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略光環到執行環節——EPC/RFID實施中的三個標準化維度
毫無疑問,隨著RFID/EPC在沃爾瑪、吉列、微軟、IBM等大公司以及美國國防部、FDA等政府的推動下,實施RFID/EPC以改善企業供應鏈管理的透明度、消除管理的黑洞死角已提上國內眾多企業的戰略議程。但在同時,我們要注意到這些企業在RFID/EPC系統的投資回報、實施效果上還有諸多疑問,更多的將目光集中于傳統的RFID閉環應用,那么國際上這些大企業是怎樣通過RFID/EPC技術提高開環供應鏈效率降低成本,我們又如何從RFID/EPC系統為我們所帶來的實時信息中最大獲益呢?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EPC的實施過程伴隨著三個標準化維度,企業必須要系統考慮RFID實施中的標準化架構,才能實現EPC/RFID對協同商務的最大支持,進而從供應鏈的效率提升中益。
 
三維標準化是什么?
各行各業因為信息化程度不同,對于標準化的接受程度也不同。但在整個供應鏈信息化進程中,我們應該注意到應該是以物品編碼為突破口和主線的,對數據(包括編碼、數據元和數據字典)、報文(ebXML、PML等)和流程這三個緯度的標準化。企業對這三個緯度的標準化也是從編碼到數據,再由數據到報文,最終到流程的這樣一個由線到面再到立體的標準化的過程。GTIN、EPC的編碼標準化在這三個維度與各自行業的信息標準相結合,如:快速消費品GCI ECR、高科技行業RosettaNet等。
圖1 EPC/RFID標準化的三個維度
    怎樣三維標準化?
數據標準化
EPC在實施過程中,數據是否真實有效、數據在異地異系統之間的交換處理能力決定了EPC能否發揮它實時透明的魔力。數據標準化的目標就是保證信息流的一致性,這是三維標準化的第一步。
EPC系統可分為物理層、中間層、網絡層和應用層。物理層是EPC系統的RFID物理環境構造,包括標簽、天線、讀寫器、傳感器、儀器儀表等,以及運行EPC的計算機硬件設備,包括網絡設備、終端設備、服務器等。中間層是基于EPC標簽的物流信息采集的中間件和應用程序接口,中間層對讀寫器所采集到的EPC標簽中的信息,進行簡單的信息預處理(解碼、防沖撞、多通道信息去重、信息過濾、分類)后將信息傳送到網絡層或應用層的數據接口。網絡層是提供資源目錄和物品信息服務,包括提供物品編碼解析、資源目錄的ONS對象名解析服務的查找、發現、定位、驗證機制、PML消息報文數據交換、物品EPC對應物品信息的訪問服務(EPCIS)。應用層是EPC后端軟件及企業應用系統,形成可企業個性化使用EPC的應用系統。包括企業信息管理軟件,分析統計及報表生成;專用領域應用軟件,滿足行業應用的個性業務需求;網站商務平臺,方便供應鏈節點信息的注冊、查詢及交互等信息服務;協同工作平臺,實現應用中EPC基礎設備的硬件與其他系統的協同工作。
在EPC系統的四層中,無論是無線電信號還是網絡傳輸,我們可以發現始終貫穿其中的是EPC所標識的產品的數據,因此,產品的數據標準化是基礎性的。
    數據標準化主要包括三部分:產品惟一性標識、產品分類代碼和產品屬性描述信息。EPC自身只是一個國際標準化的產品惟一性標識,產品的具體信息標準化還需要結合行業的標準。
以國際快速消費品和零售業的GCI標準和半導體、IT、通訊業的RosettaNet標準為例,在產品惟一性標識上都采用了EAN.UCC系統的GTIN(全球貿易標識代碼),并在未來都支持采用GTIN的下一代編碼也就是EPC代碼。產品分類代碼上以上兩大標準都采用UNSPSC/GPC作為其分類標準。聯合國標準產品與服務分類代碼(UNSPSC)是最初由聯合國開發,現在由UCC管理,在國際上通用的產品分類代碼。在EAN.UCC體系中,全球產品分類(GPC)繼承發展了UNSPSC,進一步細化了對產品屬性的描述。目前那些產品線龐大的國際大公司和參與到全球貿易的公司都意識到產品分類的重要性,紛紛采用國際分類標準作為自己品類管理的依據。
在產品的屬性描述信息上,可分為產品的數據/技術字典和業務/貿易字典兩大部分。數據/技術字典包括產品的描述、計量、日期、技術參數等產品本身的信息,業務/貿易字典指產品用于交易的價格、訂單號、所在批次這些用于貿易和物流的信息。
