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企業動態  >  正文

山鋁電子:IC卡封裝形成規模

作者:中國電子報 趙艷秋
來源:來源網絡(侵權刪)
日期:2008-09-24 10:29:50
摘要:得益于IC卡行業需求的不斷攀升,山鋁電子采取差異化經營獲得了快速發展,而淄博正在以山鋁電子為龍頭,建立芯片封裝測試集群。
     得益于IC卡行業需求的不斷攀升,山鋁電子采取差異化經營獲得了快速發展,而淄博正在以山鋁電子為龍頭,建立芯片封裝測試集群。

    IC卡業正紅火

    “今年我們的機器都滿產,一些急著拿貨的客戶索性就在生產線旁等。”一位員工向記者介紹說。在山東山鋁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山鋁電子)的生產車間,記者看到了機器設備正在不間斷地生產,大門口一邊排放著即將發出的幾箱貨物,而另一邊正從車上往下運送生產用原料———金線。

    山鋁電子從事的是IC卡模塊的封裝。“我們這個行業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國家IC卡需求量的不斷增長。未來,如果銀行卡再大規模推廣起來,對行業的推動力度會更大。”山鋁電子總經理李凱芃向《中國電子報》記者介紹說。

    山鋁電子是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公司在2001年成立后選擇了非常有發展前景的IC卡行業。“我們恰好找對了方向。加上我們自己的努力,做好了質量和信譽,這樣,雖然我們是山東省IC卡封裝行業的唯一一家企業,附近也沒有連帶企業,我們的企業仍然可以有很好的發展勢頭,并越來越強大。”李凱芃說。記者還獲悉,山鋁電子所有的人員都是自己培養起來的,穩定可靠的人才團隊成為公司快速發展的一大支撐。

    目前,山鋁電子每月的產能是2000萬塊,仍然不能滿足需求,因此最近他們又增加了一條生產線,目前招標已經結束,預計兩個月后可以建成投產。“這使我們的月產能增長了50%左右,年產可以達到4億塊左右。利潤也可以大幅度提高。”李凱芃說。

    記者了解到,山鋁電子目前的產能排在全國第四位,一旦新生產線開工,產能在國內就會排在第二位。

    差異化經營

    第二代居民身份證是這兩年IC智能卡行業中的大塊頭產品。作為IC智能卡的封裝企業,山鋁電子卻沒有涉足這一市場。“雖然山鋁電子被批準作為二代證封裝的后備單位,但我們并沒有去積極爭取。因為我們發現很多中小客戶零星的訂單都陸續轉移到我們公司來了。雖然這些訂單的利潤率較低,但只要總生產量上去,就能彌補這一缺憾。”李凱芃說。這樣,山鋁電子幾乎什么IC卡封裝的訂單都做,包括賓館里的房卡,90%都是他們封裝的。“我們不嫌訂單小、零碎,哪怕一兩萬個產品的訂單都做,這就把很多中小客戶都吸引過來,市場資源越來越多。”他說。

    而且山鋁電子倡導老老實實的經營,在客戶中建立起非常好的信譽。例如,雖然封裝的加工費用比芯片的費用要低得多,但如果公司在封裝過程中損壞芯片的比例達到一定的程度,他們會全部賠償客戶。這樣,山鋁電子在行業中的信譽越來越高。“這是一個非常寶貴的資源。”李凱芃說。如今,山鋁電子的客戶非常多,其中有同方微電子等大企業,而更多的還是一批中小企業客戶。

    帶動封測業集聚

    李凱對IC卡行業仍然充滿信心。“近幾年,行業市場增速每年都維持在20%~30%,二代身份證大規模的換證結束后,新生人口還可以維持一定的市場,而電子護照、駕照等新產品都將陸續推廣,企業都在爭取一些新業務。 但大家的領域并不完全重合,定位的客戶群體也不相同,因此,這一行業仍然處于一種競合的發展態勢中。”李凱芃說。“下一步的發展也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因為電子行業有個特點,就是產品周期長也長不過10年,因此我們必須創新。”李凱說。他具體介紹了公司下一步的發展思路:一方面是做新產品,例如RFID(電子標簽)。“我們了解到,現在莫斯科地鐵票都采用RFID,三條生產線都不夠用。如果中國的各種票證實行RFID,市場就更不得了了。為此,我們已經預留了場地,一旦這一市場成氣候,我們立刻就買設備來做。”李凱芃說。而另一方面就是向前向后延伸產業鏈條。“往前先做IC測試。通過測試業務,就能基本了解IC設計,這樣可以接下去做集成電路設計。”

    目前,中國的測試封裝產量已經占到全球市場的50%以上,很多芯片制造廠還在不斷向中國轉移,這樣會有更多的封裝測試業務轉移到中國來。“我們已經看到了這一點,會抓住機遇,擴大規模,盡快開展普通芯片的封裝測試業務。”李凱芃說。不過,他也坦言,公司的母公司從事一個與集成電路業完全不相同的產業,對于管理決策來說仍然是他們必須跨越的一道檻。

    而根據信息產業局的規劃,市政府將以山鋁電子為龍頭,建立一個芯片封裝測試的集群。“你們下次來的時候,這里的封裝測試產業集群就成氣候了。”淄博信息產業局副局長耿新偉充滿信心。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