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沃爾瑪RFID項目——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經過媒體一年來的轟炸,地球人好像都知道沃爾瑪要求它最大的100 家供應商在2005年開始采用RFID技術了。當使用了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貨盤和貨物標簽在今年1月開始全面進入沃爾瑪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三個物流中心時,其數據信息也開始進入沃爾瑪網絡化的供應商協作系統,這標志著沃爾瑪已經開始了一場供應鏈管理的革命。
幾年以前,沃爾瑪參與了麻省理工學院Auto-ID 中心的一項關于RFID領域的研究。Dillman 表示,這是一次非常好的研究工作,但是由于過于零散,并沒能夠推動整個行業采用該項技術。所以沃爾瑪選擇了另一種方式——在貨箱和貨盤上使用RFID標簽——并發布了一個公告,要求它最大的100 家供應商在2005年第一批開始采用這種技術,在這個過程中,迫使那些主要的、但是卻在猶豫不決的技術廠商提供承諾。
供應商:困難多多
雖然RFID有很多眾所周知玄妙的前景,但大多數上游制造企業對此的對策卻都是“看看再說”。在沃爾瑪的首批裝備RFID的137家供應商中,它們在RFID項目上所花費的資金平均下來只有50萬美元,遠遠低于曾被外界廣泛引用的預計——100萬到5億美元;而且有大約24%的供應商選擇了“即拍即發”(slap-and-ship)的方式,就是雇人把寫好內容的RFID芯片拍在包裝箱或者托盤上,然后直接發給沃爾瑪,很少或者根本沒有與自己的IT系統集成。
對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負責供應鏈運營的負責人來說,試圖滿足沃爾瑪的規定無異于一場惡夢。首先,目前最廣泛采用、最便宜的RFID無法在他的產品中使用,因為他的一些產品能引起RFID的無線電頻率畸變,因此,他必須使用更昂貴的標簽。
他指望能解決他現在面臨問題的新一代標簽很可能在2005年7月份之前無法在市場上看到,而且令人頭疼的是,現在沒有人能確切預測新一代的標簽的價格是多少。
談到他正在進行的倉庫RFID試驗,這個本來應該早就開始了的項目時,他說,“坦白地說,我們連倉庫的門都沒有打開。”
這位供應鏈負責人認為這項技術現在還不成熟,他說,“RFID技術還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才可能真正投入使用。”
另外一名同樣不希望透露姓名的供應鏈經理對此表示同意,他所在的公司也是沃爾瑪的前100位供應商。“我們的試驗結果表明,現在還不到大規模應用的時候,” 他說,“標簽和閱讀器的性能問題還要較長時間才能解決。”
供應商必須考慮一些替代辦法。如果他們猶豫不定,等待RFID成熟了再采用這種技術來降低成本,支持其各種市場活動,他們擔心這樣會惹惱沃爾瑪,同時會導致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所以,他們的辦法是部分遵循沃爾瑪的規定:只有托盤要送到那些當地有沃爾瑪的配送中心的倉庫時,這些托盤才采用電子標簽。一旦有這樣的貨物第二天要送走(這些貨物通常已經打包,并已經裝上托盤),他們必須連夜把原來的包裝打開,從托盤上把貨物搬下來,將電子標簽寫好,并貼上,然后重新裝到托盤上,包裝好,最后才能運走。即使這樣,供應商還是擔心,會因為機械故障使得這些RFID無法正常工作。
“這些情況反映出的問題是,一個尚不成熟、還處于研究中的技術要投入大規模工業應用。” 這位供應鏈管理者總結說。
還有一個供應鏈管理者對于電子標簽表示了擔憂。他所在的公司在自己的產品上,幾乎試遍了各種類型的RFID標簽。他發現不少的電子標簽質量非常差,當他們的產品被送出去的時候(通常會滾動),30%的標簽無法正常發揮作用。“我們雖然沒有為這部分壞了的電子標簽付費,但是處理效率……”,他停下來嘆了一口氣。他同樣對手工給托盤和集裝箱貼電子標簽的效率和準確性擔心。
