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技術文章  >  其他  >  正文

沃爾瑪借助RFID強化核心競爭力 (1)

作者:分析
來源:RFID世界網
日期:2005-05-20 10:18:28
摘要:沃爾瑪借助RFID強化核心競爭力 (1)
20年前,正是由于沃爾瑪等企業的大力推動,條形碼才得以快速普及。在此基礎上,沃爾瑪借助強大的信息技術,在供應鏈與物流管理領域樹立了無可比擬的競爭力,并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迅速崛起。

  20年后,已然兩度榮膺《財富》500強首席的沃爾瑪宣布,將用一項名為RFID的技術取代條形碼,以鞏固和擴大其競爭優勢。
     2003年6月,在美國芝加哥市召開的零售業系統展覽會(Retail Systems Conference & Systems)上,沃爾瑪宣布將采用一項名為RFID的技術,以最終取代目前廣泛使用的條形碼,成為第一個公布正式采用該技術時間表的企業。按計劃,該公司最大的100個供應商應從2005年1月開始在供應的貨物包裝箱(盤)上粘貼RFID標簽,并逐漸擴大到單件商品。如果供應商們在2008年還達不到這一要求,就可能失去為沃爾瑪供貨的資格。
  麥德龍在德國萊茵堡(Rerhberg)開設的"未來商店"于4月底正式開張營業,該店的基石就是RFID技術。現在,沃爾瑪又迅速跟進,并且宣布了更加激進和大膽的計劃。一石激起千層浪,RFID技術突然走到了聚光燈下。那么,什么是RFID技術,沃爾瑪又能夠從中得到一些什么利益呢?
本文就將對這項被沃爾瑪委以重任的技術進行考察,并在此基礎上,部析沃爾瑪利用它來鞏固其核心競爭力,謀求更大的競爭優勢的意圖。
                   RFID:條形碼的替代者
  熟悉條形碼(Universal Product Code,UPC)的人們都知道,這項技術30多年前即告成熟,但真正愿意采用的企業卻為數不多,直到1984年沃爾瑪等大型零售商強制要求其供應商采用該技術,情況才有所改觀。在商品上印刷條形碼的企業,從1984年不足15,000家迅速增加到1987年的75,000余家。條形碼的普及,極大地提高了貨物的處理效率,也為零售企業創造了新的利潤增長點。
  條形碼雖然在提高商品流通效率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但自身有著一些不可克服的缺陷。例如,掃描儀必須"看到"條形碼才能讀取,因此工作人員必須親手掃描每件商品——不僅效率較低,而且容易出現差錯。另外,如果條形碼撕裂、污損或丟失,掃描儀將無法掃描進而識別商品。又如,條形碼的信息容量有限,通常只能記錄生產廠商和商品類別。
  被認為將取代條形碼的RFID是一種名叫"(無線)射頻識別"的非接觸式自動識別技術,得名于其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縮寫。簡單的RFID系統由標簽(Tag)、閱讀器(Reader)和天線(Antenna) 三部分組成——在實際應用中還需要其他硬件和軟件的支持。每個RFID標簽包含有一個類似于UPC并被稱為"產品電子編碼"(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的識別碼,采用無線電通訊的方式,由閱讀器讀取標簽中的數據后,進而由系統數據庫或其他應用軟件進行處理,以及實現對商品的跟蹤等功能。
  無線數據通訊方式和"防沖突"算法(Anti-collision Algorithm)等特性,使得RFID可以在一定距離之外對商品進行掃描,在不打開包裝的情況下即準確識別箱內商品的規格與數量。因此,只需要把商品從閱讀器的有效讀取距離內推過,就可以實現對每件商品的識別,再也不必把整箱的商品拆開,再逐件掃描條形碼,從而大大提高了貨物的處理效率和準確率。再者,RFID標簽的數據容量較大,可以將商品標識成A公司于B時間、C地點生產的D類商品的第E件,而不是條形碼通常所標識的A公司的B類商品。此外,由于RFID的封閉包裝方式,使之可以用于潮濕、多塵等污染比較嚴重的環境中。
  然而,RFID卻不是什么新鮮玩意兒。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二戰期間,美軍首度將其用于識別盟軍的飛機。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當時的西德政府即用其標識核廢料,以更加準確地跟蹤它們的處理過程。而在新加坡和香港,基于該技術的電子公路收費系統也早已投入使用,該系統可對不同時段行駛在不同路段的車輛實行差別計費。此外,它還在寵物身份識別、野生動物與環境監測等領域得到了較多的應用。
  有讀者會問,既然這項技術的存在已經有這么長的歷史,而且相比條形碼又有那么多的優點,為什么得到了普及的是條形碼,而RFID的發展卻一直裹足不前呢?而在沉寂了若干年后,又為什么突然異軍突起呢?
                   RFID:成長的煩惱與希望
  一項技術的推廣與普及,既與當時的社會需求與應用環境有關,又最終取決于它對采納者的效益,即成本與收益的對比。RFID之所以長期以來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有其獨特的歷史原因,而它在近年來重整旗鼓,則得益于應用環境的成熟與若干新技術的誕生。
  長期以來,價格是制約RFID發展的首要因素。歷經了數十年的發展后,RFID標簽的價格仍然居高不下——無源標簽和有源標簽的價格分別在30美分和1美元以上。這對于那些單價比較昂貴,如汽車和高檔服裝等商品來說,倒也不足為患;但如果將其用于那些單價相對較低的快速消費品(FMCG),消費者恐怕就只能"買櫝還珠"了。另外,RFID閱讀器的價格大都在1000美元以上,而一個企業動輒就需要安裝數十臺、甚至上千臺類似的機器。如果再加上計算機、局域網、應用軟件、系統集成等費用,廣大中小企業無疑只能望而卻步。

