物流信息保障,對戰略物資和國家資源進行緊急調配、監控。
那么,物流公共信息平臺該如何搭建?其實,公共信息平臺的搭建以前已經提出一段時間了,據了解,各地政府也投資建了不少信息平臺和網站,但是除了部分平臺取得成功外,總體效果不理想。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戴定一指出,究其原因是公共信息平臺的搭建沒有從實際需求出發,未做深入細致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研究,結果導致信息平臺與業務管理脫節,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權威性無法保障。
在此次論壇上,信息產業部經過多方調查和研究,提出了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的初步構想。
首先,將按照全國現代物流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的統一部署,統籌考慮,避免重復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從方案到論證、實施和運行管理,應始終強調國家與地方之間、行政部門之間、行業之間、政府與企業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協作,保證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順利進行。
第二,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必須緊密結合政府、行業、企業的實際應用需求,以滿足實際需求為目標和主要任務,注重實際效果。要根據我國物流業發展的趨勢,做好科學預測,在滿足當前需要的同時,綜合考慮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先進性、實用性和可擴展性。
第三,政府要通過適當的資金投入和政策傾斜,引導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支持重點行業、地區和具有專業特色的物流信息平臺建設,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基礎支柱。
在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運營和管理過程中,要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通過建立互利共贏的物流聯合商業模式,充分調動社會和合作各方的積極性,形成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與運營的長效發展機制。
第四,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要突出重點,根據輕重緩急分階段、分步驟實施。要首先滿足最重要和最迫切的區域和行業的需求,在做好試點、示范工作基礎上,逐步推進和不斷完善。
第五,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以兼容多標準、多格式的技術方法,促進不同信息系統之間物流信息的無縫連接和信息共享,以充分利用現有網絡基礎、業務系統和信息資源,最大限度發揮物流信息資源的效益。
各地建議
政府主導 企業化運行
信息產業部關于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的構想得到了各節點城市廣泛的響應和支持。同時,各地根據自身情況,提出了大量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山東省日照市信息產業辦公室主任張顯文認為,物流公共平臺的建立對于物流企業而言意義重大:通過構建基于Internet的區域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物流企業可以在本地實現異構數據格式的轉換,按統一的數據標準流轉,實現信息共享,節約社會資源;企業還可以通過平臺實現信息發布、查詢,降低運營費用;平臺還可以實現與信息化高的大企業內部系統的集成,而那些不具備全面開展信息化的中小企業,通過會員方式加入平臺,能以較低成本共享物流業內信息資源,擴寬其業務范圍。
連云港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朱浩建議,建立公共信息平臺,首先要將區域內所有與物流活動有關的信息,包括海上運輸、鐵路運輸、公路運輸和航空運輸,對承運人信息、貨源信息、代理人信息、技術服務信息等物流信息資源,進行收集、篩選、分類,定期發布,資源共享,建立一個開放、統一、公開、透明的信息平臺。其次,國家有關層面要加強物流信息資源整合。在口岸通關、稅收、交通、保稅監管等方面推進跨部門數據共享,統一申報數據格式,一次錄入分頭申報,建立健全一體化的監管服務體系。再有,樹立“大物流”概念,加強沿線城市政府信息資源整合,打破行政信息壁壘,實現不同政府機構之間、不同業務之間的信息互聯互通、協同應用。
對此,鄭州市信息化工作辦公室負責人曾昭傳認為:“建立公共信息平臺要明確融資模式。首先政府主導、企業化運作是主導思想,但是國家應該在節點城市明確一些資金和政策支持。再有,公共信息平臺是個復雜的系統,必須做好前期的需求分析,找準物流信息化在中國的適應模式,這樣才會讓這樣的一個平臺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作為物流行業信息化的專家,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戴定一認為,目前,許多相關部門都在制定“十一五”期間與物流監管相關的信息化建設規劃,但缺乏相互配合、統籌規劃。在這種情況下,就難以實現信息共享,標準統一。因此,建議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牽頭的現代物流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框架下統籌協調,制定物流信息化專項規劃,建立平臺間互聯互通機制或研究聯合共建公共信息平臺的可能性。此外,還可在部際聯席會議下組織成立一個專家委員會,開展各類基礎性技術與方案研究。“政府必須負責建設若干基礎性和政務性的公共平臺,既完成相關監管和公共服務的信息化,又以此推進全社會物流信息化的發展。當前首先要建立或完善電子口岸系統、‘大交通’監管系統、特殊商品物流的監管系統這三大最重要的支柱系統”。
產學研結合發展關鍵技術
目前,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低、信息系統不完善也是新大陸橋建設物流信息公共平臺面臨的挑戰之一。目前我國物流過程中絕大多數的單證仍然采用紙面和傳統的傳輸方式,沒有電子化。即使采用了電子化的部分信息,也主要是靠人工錄入,條形碼、磁卡、射頻識別(RFID)等物流信息采集技術尚未普及使用。據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統計,我國正式注冊使用條形碼的企業只有十幾萬家。
針對此,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于東海教授建議,要高起點地發展物流信息技術,支持產學研結合,發展物流信息化所急需的關鍵技術和產品;支持并鼓勵企業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物流信息化產品和標準。今年以來,RFID是國內外一致公認的技術熱點。通過發展RFID、GPS、GIS等技術,豐富物流信息的底層數據,可以為物流信息系統的運行和決策提供有效的依據。
作為物流解決方案的提供商,雙合科技(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胡修武提出平臺建設的思路。首先,根據物流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供商要提出整體宏觀的物流信息平臺規劃,并確立以各類企業在全生命周期中所發生的各式信息交換及全程貨況追蹤為應用重點,實現統一接入、統一身份認證、統一業務操作和統一數據管理,提升各類企業及政府在物流信息化的無縫連接。
再有,以在各自體系建設中已經比較完善的鐵路TMIS系統、交通部EDI中心、中國海關的大通關系統、海運信息系統和中國電子商務網等作為平臺建設的核心數據源,通過信息分享及數據交換與這些已存在的信息平臺實現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