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度集成非接觸式智能卡讀寫模塊設計
作者:武光城,常 青,吳今培,張其善
來源:RFID世界網
日期:2011-02-22 11:46:22
摘要:提出了一種采用MFRC500作為基站芯片、建立以單片微型機為核心的智能卡讀寫模塊的解決方案, 詳細敘述了整個模塊的設計思想, 本設計方案符合ISO/IEC14443A 國際標準, 工作頻率為13.56Ml-Iz,數據傳輸速率為106kbps。
1 引言
非接觸式智能卡技術是近年來新興的一項集射頻識別、無線通信等多學科、多領域的前沿技術,它利用無線通信技術進行非接觸式雙向通信, 以達到交換數據的目的,具有無接觸、工作距離大、精度高 信息處理快捷、環境適用性好等一系列優點n],它的誕生必將加速人們生活的信息化。非接觸式智能卡讀寫系統是本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完成指令分析、數據采集等諸多功能。
由于以往讀寫模塊編碼解碼單元與射頻收發單元分離,射頻收發單元須單獨開發, 由此帶來如下諸多缺點,比如開發周期長、系統穩定性差、生產成本高、難以維護等,從而使它的全面推廣應用受到了限制。本文提出的一種基于MFRC500的讀寫模塊設計方案,編碼解碼單元與射頻收發單元高度集成,克服了上述一系列缺點,具有體積小、成本低、易于維護等優點,另外, 由于其良好的電磁兼容性,系統穩定性、通信可靠性得到了有力保證。
2 模塊工作原理
非接觸式智能卡讀寫模塊主要由兩部分組成:讀寫器和智能卡,智能卡也稱為射頻卡,讀寫器與卡之間通過無線電感應交換數據,讀寫器基站發出的無線電信號一般由兩部分組成:能量和數據。射頻卡接收固定頻率的能量信號后, 由自身所帶的LC回路產生諧振, 被后面單向導通電子泵整流、濾波、穩壓后,產生一個瞬時能量供片上IC工作。當卡片接收數據后,片上IC解釋、執行指令數據信息,完成數據的修改、存儲等操作并將執行結果返回讀寫器,整個系統讀寫過程無須接觸,數據信息交易快捷。
3 系統方案設計
典型的智能卡讀寫系統應至少由以下兩部分組成:讀寫器和智能卡。讀寫系統中,讀寫器作為基站,智能卡作為終端,兩者由射頻場建立起無線鏈路,完成數據交換。另外,為保證數據的安全性,本設計中,采用MiFare One智能卡,數據流均為加密傳輸。硬件設計框圖如圖1所示。
3.1 數據編碼解碼形式
讀寫器(簡稱PCD)和MiFare One卡(簡稱PICC)之間為半雙工通信方式。PCD作為基站,PICC作為智能終端,為了實現數據通信的可靠性及滿足正常通信其它性能的要求,系統采用了合適的編碼解碼及其調制解調方式。
3.1.1 下行數據鏈路
下行數據鏈路是指從PCD 到PICC的數據鏈路,PCD主動發送命令,PICC被動響應。鏈路中數據傳輸速率為106kbps,數據編碼采用Modified Miller,被載頻13.56MI-Iz以100%ASK調制到射頻以后,經PCD天線發出。編碼調制波形如圖2 所示。
上行數據鏈路是指從PICC到PCD 的數據鏈路,PICC發送命令執行結果,PCD接收該執行結果并作出相應的處理。鏈路中數據傳輸速率為106kbps, 數據編碼采用Manchester, 被載頻13.56MI-Iz以100%ASK調制到射頻以后, 經PICC天線發出。編碼調制波形如圖3[2]所示。
硬件模塊主要由單片微型機、MFRCS00、匹配電路、天線及相應的外圍電路組成, 其中MFRCS00作為基站芯片, 完成所有的編碼解碼、調制解調、功率放大等任務,系統中最關鍵的也正是基站芯片及其附屬電路設計,設計如圖4所示。
基站芯片具有EPP功能, 上電后可自動檢測接口模式,在其諸多的接口模式中,我們采用Seprarated Read/Write Strobe模式。圖4中,NCS為片選線, 同時作為地址線的一部分; 由于采用Seprarated Read/Write Strobe模式,A0、A1應為低電平,A2應為高電平,方可正常工作;DO?I)7為數據/地址線;ALE為地址鎖存線;NRD/NWR 分別為讀寫線;IRQ 為基站芯片產生中斷信號的輸出端,被MCU 作為一個外部中斷請求進行處理;RSTPD在MCU的控制下,完成芯片的初始化過程;TX1、TX2為片內射頻功率放大器的輸出, 已調能量信號經濾波器及匹配電路饋入天線, 由天線轉化為電磁波向空中輻射。
由于模塊是在PC機的監控下工作,兩者之間為主從通信方式。模塊上電完成正常的初始化過程以后,便進入等待狀態,等待PC機發來的指令。當模塊檢測到PC機的有效指令后,轉去處理相應程序,處理完畢后將執行結果狀態信息返回PC機。軟件流程圖如圖5所示。
4 測試結果
4.1 模塊關鍵指令測試及分析
實驗中,為了驗證模塊工作的可靠性,對模塊的關鍵指令進行了多次測試,現將測試結果列于表1。
4.2 人機交互界面
為便于調試,特編寫了簡便、實用的人機交互界面。圖6為某次調試指令運行結果。
5 結論
非接觸式智能卡技術是近年來新興的一項集射頻識別、無線通信等多學科、多領域的前沿技術,它利用無線通信技術進行非接觸式雙向通信, 以達到交換數據的目的,具有無接觸、工作距離大、精度高 信息處理快捷、環境適用性好等一系列優點n],它的誕生必將加速人們生活的信息化。非接觸式智能卡讀寫系統是本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完成指令分析、數據采集等諸多功能。
由于以往讀寫模塊編碼解碼單元與射頻收發單元分離,射頻收發單元須單獨開發, 由此帶來如下諸多缺點,比如開發周期長、系統穩定性差、生產成本高、難以維護等,從而使它的全面推廣應用受到了限制。本文提出的一種基于MFRC500的讀寫模塊設計方案,編碼解碼單元與射頻收發單元高度集成,克服了上述一系列缺點,具有體積小、成本低、易于維護等優點,另外, 由于其良好的電磁兼容性,系統穩定性、通信可靠性得到了有力保證。
2 模塊工作原理
非接觸式智能卡讀寫模塊主要由兩部分組成:讀寫器和智能卡,智能卡也稱為射頻卡,讀寫器與卡之間通過無線電感應交換數據,讀寫器基站發出的無線電信號一般由兩部分組成:能量和數據。射頻卡接收固定頻率的能量信號后, 由自身所帶的LC回路產生諧振, 被后面單向導通電子泵整流、濾波、穩壓后,產生一個瞬時能量供片上IC工作。當卡片接收數據后,片上IC解釋、執行指令數據信息,完成數據的修改、存儲等操作并將執行結果返回讀寫器,整個系統讀寫過程無須接觸,數據信息交易快捷。
3 系統方案設計
典型的智能卡讀寫系統應至少由以下兩部分組成:讀寫器和智能卡。讀寫系統中,讀寫器作為基站,智能卡作為終端,兩者由射頻場建立起無線鏈路,完成數據交換。另外,為保證數據的安全性,本設計中,采用MiFare One智能卡,數據流均為加密傳輸。硬件設計框圖如圖1所示。