圖3 GCI與RosettaNet的產品數據標準化
報文標準化
報文是數據交換與整合的手段,報文標準化才能使貿易伙伴間的格式互通、數據互動起來,這是三維標準化的第二步。
EPC規范了對所識讀物品描述的報文格式,即實體標記語言(PML)。實體標記語言分為PML Core和PML Extension兩部分,PML Core是PML的核心,其主要作用是在自動識別基礎設施中為傳感器所得到的數據的交換提供一種標準的格式,PML Extension用于整合非自動識別基礎設施所產生的信息以及來自其他來源(包括商務方面)的信息。
PML Core專注于來自EPC系統的RFID標簽、傳感器等基層設備采集到的數據,而怎樣將這些第一手的“事實”數據用好,還需要與業務層面相關的報文標準相整合成為PML Extension。
在業務層面的電子商務報文標準,目前已有ebXML、RossettaNet、cXML等一系列具有行業特性的XML數據描述語言。我們可以看一個RossettaNet與PML標準相整合的例子,來說明怎樣整合的。
上面的實例中,應用EPC讀寫器所采集的溫度、日期、物品EPC編號、讀寫器EPC編號(即位置信息)與應用RossettaNet的訂單號、訂單確認、貨運方式、訂單日期等信息通過出庫時間關聯起來,實現了物流數據與商流數據在信息流的統一。
流程標準化
數據、報文標準化完成后,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數據能一一對應報文的“柵格”,構成了數據交換的二元平面。這還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企業要在不同商務平臺之間進行B2B商務,怎樣在供應鏈的何時、何點應用以上兩個標準化工具,怎樣把以上兩個標準化能綜合應用起來,構成企業的立體應用,這就需要三維標準化的第三步――流程標準化。
以一個簡單的定單交易為例,其中包括了定單內容的傳遞和對定單的處理。前者屬于數據交換,后者屬于流程交易。當買方企業把定單用基于XML的格式傳給了其供應商,那么它們之間就完成了定單的數據交換。接下來,買方企業和供應商之間對定單的應答過程構成了定單的流程交易。對于買方企業系統來說,它對定單事件的處理流程可能是這樣的:如果定單被承諾,它將采取某種措施;如果定單被拒絕,它將采取另外的措施。買方企業系統里,定單被承諾的形式,可以定義為供應商的確認回復,或者是供應商一定時間段內的不回復(這時系統表示默認)。如果供應商對定單的處理流程跟買方企業的一樣,那么流程對話完成,交易實現。然而,事實上,大部分企業間的流程規定是不一樣的。如果供應商系統中約定一段時間內的不回復表示拒絕,顯然,這莊交易肯定不能做成功。在這種情況下,一般買方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為了實現交易,就必須彼此溝通,通過利益均衡,定出一個折中的可行的標準接口流程。但要實現多對多的交易,以上一對一的專用接口標準就已經不能勝任,一個行業公定的、基于XML數據交換標準的、描述企業間商務流程交易的標準框架成為必需?!?/SPAN>
目前,面向流程的電子商務標準有RosettaNet、GCI等,總體而言還比較少,因為它的產生需要所在行業高度的電子協作才能拉動對此類標準的需求,這種電子協作需要行業內的多數企業或者具有領導地位的若干企業合作才能實現,并且要涉及到標準應用企業的業務流程再造,因此較難達成一致標準。
總之,EPC/RFID可用于多個行業、多種產品,這是毫無疑問的。RFID/EPC要超越數據采集的層面才能有良好的投資回報,即在實際應用中,EPC標準必須在電子商務層面上與行業信息標準像結合,如快速消費品業的GCI標準、半導體通訊IT業RosettaNet標準、金融業IFX標準、醫療業HL7標準等等。 企業應用EPC提升價值,需要有三維標準化:1、基于行業的、公定的數據字典(Data Dictionary)。2、標準的文件/報文格式(Messaging Format)。3、行業縱深的、標準參考的業務流程定義(Process Defination)。只有在三個維度上都有成熟應用時,EPC才能發揮最大效應,否則有可能是錯誤數據在系統中的快速放大。 其中,流程標準化涉及BPR(業務流程再造),最難實現,需要行業內的多數企業或者具有領導地位的若干企業合作,才能實現。EPC為整合這三個維度的標準提供了一個絕佳機會。
