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郵謝東亮:物聯網需兩顆紅心 一種準備
作者:李鵬 趙經緯
來源: 通信世界周刊
日期:2009-10-27 08:55:12
摘要:全球市場情況來看,物聯網還處于發展初期,其市場的形成有賴于產業標準的規范、解決方案的成熟以及典型應用的示范帶動等三方面因素。謝東亮認為,我國物聯網產業目前最應該把握的就是標準和應用。
從上世紀中期以來,計算技術、網絡技術和傳感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生產力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其中計算技術、網絡技術結合形成的互聯網技術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而到了上世紀60年代末,網絡技術和傳感技術的結合產生了傳感器網絡的概念,但由于技術條件限制,傳感器網未能充分開展起來。隨著通信技術、嵌入式技術和微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一種同時擁有感知、計算和通信能力并且能夠適用于各類不同環境的微型智能傳感器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出現,而這些傳感器節點的網絡化將全面改變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這就是傳感網技術。而目前,傳感網技術正迎來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
物聯網發展的新機遇
北京郵電大學網絡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寬帶網研究中心主任謝東亮對本刊記者說:“盡管互聯網時代產生了許多新穎的應用模式和技術手段,但互聯網帶來的仍然基本屬于傳統的‘人與人’或者‘人與機’交互的范疇。而無線傳感器網絡將帶來一種全新的信息獲取和處理技術,將成為信息采集、信息傳輸和信息服務的一場革命?!?nbsp;
無線傳感器網絡可以隨機部署在各種應用環境中,通過大冗余的部署,能夠協作地實時監測、感知和采集網絡分布區域內的各種環境或監測對象的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獲得詳盡而準確的信息并傳送給需要的用戶。
這樣的技術革新使得物聯網被視作了信息技術的第三次浪潮,并將產生一個新的萬億元規模的高科技市場。正是因為物聯網所具有的巨大的市場潛力,很多國家都開始高度重視物聯網的研究。謝東亮說:“對政府而言,物聯網不僅意味著一個信息領域新的經濟新增長點,而且將為經濟結構調整,為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和促進新型服務業帶來新的契機。”
我國物聯網發展挑戰“三多三少”
我國開展物聯網的研究已有10年之久,從2002年開始,隨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引導作用,國內掀起了一個傳感網理論研究的高潮,尤其是在2005年啟動的CNGI項目指南和2009年啟動的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引導下,國內對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研究熱情空前高漲。
但是從傳感網研究的深度和投入的科研力量來說,我國的原創性研究水平相對國外落后。謝東亮介紹說:“國內對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某些具體研究點,并且,相應理論成果大多存在著與實際應用脫節、理論成果的實際應用性能劣化等問題,尤其缺少對整個系統的創新性研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內容較少?!?nbsp;
謝東亮把傳感網現在遇到的最大瓶頸總結為“三多三少”,即理論研究多,應用研究少;概念方案多,實用系統少;試驗系統多,規模應用少。謝東亮說:“目前全球傳感網研究大多還是停留在概念階段和試驗階段,我國則是缺少面向應用的系統解決方案與集成創新研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內容較少,尤其是至今仍然缺乏令人信服的‘殺手锏’應用示范?!?nbsp;
物聯網下一步三大工作
從全球市場情況來看,物聯網還處于發展初期,其市場的形成有賴于產業標準的規范、解決方案的成熟以及典型應用的示范帶動等三方面因素。謝東亮認為,我國物聯網產業目前最應該把握的就是標準和應用。
首先,傳感網產業的發展涉及到產業鏈中信息采集、信息傳輸和信息服務等多個廠商,但目前不僅缺乏傳感網本身的標準,也缺乏傳感網和其它網絡互聯互通的標準,這將成為傳感網大規模應用推廣的障礙。
對于下一步標準制訂的工作重點,謝東亮說:“一方面,不僅要重視國際標準,另一方面,傳感網的應用將主要依托國內市場,一定要高度重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訂工作?!?nbsp;
其次,物聯網最終實現的是將作為信息感知引擎的傳感網與廣域聯接的移動通信網、互聯網、廣電網相融合,為行業用戶和和海量大眾用戶提供具有服務質量保障的可靠服務。在這個融合過程中,最重要的反而不在于技術,而是要通過實際的應用推廣和新穎的應用模式擴展。
為了更好地將標準和應用這兩方面的工作貫徹落實,謝東亮對我國物聯網產業下一步發展提出了自己的認識。
首先,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以滿足國家相關行業中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應用需求為目標,針對物聯網共性、關鍵技術為重點,大力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解決傳感網在關鍵技術、芯片設計、設備研制、示范應用、產業推廣的瓶頸問題,保證物聯網產業持續健康跨越發展。
第二,促進科技資源共享合作。以產業化為目標,促進物聯網領域重點企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科技資源共享,形成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科研合作機制,并且深入挖掘實際應用需求,建立市場化的多元投融資機制和科研成果轉化機制。
