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神話還是未來之星?
----RFID的應用前景被普遍看好,日漸成為眾多技術先驅和跨國公司關注的焦點,并積極將其投入實際環境中進行測試。但是,這項技術本身并不是個什么新鮮玩意兒,其最早的應用可以追溯到美國空軍在二戰期間用它來識別盟軍的飛機。RFID在此后的50余年時間里,一直未能得到長足的發展,是因為它還面臨著若干個難題。只有在打破了這些“枷鎖”之后,它才會有出頭之日。
----1、 價格
----RFID普及的“瓶頸”之一,就是標簽價格居高不下。盡管艾倫公司沒有公開其與吉列成交的價格,但業內分析人士認為應該在25美分以上。而飛利浦(Philips Semiconductors)生產的有源標簽最低也要超過1美元——這顯然無法用于某些價值較低的單件商品。雖然艾倫公司宣稱,只要年生產量在100億個以上(為Auto-ID中心提供贊助的100余家企業全年生產約5500億件商品,其中沃爾瑪約為600億件),單個標簽的成本就可以降到10美分甚至更低。但技術專家指出,只有標簽的單價下降到10美分以下,才可能大規模應用于整箱整包的商品;下降到3美分以下,才有可能應用于單件包裝消費品(Package Consumer Goods, PCG)。
----其次,IT系統與解讀器等硬件設施需要龐大的一次性投資。RFID解讀器的價格大都在1000美元以上(艾倫公司9月中旬新上市的產品一次性購買25臺以上的批發價為700美元,為市面上同類產品的最低價格),而一個企業動輒就需要安裝數十臺、甚至上千臺類似的機器。如果再加上計算機、局域網、應用軟件、系統集成等費用,廣大中小企業無疑只能望而卻步。此外,業務流程改造所導致的直接和間接費用也不容忽視。
----2、 技術標準
----標準既是某項技術的應用規范,也決定了這項技術的前途和命運。到目前為止,各個企業所采用大多是專有(proprietary)技術,所使用的頻率、編碼、存儲規則,以及數據內容等都不盡相同。解讀器和標簽不能通用,企業與企業之間就無法順利進行數據交換與協同工作,從而把RFID技術的應用范圍局限在了某個企業的內部。
----目前,已經有ISO(國際標準組織)、JTC(IEC/ISO聯合技術委員會)、AIAG B-11(汽車工業協會)、ANSI(美國國家標準化組織)、CEN(歐洲標準委員會)、ETSI(歐洲電信標準協會)、ERO(歐洲無線電通信辦公室)和UPU(萬國郵政聯盟)等多個機構頒發了有關技術標準。而要實現“物聯網”的構想,就必須制定一個與互聯網相類似的、詳細的、統一規范而且開放的技術標準。但標準之爭,就是利益之爭。如何兼顧各專有技術的既得利益,將其納入一個通用的技術規范,是RFID技術標準需要解決的頭等大事。
----到底把RFID僅僅當作一個標識標簽,還是作為一個便攜式數據庫,有關企業已經分化成兩個對立的陣營。例如,麥德龍“未來商店”使用的是64位可編程代碼,而豐田南非公司則把加工信息記錄在標簽當中。標識標簽僅僅需要存儲該商品的序列號,需要的存儲空間很小,但必須動態訪問與系統相連的數據庫;便攜式數據庫則將與該商品有關的信息全部存儲在標簽芯片中,需要的存儲空間大,但無需連接到數據庫進行信息讀取。兩種方案各有利弊,但對軟硬件支持系統的要求卻大相徑庭;若允許兩者并存,就必然導致資源的浪費和高昂的應用成本,甚至造成混亂。
----另外,成立于今年3月的日本“泛在ID中心”已經與Auto-ID中心直接形成了對抗之勢。據日經BP社報道,目前兩個中心均已開發完成各自的基礎架構。但是,與Auto-ID中心提出的96位電子產品編碼 (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和相應的支持體系不同,泛在ID中心則提出了128位編碼和相應的專用協議。
----僅從技術應用的角度出發,多個標準并存也無傷大雅,但對“物聯網”方案的實現卻是一個非常大的障礙。如何取舍,是RFID技術標準必須做出的艱難抉擇。
----3、 支持技術
----麥德龍“未來商店”的技術合作伙伴,除了Intel和SAP之外,還有包括IBM、Cisco、NCR、Wincor Nixdorf、Intermec、Avery-Dennison等20余家行業翹楚。
----簡單地實現門店自動銷售,涉及的技術就包括RFID識別系統制造、無線數據通信與網絡、數據加密、自動數據收集與數據挖掘等技術;為了能夠使用信用卡進行結算,還必須安裝POS收費系統和發卡行結算系統;把門店銷售系統與企業的企業資源計劃(ERP)和倉庫管理系統(WMS)結合起來,實現整個供應鏈的自動化管理,則需要一套全新的、功能強大的軟件系統的支持;最重要的是,所有這些技術與系統都必須實現無縫的聯接,這對系統集成是個極大的挑戰。到目前為止,IBM為“未來商店”提供的系統集成方案運轉比較成功,但該方案能否成功地拓展到更大范圍和處理更多數據,還有待實踐的檢驗。
----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液體和金屬箔片對無線電信號的干擾,麥德龍“未來商店”識別RFID標簽的準確率只有80%左右——離“放心使用”的要求相去甚遠。所以,雖然RFID的技術應用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離大規模實際應用所要求的成熟程度尚有一定差距。