三維標準化基礎之上企業的個性化應用
    在三個維度的標準化基礎上,企業應挖掘對數據價值的提取,將業務數據和流程數據融入BI,DSS,CRM等數據分析、商業智能系統。
目前,在開環供應鏈信息標準應用匱乏的情況下,很多閉環RFID應用就關注了這點。比如說日本和上海一些服裝店采用RFID技術的CRM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北京工人體育場RFID門票系統,將RFID信息與顧客信息、積分信息甚至顧客的行走路線信息結合起來,創造更加量身定做的CRM系統,增強客戶的優質服務體驗。
標簽和閱讀器經常被錯認為是EPC/RFID的業務目標。但事實上,EPC/RFID的業務目標深入企業內部,只有把原始數據應用于企業工作流程中才有意義。HP副總裁Lampman在第三屆EPC/RFID高層論壇上介紹HP的RFID經驗時曾說:“采用RFID技術獲得的回報與在整個流程中用這種標簽信息的次數成正比。”也就是說,企業更應關注能使EPC/RFID數據應用于整個業務流程的應用,不能僅僅簡單的將RFID標簽“即拍即發” ,在流程中讀取EPC/RFID數據的次數越多、用這些數據分析并指導業務實踐越多,你的企業回報越多。
在未來開環供應鏈中,有了以上三維標準化的支撐,企業的神經網絡有能力延伸到整個供應鏈全流程,安裝了RFID/EPC這個實時的“千里眼”和“順風耳”,企業的大腦――ERP、BI將實時互動起來。正如我們人一樣,多讀多看才會多思考,RFID/EPC帶來的海量實時數據會有助于決策層做出更有效的判斷。通過RFID/EPC為我們帶來的“細節數據”,廠家可以更加精益化生產、商家可以更加體貼的細節關懷、物流配送更加即時。
    三維標準化的意義
雖然很多人認同“沒有標準化,就沒有信息化”,但仍有不少人把標準化看作一種強加的外部約束,一種不利于項目進展的“反向”力量。這從一個方面說明了對把標準體系局限于管理標準的認識誤區。其實,應用標準絕不是只對領導和標準化部門有意義。標準化包含了很豐富的應用領域的知識;這些知識對于項目建設應該有很實際、甚至“實惠”的意義。根據信息系統工程中的“70-30”原理,數據、報文這樣的基礎標準和流程標準這樣的應用標準對于我們完成70%的工作(如可行性研究、規劃、系統分析和設計)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它直接告訴我們“要做什么”和“應該怎么做”。所以,標準化的三個維度是“指導性”和建設性的,并且可以評估衡量企業的信息標準化水平。
未來的物聯網高度依賴真實數據,如果企業在以上三個維度上沒有做好標準化的基礎工作,只能是錯誤數據在IT系統的快速放大,ERP邏輯失效,企業應用接口的混亂管理與重復投資。
市場經濟的源動力就是以讓企業能以最短的時間得到最大的利潤,RFID/EPC乃至整個物流信息標準化的導向離不開這個原則。當今市場競爭激烈,在資本層面上的購并、合作等變動之后,IT系統的整合對很多CIO來說是件漫長又痛苦的事。而企業有了以上三個維度的標準化的基礎,無論更換任何一個系統架構都沒有不會給業務帶來太大的威脅,所以三維標準化對設計一個可變的、面向服務的框架結構(SOA),以最小成本構建隨需應變的業務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總之,CEO決定是否實施RFID/EPC系統是一個戰略問題,而CIO和各業務部門怎樣實施好RFID/EPC系統,使它為企業提升效益,降低成本,就是一個執行的問題。RFID/EPC是一個必然趨勢,提上每個企業的戰略議程是毫無疑問的,但我們不能為了強調戰略而不重視細節或執行力,同樣,也不能為了細節或執行力無法落實就使戰略讓位甚至退位。
三維標準化就是你的EPC/RFID執行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