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1985年中國出現第一張銀行卡以采,目前我國已有61發卡機構,發行銀行卡超過4億張,受卡網點也已超過13萬個,特約商戶超過10萬個。巨大的業務量要求有與之匹配的業務處理能力,包括交易處理系統及配套的投訴客詞Bgyg系統。1993年金卡工程啟動,1994年10月選定12個試點城市,正式開始跨銀行聯網工程,各地銀聯經過近10年的發展,對銀行卡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1997年10月全國銀行卡信息交換總中心成立,隨后,建立了統一的業務規范和技術標準,中國的銀行卡開始了實現全國性跨銀行聯網通用的歷程,益卡工程進入攻堅階段。
金卡工程是個巨大的系統工程,技術難度高,牽涉層面廠,不測因素多。在一個標準下,統一全國所有銀行的金卡系統,保證每一臺ATM、POS都能聯網通用,保證每一銀行卡都能跨行通行,實施工程復雜度極大。筆者自1993年起一直從事銀行卡技術開發、銀行卡聯網的工作,曾參與過廣東銀聯(包括香港銀通)、深圳銀聯、杭州銀聯、江蘇金卡、昆明金卡等十多個國內金卡工程的實施,本文根據近10年的親身實踐,對金卡工程實施中常見的問題作一些基本分析,并對其進一步發展完善談一些想法。
一、金卡聯網工程實施中常見的關鍵性問題
1.各地對技術規范標準的理解及執行并不統一。
雖然已有《銀行卡聯網聯合規范》,但各地的執行程度不一、理解方式也不一樣。以下是其中的幾個方面。
(1)加密解密標準未統一。如有些地方銀聯的 Pin BIOCk格式仍在執行著標準化改造前的舊標準,并不是按規范中指定的 ANSI X9.8的 2種格式來操作,在處理舊標準卡的4位密碼時常出現“前補零”與“后補零”的混淆;有些地區MAC塊的構造標準不同,域與城之間是否加空格也不一致。
(2)卡號、賬號的取法不統一。按照規范,二磁道信息中分隔符”=”之前的都應算作是卡號,其中最后一位是檢驗位,但有些地區要求對不同銀行的卡片進行不同的處理,其中包括截取某些卡的卡號時,要么去掉1位或2位,給代理行增加了困難。也影響了代理行開通該頂業務的積極性。
(3)末使用好統一的地區編碼。在交易信息報文中,本來統一的地區編碼可以用來很好地判斷和解決異地卡交易的收費問題,但由于各地的填法不一,有的仍在采用自己定的一套編碼,有的則將地區代碼都填為0000,造成了無法識別異地卡交易,甚至會將本地卡交易誤判為異地卡交易,遭到了持卡人的投訴,影響了銀聯的對外形象。
(4)沖正機制來建立好。自動沖正體系是體現一個系統性能好壞的關鍵環節。能減少很多人工處理工作量。有些代理行系統能處理超時后自動產生沖正,而有些銀行系統則不能,非要等Late Response后才能發現超時,因為沒有交易超時監控機制;有些發卡行系統能處理未產生回應就收到的沖正清求,待確認有成功的 Late Response后再對原交易進行賬務沖正, 有些銀行則無法處理,甚至會出現賬務差錯。
2.各地業務操作規范不統一。
(1)在處理ATM提款業務時,有些銀行或地區是先出卡、后出款,而有些則是先出款、再出卡,對客戶在不同地方跨銀行使用ATM提款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容易產生糾紛。
(2)在處理POS消費業務時,有些銀行或商戶要求信用卡也需輸入客戶的卡片密碼進行檢驗,而有些則不用;同樣一張卡。有些地方要求與身份證同時使用,有些則不用,客戶客易產生不理解。
(3)在ATM上做賬戶余額查詢時,不同銀行機器畫面提示的字句會有所不同,尤其是在是否“透支”這個概念上解釋不同。
3、太多的各方利益要照顧。
商戶POS重復擺放的現象無法得到根治,因為雖然已有各地銀聯的直聯POS,但只能解決國內卡的問題,如果要照顧各家銀行的國際信用卡收單業務,目前只有允許各行鋪設自己的POS。如果由銀聯統一處理國際信用卡的收單,則所得利益如何分配才合理?有些商業銀行已投資完成了與VISA、MasterCard等國際組織的直接聯網清算,如何彌補損失?
各家銀行都不太愿做ATM代理行業血,因為一臺ATM的設備及維護費用都不是一筆小數目,加上各行都不愿墊付現金。手續費收入不足也難以彌補墊付現金和自助設備的使用及維護成本。
4,POS的入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業務處理。
聯網后的POS設置有2種方式,一種為直聯式,即POS屬于銀聯管理,交易直連銀聯的POS系統。由銀聯再將交易轉發給發卡行;一種為間聯式,即POS仍屬于收單銀行,交易要先上送收單銀行系統,發現為他行卡時再轉發給銀聯。直聯POS的問題較少,但也存在著銀聯的管理人力不足及響應不及時的問題;間聯POS的問題則較多。雖然POS已按終端規范進行改造過,但由于不同銀行的軟件系統不一樣,操作起來總有不一樣的地方,各銀行對商戶的培訓也是肯定不同的,所以造成了自收單行都要重復開發POS軟件、而商戶操作和培訓還不統一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