第三,建立共性技術平臺。堅持“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密切結合為指導,形成面向行業的、開放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行業共性技術平臺,開發一系列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先典型應用示范,再規模推廣,積極促進相關實用化產品的研究開發,實現從研究開發到產業化的“無縫連接”。
謝東亮最后表示:“面對物聯網蓬勃發展的破繭之機,我國不能等待觀望,不能坐等標準的成熟,要迅速行動起來,搶占物聯網發展的制高點。”
物聯網發展的新機遇
北京郵電大學網絡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寬帶網研究中心主任謝東亮對本刊記者說:“盡管互聯網時代產生了許多新穎的應用模式和技術手段,但互聯網帶來的仍然基本屬于傳統的‘人與人’或者‘人與機’交互的范疇。而無線傳感器網絡將帶來一種全新的信息獲取和處理技術,將成為信息采集、信息傳輸和信息服務的一場革命?!?nbsp;
無線傳感器網絡可以隨機部署在各種應用環境中,通過大冗余的部署,能夠協作地實時監測、感知和采集網絡分布區域內的各種環境或監測對象的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獲得詳盡而準確的信息并傳送給需要的用戶。
這樣的技術革新使得物聯網被視作了信息技術的第三次浪潮,并將產生一個新的萬億元規模的高科技市場。正是因為物聯網所具有的巨大的市場潛力,很多國家都開始高度重視物聯網的研究。謝東亮說:“對政府而言,物聯網不僅意味著一個信息領域新的經濟新增長點,而且將為經濟結構調整,為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和促進新型服務業帶來新的契機。”
我國物聯網發展挑戰“三多三少”
我國開展物聯網的研究已有10年之久,從2002年開始,隨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引導作用,國內掀起了一個傳感網理論研究的高潮,尤其是在2005年啟動的CNGI項目指南和2009年啟動的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引導下,國內對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研究熱情空前高漲。
但是從傳感網研究的深度和投入的科研力量來說,我國的原創性研究水平相對國外落后。謝東亮介紹說:“國內對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某些具體研究點,并且,相應理論成果大多存在著與實際應用脫節、理論成果的實際應用性能劣化等問題,尤其缺少對整個系統的創新性研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內容較少?!?nbsp;
謝東亮把傳感網現在遇到的最大瓶頸總結為“三多三少”,即理論研究多,應用研究少;概念方案多,實用系統少;試驗系統多,規模應用少。謝東亮說:“目前全球傳感網研究大多還是停留在概念階段和試驗階段,我國則是缺少面向應用的系統解決方案與集成創新研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內容較少,尤其是至今仍然缺乏令人信服的‘殺手锏’應用示范?!?nbsp;
物聯網下一步三大工作
從全球市場情況來看,物聯網還處于發展初期,其市場的形成有賴于產業標準的規范、解決方案的成熟以及典型應用的示范帶動等三方面因素。謝東亮認為,我國物聯網產業目前最應該把握的就是標準和應用。
首先,傳感網產業的發展涉及到產業鏈中信息采集、信息傳輸和信息服務等多個廠商,但目前不僅缺乏傳感網本身的標準,也缺乏傳感網和其它網絡互聯互通的標準,這將成為傳感網大規模應用推廣的障礙。
對于下一步標準制訂的工作重點,謝東亮說:“一方面,不僅要重視國際標準,另一方面,傳感網的應用將主要依托國內市場,一定要高度重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訂工作?!?nbsp;
其次,物聯網最終實現的是將作為信息感知引擎的傳感網與廣域聯接的移動通信網、互聯網、廣電網相融合,為行業用戶和和海量大眾用戶提供具有服務質量保障的可靠服務。在這個融合過程中,最重要的反而不在于技術,而是要通過實際的應用推廣和新穎的應用模式擴展。
為了更好地將標準和應用這兩方面的工作貫徹落實,謝東亮對我國物聯網產業下一步發展提出了自己的認識。
首先,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以滿足國家相關行業中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應用需求為目標,針對物聯網共性、關鍵技術為重點,大力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解決傳感網在關鍵技術、芯片設計、設備研制、示范應用、產業推廣的瓶頸問題,保證物聯網產業持續健康跨越發展。
第二,促進科技資源共享合作。以產業化為目標,促進物聯網領域重點企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科技資源共享,形成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科研合作機制,并且深入挖掘實際應用需求,建立市場化的多元投融資機制和科研成果轉化機制。
第三,建立共性技術平臺。堅持“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密切結合為指導,形成面向行業的、開放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行業共性技術平臺,開發一系列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先典型應用示范,再規模推廣,積極促進相關實用化產品的研究開發,實現從研究開發到產業化的“無縫連接”。
謝東亮最后表示:“面對物聯網蓬勃發展的破繭之機,我國不能等待觀望,不能坐等標準的成熟,要迅速行動起來,搶占物聯網發展的制高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