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祥麟:中國軟件產業的出路在哪里?
620)this.style.width=620;" border=0>
SAP中國研究院總裁芮祥麟
  本人在閱讀了芮先生這本專著以后發現,所有對芮祥麟的指責幾乎都可以在這本書上找到一些反證,也就是說這本書本身就是回擊這些指責的最好回答。我們決定向各位網友推薦這本書,并在這個“書籍連載“欄目上連載芮先生的這本著作。你會驚喜地發現,它的文字非常樸實生動,而且內容豐富,資料詳實。芮先生用自己十幾年來在軟件行業的從業經驗回答了你我所關心的許多問題,對中國軟件產業的發展更是提出了許多極具現實性的見解和建議。在連載之前,我特別采訪了芮祥麟先生。
為什么要寫這本書?
季獻忠:寫這本書很顯然不在您的日常工作范圍之內,為什么會想到寫這本書呢?
芮祥麟:SAP中國研究院在中國軟件行業還是小有名氣的,我經常會接到去各地演講的邀請,很多時候是到各地的高新技術園區邀去演講,他們希望多了解一下海外軟件產業的發展模式。很多高新園區對學習“印度模式”有很大的興趣,但我發現他們的有些觀點或者想法中存在某種誤區,在交流中也分享了我的觀點。但一次兩次的演講時間也不夠充分,于是就有把這些思考和建議寫成書的想法,希望把我對這些問題的觀點整理出來,作為一個比較完整的表達。
季獻忠:我以為這本書會是比較枯燥的,沒想到您的文筆很好。我可以說是饒有興趣地讀完了這本書。您的寫作過程是否也是一氣呵成的?
芮祥麟:也不盡然。這本書的構想一直有,大約從2000年開始的。到2005年才開始真正著手,但沒想到速度很慢。你也知道,要想把很多想法和觀點系統化,并找到數據和事實加以論證是需要花一些功夫的,真是千頭萬緒。2005年主要時間是收集各種數據,用事實來強化。大約過了一整年時間才將中間比較重要的一兩個章節的內容框架完整的構建出來。真正開始這本書的寫作是在2006年??蚣艽詈昧?,后來真正落實到文字也就不會那么困難了。
季獻忠:這就形成了這本書具有很多資料價值的作用,就是有關中國軟件業的發展簡史,甚至全球軟件行業的大概狀況這本書都有所涉及。但我還想問一下,是否有為SAP 中國研究院的做宣傳的意味在里面?
芮祥麟:不能說沒有,實際上我的很多體會也是從在SAP中國研究院的實踐中得來的。但更多的是我對這個國家的一份熱愛,這還真不是在說什么漂亮話。我在臺灣、德國、美國,再到中國大陸,全世界轉了一圈,我還是要在中國落地生根的。我非常希望我的這些見解能得到我生活的這個國家,我的同胞們能有所幫助。如果說比例的話,宣傳的意思只是占了很小的部分。
書中有哪些主要觀點?
季獻忠:從2006年書稿完成到現在差不多兩年多時間了,您對書中的觀點有什么改變嗎?或者在看到這些變化后有什么補充、修改的?
芮祥麟:我當時演講的聽眾基本上是高新區的負責人和一些地方政府官員,當時他們的想法還是比較簡單的。就是要找一塊地,把它圈起來以后按照硅谷的做法操作就就可以了,是典型的“筑巢引鳳”。這個方法是不對的,書中對此也有評述。
后來的一些變化其實和我當初的判斷不謀而合。大約在2006年,我們國家提出要自主創新。高新區領導的觀點也在進步,本土軟件企業也在奮起直追,但有些可能稍微急躁了點,走得比較不踏實。很多軟件企業試圖走“外包模式”,可能一開始已經從外面找了點訂單,掙了點工資回來。但很快就意識到要有自己的產品,要有自主產權,于是開始尋找新的機會。但是他們創新的模式,還是希望把國外的模式轉移到中國來。這本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要如何走出一條我們自己的道路來。就是像鄧小平講的那樣,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摸索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來。也不能照抄硅谷和印度模式,不是軟件加工的問題,要摸索出我們的發展道路出來。所以說,書中的觀點沒有修正的地方,而是可以說這一兩年的快速發展印證了我的觀點。
季獻忠:為了讓沒有讀過本書的網友先有一個大致的印象,您是否可以大致介紹一下本書的主要內容和觀點?
芮祥麟:好的,其實本書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將全球傳統的制造業的發展之路與將軟件產業的發展進行了類比,發現了兩個行業在其全球化和工業化的進程當中的巨大的相似之處,由于傳統制造業的發展目前還遠遠的快于軟件行業,因此我大膽地進行了一些趨勢方面的預測。并結合中國軟件行業十年的發展狀況,根據我跟隨SAP發展的十幾年的經驗,尤其是我在建設SAP中國研究院的過程中的一些卓有成效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提供了一些在如何幫助中國的軟件企業實現“中國制造到中國的創造”的轉型的一些實證和建議。為了證明我的觀點,我在書中用以不少的篇幅以全球汽車工業的發展模式為例,從汽車行業所經歷的作坊式手工時代,全球化到現在的高度工業化,一一與軟件行業的發展作了對比。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全球的軟件行業也是在朝這個方向發展。全球化是每個行業都會面臨的問題。作為具有高度知識產權特征,需要很多“精英人士”完成的軟件行業其實也會、或者正在走向工業化的道路。“軟件外包”是這個產業走向工業化的一個重要特征,這是一個重要方向,我們必要要牢牢抓住這個大背景。全球化和工業化是《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這本書的一個主軸,談的就是中國軟件行業如何在這兩個方面有所突破,這就是這本書的最大貢獻。更多的觀點可以看我們的連載。
季獻忠:書中有一個重要概念就是軟件產業的創新價值鏈-“微笑曲線”,您可否簡單闡述一下?
芮祥麟:這個“微笑曲線”是本書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我認為,完整的創新價值鏈可以分為創新、定義標準、開發、推廣和市場化幾個相互銜接的關鍵環節,這幾個階段按照附加值高低不同構成了一條“微笑曲線”:價值鏈前端的“創新”和“定義標準”階段以及最終的“推廣”和“市場化”階段處于“微笑曲線”附加值最高的頂端,而單純的“軟件開發”階段,即編碼和測試工作則處于附加值最低的階段。
盡管印度所從事的軟件外包出口行業可以通過經驗積累開提升開發效率,但提升的空間還是有限的。在我看來,印度的軟件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的,而不是知識或資本密集型的。這正是我對中國的軟件產業發展必須重視高價值部分的一些相關建議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