圖1 系統方框圖
3.1 數據編碼解碼形式
讀寫器(簡稱PCD)和MiFare One卡(簡稱PICC)之間為半雙工通信方式。PCD作為基站,PICC作為智能終端,為了實現數據通信的可靠性及滿足正常通信其它性能的要求,系統采用了合適的編碼解碼及其調制解調方式。
3.1.1 下行數據鏈路
下行數據鏈路是指從PCD 到PICC的數據鏈路,PCD主動發送命令,PICC被動響應。鏈路中數據傳輸速率為106kbps,數據編碼采用Modified Miller,被載頻13.56MI-Iz以100%ASK調制到射頻以后,經PCD天線發出。編碼調制波形如圖2 所示。

上行數據鏈路是指從PICC到PCD 的數據鏈路,PICC發送命令執行結果,PCD接收該執行結果并作出相應的處理。鏈路中數據傳輸速率為106kbps, 數據編碼采用Manchester, 被載頻13.56MI-Iz以100%ASK調制到射頻以后, 經PICC天線發出。編碼調制波形如圖3[2]所示。

硬件模塊主要由單片微型機、MFRCS00、匹配電路、天線及相應的外圍電路組成, 其中MFRCS00作為基站芯片, 完成所有的編碼解碼、調制解調、功率放大等任務,系統中最關鍵的也正是基站芯片及其附屬電路設計,設計如圖4所示。
基站芯片具有EPP功能, 上電后可自動檢測接口模式,在其諸多的接口模式中,我們采用Seprarated Read/Write Strobe模式。圖4中,NCS為片選線, 同時作為地址線的一部分; 由于采用Seprarated Read/Write Strobe模式,A0、A1應為低電平,A2應為高電平,方可正常工作;DO?I)7為數據/地址線;ALE為地址鎖存線;NRD/NWR 分別為讀寫線;IRQ 為基站芯片產生中斷信號的輸出端,被MCU 作為一個外部中斷請求進行處理;RSTPD在MCU的控制下,完成芯片的初始化過程;TX1、TX2為片內射頻功率放大器的輸出, 已調能量信號經濾波器及匹配電路饋入天線, 由天線轉化為電磁波向空中輻射。

圖4 基站芯片電路設計
由于模塊是在PC機的監控下工作,兩者之間為主從通信方式。模塊上電完成正常的初始化過程以后,便進入等待狀態,等待PC機發來的指令。當模塊檢測到PC機的有效指令后,轉去處理相應程序,處理完畢后將執行結果狀態信息返回PC機。軟件流程圖如圖5所示。
4 測試結果
4.1 模塊關鍵指令測試及分析
實驗中,為了驗證模塊工作的可靠性,對模塊的關鍵指令進行了多次測試,現將測試結果列于表1。

4.2 人機交互界面
為便于調試,特編寫了簡便、實用的人機交互界面。圖6為某次調試指令運行結果。
5 結論

圖6 人機交互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