這些供應商目前還顧不上考慮如何將RFID數據和歷史遺留數據進行集成的問題,“RFID需要徹底改變過去那種各自為政的處理方式,”Deloitte全球RFID技術集成集團的總經理John Greaves說,“我們正在告別那些歷史遺留系統。”
Langford說,他理解這些供應商的困難。“我們已經意識,對于某些供應商來說要達到100%貼上標簽,目前的技術和電子標簽的成本他們很難承受。”他說,沃爾瑪將和這些供應商一起努力來解決這個問題。
Langford承認并不是每個供應商都能在1月1日這個期限之前滿足要求的。“我們已經開始和那些不能在最后期限之前符合要求的頭100位供應商進行合作,以共同尋找一個變通的辦法。” Langford說,“我們會和每一個供應商進行溝通,仔細分析為什么不能達標的原因。”
這種緊縮預算或者“糊弄了事”的策略,是因為對RFID不利的信息同樣也很多:
*大多數人認為,限制RFID發展的主要瓶頸是RFID芯片的價格。“目前RFID芯片的價格在30美分左右,我認為7美分是個合適的價格。”SAP的執行委員會成員Claus Heinrich說。他目前是SAP在供應鏈研究方面的頭號專家,正在撰寫一本關于實時企業 的書,書里面RFID是重要的內容。
*《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指出,目前沃爾瑪部署的RFID系統只能正確讀取大約60%的信息。還有人指出,最近實施的RFID試驗性項目有50%都失敗了(聽上去像是回到了幾年前對ERP的討論)。
*目前,美國EPC標準還未得到ISO的批準,成為正式的ISO國際標準,很多國家的頻段還懸而未分,這也是中國RFID標準遲遲難以推出的主要原因。
* RFID Journal中的一篇文章指出,RFID技術在供應鏈上逐步推廣,而大學和培訓機構還沒有設置相應的課程,有關RFID技術、集成的專業人員將會出現緊缺,這將是個很大的問題。
媒體:不可能的計劃?
雖然沃爾瑪的最終期限從沒有更改過,但許多分析人士和供應商認為沃爾瑪在標準的執行上態度已經緩和了許多。沃爾瑪自己也承認,沒有辦法保證送到德克薩斯配送中心的商品100%貼上電子標簽。Langford說,他希望明年1月份在德克薩斯配送中心平均能有65%的集裝箱和托盤貼上了電子標簽。但供應商們卻說,私底下,沃爾瑪正在和那些表示自己連這個要求也沒有辦法滿足的供應商們進行協商。其中幾個供應商說,協商的最終結果要遠遠低于這個比率。
但是,如果許多供應商最后連沃爾瑪大大降低了的預期也到不到,結果會怎么樣?這個計劃的流產會給沃爾瑪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嗎?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零售巨頭如何處理和那些努力爭取達到規定要求的供應商之前的關系,是否會和那些業內觀察家們的預計一樣,對那些不能符合要求的供應商進行經濟上的懲罰?Langford絕口不提懲罰二字,“我們會根據每個供應商的情況分別考慮,和他們進行溝通。”
不管沃爾瑪最后如何處理這件事情,有一點可以肯定,對于大多數供應商而言最多也只會盡力滿足在Bentonville提出的要求,不會做得更多。“我們也想到采用RFID以后,能大大提高供應鏈的效率,”這位供應鏈經理說,“我們的問題是,我們不具備實現RFID系統所需要的能力。”
沃爾瑪:我們一直在努力
面對以上種種不利,沃爾瑪并沒有放棄他采用RFID的決心。在沃爾瑪內部組建了一個團隊,它是由4 個RFID專家組成的(后來擴展到8 個人),這個團隊由全球RFID策略經理Simon Langford領導,在這方面完成了很多艱苦的工作。但是Dillman 和Langford指出該項目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沃爾瑪內部整個信息系統部門的支持。
去年,部門內部的協作涉及到2500個項目,包括RFID全球財務系統、還有為舊的銷售系統新增功能,以幫助沃爾瑪超過3000家折扣店能夠遵守當地的勞動法規。該公司每年的銷售收入超過2500億美元,而IT預算卻低于行業平均水平。這主要歸功于公司內部自行開發的商務軟件,避免外包,同時要求所有的系統能夠支持全球分店的使用。
從2003年3 月開始,Dillman在芝加哥的Retail System (零售系統)發布會上,宣布了沃爾瑪的計劃。她同競爭對手進行合作,以幫助這個行業的革新成功;她參與幫助澄清RFID的花費和收益的概念;她同供應商一起努力,幫助驅除他們的懷疑心理,并幫助他們采用EPC 全球標準。
