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紋識別技術大破解 過度依賴反將造成安全隱憂

圖說:指紋辨識門禁系統
指紋識別是生物識別系統中的顯學之一,由于技術門檻較低,目前被普遍應用在各種資訊產品中。指紋識別是生物識別(Biometrics)的一環。生物識別系指針對人類獨有生理特徵進行辨識,確認其真實身份。目前指紋識別技術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生物識別技術,識別原理是透過指紋機採集指紋的影像,然后利用識別軟體抽取、比對指紋的特徵資訊,以確定指紋所有人的身份。其他的生物識別技術還包括了臉部、虹膜識別、靜脈識別等技術。
指紋識別為了求得最高的識別效率,在演算法方面格外重要。從技術發展上來看,人類遠自17世紀就了解到每人的指紋幾乎都是獨一無二的,相似的機率低于十億分之一。而指紋識別應用在犯罪證據收集上,更是早在19世紀就被採用了。

圖說:高階的商務型筆記型電腦通常也會加入指紋辨識功能
指紋識別技術是將個人指紋先行採樣,并記錄其中重要的特徵。再利用特徵比對達到辨識的目的。在採樣的技術方面主要可分為3種,分別是利用光學、電容以及超音波等技術。光學採樣利用CCD攝取指紋樣本,其品質是目前最受肯定的,但是相對卻較昂貴,而且容易受環境,例如污垢、塵土或油污等影響,而造成取樣誤差大。電容採樣則是利用電容偵測指紋所產生的電磁場而取得指紋樣本,較不易受到污垢等環境因素影響。利用超音波技術則能得到非常精確的指紋樣本,但是目前技術仍未廣泛被使用。
指紋特徵辨識的樣本并不是記錄完整的指紋影像,而是僅從中選取重要特徵并記錄,因此每一個人的指紋樣本檔案將只有250 bytes到1K bytes。而指紋特徵辨識由于獨一性非常高,因此適用于擁有廣大客戶群的應用,例如公司職員、客戶管理等等。

圖說:指紋的取樣方式
因為指紋辨識僅是在手指頭紋路中取出樣本,并儲存進資料庫作為身份識別之用,當使用者下次要登入系統或門禁時,藉由手指頭辨識并與已儲存的樣本進行,以取得系統權限或者是得以通過門禁系統。然而此樣本辨識系統一般來說并無法做到太復雜的偵測動作,只要是符合資料庫指紋特徵的物件,即使該特徵的擁有者不一定是本人,理論上都可以暢通無阻的通過指紋辨識系統。
為什么指紋辨識如此不安全?這要從其取樣編碼的技術來看,一般的使用狀況下,掃描器會將指紋處理成1個數位灰階影像。軟體通常會記錄指紋上10~40個特徵點進行取樣,然后計算主要特徵點之間的距離和角度,定義出1個「模板」。再利用演算法將這些幾何關系轉換成1組獨特的數字,并以之用來識別指紋,進而識別個人。一旦將模板登錄在記憶體內,軟體就會消除實際的指紋取樣資料,只留下經過計算之后的識別碼,以避免遭人復制或盜用。日后,這個人將手指放到掃描器上的時候,系統只會再次計算他的模板,然后與原先儲存的模板進行比對,判斷兩者是否符合。
但問題來了,由于指紋取樣主要只是在特定紋路部分進行抽樣,并佐以演算法,將之轉換儲存為特徵碼,換言之,只要能夠取得具有該系統權限的使用者的指紋,基本上便能夠通行無礙。取得指紋的方式有很多,而我們就從人體常見留下指紋的型態來看,可以將指紋的印記分為基本的3類:汗潛指紋、可見指紋和立體指紋。
在一般犯罪鑑識方面,最常見的是汗潛指紋,眼睛一般看不出來。它們是由汗液或油脂形成,或者來自于手指,或者是因為手指與臉部、手指和身體有皮脂腺的地方無意識地接觸而形成。即使將手徹底地清潔,如果不自覺的將手放到臉上或頭髮上,他還是很可能在他所接觸的地方留下汗潛指紋,特別是容易在玻璃表面或光滑的木頭上留下指紋。
擷取汗潛指紋的方法很多,最普通的方法是用灰粉或黑粉。不過在滲透性的材質上所留下的指紋,如紙張、厚硬紙板,較難提取,最好用碘燻法,碘可以和汗液中的油脂反應,或者也使用本三酮來和汗液中的氨基酸進行反應。第二種類型的指紋是最易辨認的那一種。因為手指沾有血跡、墨跡或其他相似方法留下的指紋。第三種指紋是立體指紋,這類型的指紋是在柔軟的表面比如乳酪、肥皂或油灰面形成的指紋,要取得這樣的指紋就稍微復雜一點。
當取得指紋的影像之后,為了加強系統的辨識度,我們可以先將之放大,并對模煳的地方進行手工描繪補強,接著再縮小為正常尺寸。由于指紋辨識僅是針對紋路的分叉與中斷部分進行採樣,所以在較死板的指紋辨識系統上,甚至只要將處理過的指紋影印出來,就可以成功騙過辨識系統了。雖然部分較先進的指紋辨識系統會加入生物辨識能力,偵測人體的電流或者是溫度與濕度,然而這些技術有其侷限性,如果太過敏感,哪天可能天氣稍微干燥點,或是感冒,便有可能造成指紋擁有者本人辨識失敗,因而基本上這些機制都還有些容忍值存在,也因此給了存心不良人士可乘之機。
雖然以方便性而言,指紋辨識算是目前最高,也是最經濟的安全機制之一,但是僅依靠指紋來作為控管的手段,其實風險相當高,除了要考慮生物辨識本身所具有的不確定性以外(比如說因為受傷而使得包括指紋、視網膜等生物特徵無法被辨識),且指紋樣本相對而言非常容易被取得的狀況之下,過度信賴指紋并不是件好事。補強指紋辨識功能的技術就目前來說也還不完美,即使能偵測濕度或生物電流,但還是有方法可以加以破解,且過于復雜的設計也會對相關設備的生產與成本造成負面的影響。

圖說:雖說噱頭大于實際,就連隨身碟也開始內建指紋辨識功能
目前指紋辨識技術正風行,越來越多人依賴此技術作為取代傳統密碼的認證形式,但傳統密碼視其密碼復雜度,可以輕易被破解,也可以堅不可破,然而指紋辨識機制,其破解復雜度相對固定,只要具備一定的技術與知識,便有可能突破現有的指紋辨識機制。除非指紋擁有者可以百分之百確認自己的指紋樣本不會外流,或者并沒有擁有敏感資料或身份,否則還是至少為自己的指紋辨識系統加上1道可靠的密碼認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