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識別:向左走?向右走?
“2006年之前你可以不用RFID,2006之后就由不得你了!”——10月10日,在上海開幕的“2004第11屆國際自動識別展覽會”上,AUTO-ID中國實驗室的技術人員這樣介紹RFID。
類似的話筆者在二維條碼產品的展示會上又聽了一遍。美國HHP公司副總裁、二維條碼發明人之一的王寅君博士說,二維圖像條碼技術已經“越過了市場斷層,進入主流市場”。
雖然說,目前國內90%的自動識別應用還都處于線性一維條碼的“初級階段”,但新一代技術所產生的強烈沖擊力和誘惑力,已經把國內用戶拋到了十字路口:該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兩大牽引力帶動RFID
盡管RFID還處于演示和實驗階段,面臨著諸多挑戰,如標簽價格和標準如何統一、顧客隱私如何保護等,但“向新應用的邁進是堅定不移的”。AUTO-ID中國實驗室董洪杉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RFID普及的牽引力主要有兩個。一是中國大制造的牽引。RFID技術最大的顧主要數那些高水平的物流企業,而現在一說“物流”,人們不會不想到中國,因為“世界工廠”已經使中國成為世界物流的重要源頭,第三方物流公司(3PL)來中國扎寨的越來越多,將來“中國制造的很多商品在生產線上就會貼上電子標簽”。
二是沃爾瑪、家樂福這些大型零售公司的牽引。沃爾瑪要求其“前100家”供貨商必須采用RFID,2005年前“試行”,2006年后“強制推行”。值得注意的是,沃爾瑪把40%的采購量放在了中國,而其“前100家”供貨商,如寶潔、高露潔等大型快速消費品制造商都在中國設立了工廠,他們也會對自己的供貨商提出相應要求。據悉,沃爾瑪要求供貨商采用RFID的計劃得到了積極回應,已有137名供貨商表示要在2005年“大限”之前使用RFID。“市場需求是獲得技術突破最有力的推動”,董洪杉說。
生物識別步入黃金發展期
在生物識別專區,沈陽上方電子公司訾愛杰告訴記者,目前我國生物識別的應用集中于指紋識別,占到了99%。這項技術在經歷了十幾年的“導入期”后迅速“走紅”,除了“911”、“反恐”等的推動外,還得益于相關產品性能價格比的大幅提升。6年前,買一塊指紋識別模塊(集成電路)需上萬元,2000年降到6000元,現在還不到1000元,“技術越來越成熟,價格卻見底了”。
目前指紋識別主要用于社保及身份證領域,香港的身份證已全面采用指紋識別。今后還將向其他領域擴展,已有供第三代手機使用的指紋識別芯片問世,如果你想使用信用卡購物,只需打個電話把自己的指紋傳送給銀行,你的身份就會得到確認。
從“創新技術”到“主流技術”
“預計兩到三年,基于圖像掃描的二維條碼會有一個革命性變化,從‘創新技術’發展為市場普遍接受的‘主流技術’”,16年前參與PDF417二維條碼研制的王寅君自信地說。他還舉例說,幾年前你買數碼相機會認為那是買了個玩具,“因為它拍的片子看不清楚,到頭來還得靠老相機當家”,可現在誰還會去買那種裝著膠卷的相機呢?大家全‘數碼’了。圖像二維條碼也會像數碼相機,“一夜之間”取代一維線性條碼,因為相關技術已實現了突破。
王寅君認為,實現二維條碼從“創新技術”到“主流技術”的跨越,已經是可以觸摸到的事情了。除了技術、市場和用戶心理的成熟外,價格的門檻也一降再降。現在的價格只有1994年第一代產品價格的三分之一,“下一個‘三分之一’不再需要10年”。總之,“貴”已經不是問題了。
據介紹,在美國,駕照、購物、物流、庫存管理等領域,二維條碼的應用到處都是。中國也有了成功應用的案例,2008年奧運會組委會就在用二維條碼管理固定資產,一些企業的防偽也用上了二維條碼。“二維條碼大規模應用的趨勢已經明朗化。”
但筆者也發現,與自動識別市場迅速升溫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展覽會上90%的產品都是舶來品,國內大部分參展商掛的都是外商代理的頭銜。福建新大陸自動識別技術公司總工程師鄭功梓告訴記者,數據采集設備開發難度大,新大陸悶頭研發3年才迎來收獲期。“國產的設備沒有跟上,這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