----4、 業務流程再造
----雖然RFID解讀器采用了“防沖突算法”(Anti-Collision Algorithm),從而可以同時讀取多個標簽的信息,但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對整包或整箱商品進行掃描需要30秒到1分鐘的時間。同時,供應鏈的管理方式也會因為RFID技術而經歷很大的變化。為了適用這種變化,以充分享用自動化程度提高所帶來的利益,企業必須按照RFID系統的新要求,對既有業務流程進行再造。業務流程再造(BPR)數年前曾風行一時,但并沒有想像中的那樣神奇,為任何一個實施了類似項目的企業都帶來巨大的收益。以RFID系統為中心進行的業務流程再造,是否就可以呢?只有實踐的檢驗才能回答。
----5、 顧客教育與隱私
----雖然RFID廠商宣稱, RFID系統發出的電波不會損害顧客的健康,但仍然有不少人擔心長期暴露在高頻射線環境下可能會導致人體免疫能力下降和癌癥發病率升高。2003年4月,AMR Research在零售、消費品和服裝業高級經理中開展的一項調查表明,有超過25%的人擔心RFID技術會危害人體健康。
----另一個更加微妙的問題是關于顧客的隱私。今年3月11日,飛利浦宣布貝納通將向其訂購約1500萬個RFID芯片,用于后者出售的Sisley高級服裝。隨即就有隱私保護團體抨擊貝納通的做法,認為其放置在衣服中的芯片可能用于跟蹤顧客,并在互聯網上號召顧客抵制貝納通。迫于壓力,貝納通4月初即以RFID項目尚處于成本—收益評估過程為由,將該計劃推遲至少一年。七、八月份以來,美國芝加哥市和英國劍橋地區等地的反RFID組織又頻頻發起游行示威活動。甚至有消息說,吉列推遲在所有“鋒速3”上植入RFID標簽的計劃,以及沃爾瑪取消在門店進行將RFID用于單件商品的實驗,都與顧客隱私保護組織的影響不無關系。
----雖然Auto-ID中心提出了在芯片中將加入“滅活指令”(Kill Command,收到特定指令后,RFID芯片即自行毀壞),但仍然難以完全消除某些顧客的“猜疑”。而且,這種措施將完全剝奪RFID在顧客購物后中所起到的作用,例如產品召回、與智能家電互動和家居物品管理等。
----另外,麥德龍“未來商店”負責人稱,如果顧客不使用“購物助手”和“忠誠顧客卡”等可以識別顧客身份的設施,RFID及相關技術帶來的利益就會大打折扣。
----這說明了企業必須開展顧客教育(Customer Education),讓他們真正了解這項技術所帶來的利益并且自愿使用。同時,企業還必須恪守誠信,與顧客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如果有某個企業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在利益的驅使下將其用于某些秘密用途,就有可能極大地危害這項技術的命運。
----6、 其他問題
----由于各國無線電頻段用途的分配存在一定的差異,RFID可能面臨頻率資源的限制。例如,UHF頻段直接決定了RFID能否應用于對通信距離有更高要求的供應鏈環境。而歐盟允許使用868 MHz,美國和加拿大則允許使用915MHz,而日本則到最近才從原已分配給手機的頻段中將950~956 MHz開放供RFID使用。這種情況會導致技術更加復雜、需要設計更多種類的標簽和解讀器,從而導致更高的成本。
----此外,在RFID大規模應用之后的5~10年內,仍將與傳統條形碼共存。從麥德龍目前的試驗來看,系統無法識別顧客是否既購買了貼RFID標簽的商品,又購買了貼條形碼的商品。也就是說,在條形碼完全被淘汰消失之前,RFID有望帶來的自動化程度就會大打折扣。
----還有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是,標簽內容的編程以及“滅活”命令必須有密碼保護。但問題在于,到底用誰的密碼——所有標簽使用同一個密碼,還是某個供應商的所有商品所有同一個密碼?像沃爾瑪這樣有成百上千個供應商的企業,又如何處理?密碼的安全又如何保證?如果黑客或者小偷獲得了密碼,又會發生什么樣的事情?
----RFID究竟是又一個很快就會破滅的“技術神話”還是未來的希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上述問題是否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以及是否被證明可以為企業贏得更多的利潤或者更大的競爭優勢。與任何一項尚未成熟的技術一樣,成長中的RFID也面臨著一系列的風險與不確定性。解決已知的問題或許指日可待,但是未知的問題卻可能為其帶來滅頂之災。即便如此,仍然有越來越多的技術專家、研究機構和企業相信:假以時日,這項技術一定會為整個世界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