所幸的是,新的制造技術有望在不遠的將來極大地降低RFID標簽的價格。已經為吉列(Gillette)提供5億枚標簽的艾倫公司(Alien Technology Corp.)稱,其發明的"流體自裝配"(Fluidic Self-Assembly) 新工藝可以大大降低制造成本,如果訂貨量達到100億枚以上的話,價格可以低至5美分。以色列的SmartCode公司則宣稱,他們的生產能力已經達到120萬枚/小時,如果訂貨量達到10億枚以上,則價格可以控制在5-10美分之間。據技術專家分析,無源標簽的單價下降到10美分后,可以大規模地應用于整箱整件的商品;下降到3美分以下,就有可能普及到單件包裝消費品。而由于德州儀器(TI)等公司的不懈努力,閱讀器等其他硬件設備的價格亦將大幅下降。
  其次,不成熟的應用技術環境是RFID至今才得到重視的又一重要原因。RFID技術的成功應用,不僅需要硬件(標簽和閱讀器等)制造、無線數據通訊與網絡、數據加密、自動數據收集與數據挖掘等技術,還必須與企業的企業資源計劃(ERP)和倉庫管理系統(WMS)結合起來,否則就很難充分實現這項技術帶來的利益——這對系統集成是個極大的挑戰。
  到今天,無線數據通訊、數據處理和網絡技術的發展都已經日益成熟,而且在SAP和IBM等IT技術巨擘的直接推動下,其支持技術已經達到了實際應用的水平,并已在麥德龍于德國萊茵貝格開設的"未來商店"里經受了實踐的檢驗。另外,敏銳而善于捕捉市場機會的微軟最近亦宣布,將全面開發與RFID技術兼容的應用軟件。
  再次,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制約了RFID突破企業界線的拘囿。長期以來,各個企業采用的大多都是專有(proprietary)技術,所使用的頻率、編碼、存儲規則,以及數據內容等都不盡相同。閱讀器和標簽不能通用,企業與企業之間就無法順利進行數據交換與協同工作,從而把RFID技術的應用范圍局限在了某個企業的內部。
  麻省理工學院"自動識別中心"(Auto-ID Center)的努力,有望順利地解決各國技術標準互不兼容這一難題。該中心成立于1999年,成員還包括英國、瑞典和日本等國的5所大學,并有100余家各行各業的龍頭企業,如寶潔、可口可樂、柯達、IBM(咨詢)、三井物產、Intel和英國電信等企業為其贊助研究經費。該中心是一個非盈利性的技術聯盟,以創建"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為自己的使命。為此,該中心將與眾多成員企業共同制訂一個統一的、類似于Internet的開放技術標準,在現有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實現商品信息的交換與共享。另外,在日本政府的經產省的牽頭下,數十家日本企業聯合成立了與Auto-ID中心類似的"泛在ID中心"(Ubiquitous ID Center),并將提出自己的技術標準。
