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用于小港機場緊急救護
小港機場為臺灣省南部大門,每日出入之民眾眾多,對防疫或是急病處置的要求更高。結合RFID緊急醫療系統的建置,若有民眾在機場發生傷病,或是發生重大意外事故時,就可以利用此系統增加責任醫院準備的時間,以及應付大量傷病患的能量。
醫院的急診流程必須對急癥病患提供及時之醫療看護,以求掌握搶救先機,減低病患生命危險與疼痛;而面臨大量病患之緊急醫療事件時,醫護人員通常無法即時掌握病患之狀態,若能在急診流程中快速、有效掌握病患病歷及醫療資源、動向等相關診療資訊并即時通報EMOC(注1)災害應變單位,使病患得以于黃金急救時間內獲得最妥善之照護處理。小港機場的工作人員,在本系統中屬于特定單位,人員的重大病史或過敏史,在發生事故時,可以和本系統介接,使醫護人員可以在短時間內了解病患的特性,施以適當的處置。
機場緊急救護需求
在現行的急救準備作業(參閱圖1)中,醫院只能等傷病患到達急診室后,才能對病患進行檢傷、檢查及救護措施;在分秒必爭的情況下,無形中損失了許多寶貴的時間。藉由導入新的自動辨識技術來改善急診的服務、效率、品質以及轉診轉檢之跨院資源、即時通報EMOC災害應變單位,使達到連續性照護,進而改善醫療品質并達到提升病人安全之最終目標。另外藉由RFID緊急醫療應用模式,可將創新科技RFID擴展應用到醫療領域、促進南部資訊廠商與相關服務產業的發展,進而促進整體醫療產業之發展提升。
620)this.style.width=620;" border=0>
圖1、到院前救護服務之現況分析圖
就目前臺灣省內緊急醫療需求及計畫中RFID系統設計說明如下:
臺灣省與國際政經互動頻繁相對疫情增加,國內急需一套具備時效性與正確性的回報體系。 現行回報系統與醫院資訊系統(HIS)互不相連,造成醫院人員負擔而導致回報時效不盡理想。 緊急醫療體系是接觸疫情的第一道防線,EMOC/EOC要能掌握具有時效而且正確的資料才能防治疫情。 縮短EMOC值班人員蒐集病患動向、狀態時間。 提升醫療作業效率、降低醫護人員工作負荷。 應用RFID自動化追蹤辨識,減少醫療資源(人員、物品)搜尋時間。 減少口頭交班資訊傳遞遺漏、特定病患身分辨識作業。 提升醫療服務的品質
透過RFID「提醒系統」與辨識的功能,加強緊急醫療體系相關人員以「病人安全」為中心的觀念。
改善緊急醫療的服務、效率、品質。緊急醫療的特性是醫護人員必須在「忙」、「急」、「亂」的情況下給予不同檢傷(急救等級)分類的病人施予必要之醫療照顧。經由RFID資料收集及與醫院資訊系統的整合,改造(Re-engineering)緊急醫療流程,已達到改善醫療服務、品質與效率。
醫院之間及醫院與特定產業間資源互通使達到連續性與全面性照護。
特定病患之身分辨識、過敏藥物與病歷資訊及時取得。
促進醫療產業的發展
應用創新科技RFID到醫療領域
以自動化科技協助收集相關資訊,減輕醫護人員負擔提升醫療品質
提升醫療服務業的技術與水準
整合并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提升回報EMOC資料時效與正確性:與EMOC系統連接,定時回報事件病患動向讓EMOC人員能掌握病患即時狀況、動向,同時降低醫護人員追蹤病人動向與重覆輸入回報資料的時間。
EMOC規定大量傷患事件發生,急診責任醫院接收到該事件病患時,必須于入院檢傷分類,即時回報同時在急診室治療期間(五天)要定時向EMOC回報該病患之動向。但因現階段的緊急醫療回報系統與各醫院的醫院資訊系統(HIS)彼此互不相連,急診室的醫護人員相同資料要重覆輸入,造成人員工作負擔加重與回報時間延遲。而病患在急診室治療及其后(轉住院、開刀房、轉院等)動向的追蹤更佔用醫謢人員治療照護的時間。因此本計劃桉將撰寫回報資料自動轉換程式(Translator),當醫護人員輸入檢傷資料時,系統擷取回報所需資料經過轉換程式將資料轉換成HL7/XML傳送到共通平臺,共通平臺做認證(CA)后,存轉(Store and Forward)給EMOC。至于病患在醫院五天動向則整合RFID系統與HIS自動擷取所需資料及時傳送到EMOC。透過自動擷取資料可以免除人為修飾回報資料,提昇資料正確性,避免SARS期間回報資料不一致情形的發生。
簡化交接(班)作業,提升病人安全:由HIS與RFID系統中擷取「交接表」所需資料記錄于交接病患腕帶內,避免增加醫護人員負荷,降低錯誤發生機率,提升病人安全。