隨著沃爾瑪繼續進行RFID項目和其他項目,協作甚至變得更加良好,去年進行的一個項目對IT系統開發進行了分析,同時把最好的經驗在企業內部傳播。Dillman計劃在2005年,提高沃爾瑪的協作庫存管理系統的效能,從而提高庫存管理和預測的質量,通過使用技術來改善內部流程。
關于RFID,各個數據公司都有一些數據的預測。 IDC預計,全球范圍內與RFID相關的咨詢、實現和管理服務市場將在2004年增長47%并在2008年達到20億美元。而根據另一家技術市場研究與顧問公司VDC統計,2003年時,全球RFID讀寫器營收為2.72億美元,預估至2005年時,將可達6.83億美元,平均年復合成長率高達58.5%。In-Stat公司預計RFID標簽的銷售額將從2004年的3億美元增長到2009年的28億美元。Yankee Group則認為,2005~2007年制造商的RFID標簽總投資將達約20億美元,另外對于RFID基礎設施的總投資額將達到10億~30億美元,尤其是咨詢與系統整合領域的投資占最大部分。但是所有這些數字,其實都不能體現RFID作為一種分裂增長技術將會給商業社會帶來的影響。
2004年6月,Linda Dillman又在沃爾瑪的總部本頓維爾向參會的300名供應商宣布了新的RFID部署路線圖——2005年6月,在6個配送中心使用RFID技術,這6個配送中心可以為250個沃爾瑪超市或者山姆會員店服務,到2006年10月,這個數字將達到13個配送中心和超過600家店面(現在的3個配送中心大約可以為100個門店服務);2006年1月,沃爾瑪的前200名供應商都將在外包裝盒和托盤上使用RFID芯片,這大約是沃爾瑪整個RFID路線圖的20%。沃爾瑪這種咄咄逼人的架勢,或許可以扭轉一些人的觀望態度。
中國供應商:忐忑不安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中國,由于中國的供應商規模普遍比較小,盡管沃爾碼70%的供貨來自中國,但中國本土企業很難躋身沃爾瑪全球前100名的供應商,而且中國的供應商本身大部分都屬于實力弱小的中小企業,可能難以接受這樣的成本壓力。
沃爾瑪中國公司在2004年曾發出通知,要求其前100位供應商在2005年1月底之前必須在每個貨箱托盤上加貼電子標簽。2006年年底,沃爾瑪中國的所有供應商都要采用電子標簽。在沃爾瑪推行電子標簽進程中,來自供應商的阻力非常大,為此沃爾瑪已經把首批推行名單數量從100名供貨商減少到50家。尚無躋身沃爾瑪采購前50位的供應商對于即將普及的電子標簽計劃,仍忐忑不安。但同時也有一些國際化的企業(如海爾)邁出了RFID的堅定步伐。此外,本土零售企業如物美、聯華有使用RFID意向,但出于供應鏈信息水平及標簽成本等諸多因素,仍僅限于最初測試的階段,距離像沃爾瑪那樣的大規模強勢采用還很遠。
對于這種情況,心理學家指出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人類對自身實現預言的能力往往很有信心,卻對完成短期目標的能力常常信心不足。”埃森哲對澳大利亞、中國、日本及韓國的100 名行政主管提問的結果表明,45% 的被調查者預計,對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投資會帶來高額回報,但“51% 被調查者表示他們計劃在2007年或稍后推出無線射頻識別技術項目”。
但到了2007年,更有可能的事情是,那些現在就投入力量去嘗試的公司已經開始享受新技術為他們帶來的競爭優勢,畢竟RFID不同于一般的IT技術,如何利用這種顛覆性的技術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去學習,這種先發優勢可能會讓后來者付出成倍的代價去追趕(例如,你要如何去面對RFID帶來的隱私問題)。因此,中國企業應未雨綢繆,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部署RFID的時間表,但絕不能因此而放松對它的關注和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