  另外,針對顧客隱私保護、標簽數據加密等曾經阻礙RFID應用的問題,亦陸續有企業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可以說,RFID的應用技術環境已經日瑧成熟,大規模的實際應用也就有了現實的基礎。
                   RFID:打造"透明"供應鏈的利器
  企業采用某項技術,最主要的目的不外乎兩個:獲得豐厚的短期利潤、鞏固或者謀求長期競爭優勢。要考察沃爾瑪采用RFID技術的意圖,首先還得從它的競爭優勢或者核心能力談起。
  沃爾瑪自1962年創立開始,即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飛速發展著。到目前為止,該公司已經在全球開設了4300多家門店,并在2001年以2198億美元的銷售額榮登《財富》500強之首后,2002年再次以2465億美元雄居榜首。在過去的五年中,其銷售額年平均飆升15.7%。據《財富》預測:沃爾瑪還將在接下來的幾年保持領先的地位,并于2007年達到4340億美元的銷售額。
  沃爾瑪的成功在于它將尖端科技和優質服務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更具體地說,高效的供應鏈和物流管理體系就是它的核心競爭能力。沃爾瑪前任CEO大衛·格拉斯(David Glass)曾一語道破天機:"配送設施是沃爾瑪成功的關鍵之一,如果說我們有什么比別人干得更出色的話,那就是配送中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的供應鏈與物流管理體系,不僅為沃爾瑪獲得了成本上的優勢,而且加深了它對顧客需求信息的了解、提高了它的市場反應速度,從而為其贏得了寶貴的競爭優勢。
  沃爾瑪一直扮演著技術先鋒的角色,總是通過采用各種新技術來謀求競爭優勢。早在1969年,公司就開始使用計算機管理庫存;80年開始使用條形碼;83年又花費2400萬美元購買了商業衛星,構建全球通訊網絡;85年開始建立了規模龐大的電子數據交換(EDI),并進而演化成具有多種功能的Retail Link系統;88年使用無線激光掃描槍;到了90年代,則為車隊裝備了衛星定位系統,以提高物流管理效率。同樣是經營商店,沃爾瑪的技術水平往往領先同行5至10年。我們可以看出,沃爾瑪的所有技術無一例外地都是圍繞著改善供應鏈與物流管理這個核心競爭能力展開的。
  到現在,沃爾瑪配送中心的工作85%由機械自動完成,其在本土門店中銷售的8萬多種商品中85%實現了集中配送。利用激光掃描儀和計算機網絡,沃爾瑪可以對商品從庫存、配貨、送貨、上架和出售的全過程進行跟蹤,從而做到了門店銷售與配送保持同步,配送中心與供應商運轉一致。 據稱,該公司甚至可以在1小時內完成全球4300余家門店內所有商品的盤點。這一切,都建立在商品信息條碼化的基礎之上。

RFID世界網公眾號

為業界提供實時、全面、高質量的RFID行業新聞、方案、案例與技術資訊與深度報道,打造全球權威的RFID產業中文信息門戶!

掃碼立即關注公眾號,每日推送RFID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