為維護病人安全,當病患在急診室內不同班別醫護人員(如.白天班、小夜班、大夜班)交班及接受后續治療(如.轉住院、開刀房、轉院等)時,會有病情與治療資料需要交接。現行交接方式,若是同單位交接班以口頭交接為主,不同單位則以「交接單」配合口頭方式交接。在訪談過程中醫護人反應,因口頭或填單式交接偶而會有漏失造成病人治療照護延續性不足影響病人安全。本計劃規劃在醫護人員交接班或病人離開急診之前透過RFID與HIS系統整合將病人最新狀況與重要醫囑寫入病人腕帶(Tag)內。確保病患在急診室內與交接之后續治療時,其治療照護均能延續。
「自動提醒系統」:自動提醒醫護人員未執行之檢驗檢查項目,急診室異常忙碌可能忽略開立病人醫囑或執行醫囑,在超過設定時間未執行上述醫囑時,系統會自動提醒醫護人員。
急診室在大量傷患涌入時會呈現「忙」、「急」、「亂」,醫護人員反應需要一個及時提醒系統針對所開出之醫囑(Order) 執行與否或應執行的時間提醒/警示。讓醫護人員在忙亂時不至于漏掉執行醫囑或治療照護病人。以提高病人安全及病人、家屬與醫護人員滿意度。
因此本計劃中將整合RFID與HIS系統,根據事先設定檢驗檢查提醒時間,當醫師開出醫囑時紀錄提醒時間,系統定時對已開立檢驗檢查病人之醫囑做查核,若有項目在超出設定時間仍未執行(如.檢體超出檢驗時間未送到檢驗室氣送系統或檢驗室時),在該科急診室護士站前方之電子看板上顯示該病人姓名與檢驗項目,提醒醫謢人員執行該項醫囑。在RFID系統偵測到檢體送到檢驗室或病患到達檢查單位(如.放射科、血管攝影等)將此訊息傳到HIS,標示已執行之檢驗檢查項目。
緊急醫療涵蓋面
本桉提供臺灣省高雄市立小港醫院、旗山醫院、建佑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之急診室,利用RFID緊急醫療系統將病患急診狀況自動串接EMOC,以利EMOC值班人員隨時掌握傷情狀況,并即時通報行政院衛生署等政府單位,徹底發揮醫療院所應快速提供醫療資源之功能。
急診作業流程改造
本計劃利用RFID來蒐集連續性的病患識別、定位和追蹤資料,彙總分析成為再造急診作業流程參考資訊,使得醫院急診作業能發揮最大之綜效。
620)this.style.width=620;" border=0>
圖2、應用RFID后緊急救護流程圖
送達醫院之前流程:
本桉針對特定場所(如中鋼或小港機場等),在大型災害發生時119救護車給病患帶上腕帶(Tag),在運送過程中由受過EMT訓練之消防人員輸入病患生理資料或判斷所中之化學毒害種類,透過無線方式(GPRS或3G)將病情先傳至急診室讓醫護人員預做準備(如.化學毒害解毒劑、相關癥狀的醫療設備、專科醫師等等),以縮短病人急救時間,增加病人治癒率、降低死亡率,讓職工安心工作同時提升國家防疫效果。應用RFID技術建置具備即時化、透通化、效率化之緊急醫療急診救護管理系統。
醫院急診流程:
結合RFID設備與開發軟體,提供病患在院內急診時之辨識、診療狀況與病人動向、管控急診檢驗流程、追蹤確認醫療資源(儀器、病歷、醫護人員及檢體氣送筒)位置。針對每一班之醫護人員、病人提供高度自動化的記錄方式(RFID),蒐集急診相關資料(人、事、時、地、物),整合醫護、醫管、資訊領域的知識彙總分析資料,合理化緊急醫療流程,增加病床週轉率根本解決國內急診病床不足之問題。
緊急醫療作業流程改造及展望
本案利用RFID來蒐集連續性的病患識別、定位和追蹤資料,現階段提供高雄市立小港醫院、旗山醫院、建佑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之急診室,利用RFID緊急醫療系統將病患急診狀況自動串接EMOC,以利EMOC值班人員隨時掌握傷情狀況,并即時通報行政院衛生署等政府單位,徹底發揮醫療院所應快速提供醫療資源之功能;同時和大型事業單位如小港機場結合,以滿足防疫或是急病處置的更高要求。結合RFID緊急醫療系統的建置,若有民眾在機場發生傷病,或是發生重大意外事故時,就可以利用此系統增加責任醫院準備的時間,以及應付大量傷病患的能量。
在小港機場工作的人員,在本系統中屬于特定單位,特定人員的重大病史或過敏史,在發生事故時,可以和本系統介接,使醫護人員可以在短時間內了解病患的特性,施以適當的處置。緊急醫療是整體醫療系統的一環,透過本計劃的建置,將來可以做為其他機場的參考,整合機場及附近的醫療院所的醫療資訊,為機場內服務員工及進出機場的龐大旅客提供更優質的緊急醫療服務。
備注與解釋:
【注1】EMOC「高雄市緊急醫療資訊整合中心」由高雄市衛生局規劃,并設置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急診部內。是針對突發的重癥及集體大量病患桉件發生時,協調及組織從醫療前線到后勤掌控可用的醫療資源,以妥善因應緊急事故及災難醫療救護工作;遇大量傷患事件時,則負責啟動緊急醫療救護機制,進駐統一指揮促成各救護單位密切配合協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