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企攜帶關鍵技術登陸泉州(圖)
620)this.style.width=620;" border=0>
“臺灣的關鍵性技術與我們的生產新技術完全可以互補,況且我們還有市場優勢。”剛剛赴臺考察歸來的泉州LED照明生產企業家代表陳文良表示,泉臺的電子信息產業對接要找準切入點。
僅太陽能市場一年值一億元
在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規劃出臺和“海西”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兩大背景之下,6月9日,身為文創太陽能(福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的陳文良與科技部高級官員一道,前往臺灣參加“兩岸LED照明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考察歸來,他用“感觸頗多”四個字來形容此次臺灣之旅。海西,乃至整個大陸的市場優勢,對臺灣產業轉移產生強大的“磁吸效應”。在此次交流會議上,如何通過合作、快速切入大陸市場成為雙方交流最熱烈的話題。
據了解,廈門在2005年就啟動城市亮化夜景工程,以市場帶動產業,培育了廈門市光電產業實現年總產值超200億元。目前,泉州LED照明產品的應用還處于初試階段,本地企業產品主要出口歐洲和北美市場。“僅泉州的太陽能市場,一年就值一億元。”陳文良期待政府在培育本地市場方面能有大的動作,以吸引更多的臺灣企業攜帶關鍵技術登陸泉州,與本地企業對接。
“市場推著產業跑。”在泉州微波通信產業園,業內人士介紹,微型射頻技術在無線通信產業、無線射頻識別產業和軍用無線產業等三大應用領域的市場前景無法估量,而泉州的微波通信產業如果與臺灣的代工生產線配套,無異于“好馬配好鞍”,可以實現規模化生產,產品輻射全國市場。
產業對接著眼互補性
“這一萬套模板是22日要發往印尼的。”18日,記者在雷克通信有限公司的車間看到,技術工人正在進行最后的品檢。這家致力于“射頻模板制造走向規模化”的企業,是國家火炬計劃泉州微波射頻技術產業基地的龍頭企業,企業不僅沒有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還在醞釀整體技術升級。
泉州波園射頻新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莊昆杰一邊帶著記者參觀花園式的泉州波園,一邊暢談自己的微波構想。據其透露,正在與臺灣方面洽談引進一條砷化鎵化合物半導體芯片工業生產線。記者了解到,現階段砷化鎵化合物半導體芯片的主要應用領域有移動通信、光纖通信、高亮度發光二極管、可見光激光器、近紅外激光器、量子阱大功率激光器、太陽能光伏電池等,目前國內供需矛盾不斷升級,主要依賴進口。“我們有微波通信特色城的技術和人才、還有大市場,缺的就是臺灣的代工生產線來配套。”莊昆杰稱,趁海西戰略東風,找準對接切入點,引進一條價值3000萬美元的小型代工生產線,有望打造一座海西代工城。
“就應用產品而言,一個好的產品取決于幾項關鍵技術和一項生產新技術。”陳文良認為,泉臺LED產業對接應突出互補性,解決產品創新、通過交流實現產業化、雙方標準的溝通等問題。對此,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林其偉也持贊同意見。他認為面對廈門和福州的競爭態勢,泉州在承接臺灣產業轉移過程中應盤點我們能做好什么,如果在關鍵技術上一時難以突破,也可以在改進工藝上下功夫,確立自身優勢。
儲備人才服務產業對接
莊昆杰向記者透露了一個看似瘋狂的設想。“為了吸引高端人才,我在考慮是否將企業資產剝離出來,成立公共基金,由高管共同來管理、一起分紅。”高校博士生導師出身的莊昆杰深諳人才最具競爭力的道理。“求賢若渴”的他表示,引進臺灣的砷化鎵化合物半導體芯片工業生產線,需要更多的技術研發和高級技術人才來配套。記者采訪時,他剛剛從北京出差回來。“此行北京就是爭取設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準備將國內一流的專家學者吸納過來,辦博士后流動站,打造成全國性的微波射頻技術研發中心。”他一語道出從公司“全身而退”改做研究中心主任的初衷:打下對接臺灣產業的技術基礎,打造一個高端的人才培訓基地。
在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戴在平看來,服務泉臺產業對接,充分挖掘本地高校智力資源大有文章可做。“政府應該加大對研發和創新性企業的扶持,積極打造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平臺。”他認為,臺灣的高新產業項目落地泉州,雖然會帶來一批高級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但是仍然需要我們本地的更多的高級藍領共同組成合理的人才梯隊。
也有專家認為,承接臺灣電子信息產業轉移的第一波,主要是吸納技術,進行加工制造,滿足市場需求;而進入第二波,就要考慮技術更新,要有自己的研發,需要強大的智力支撐。而泉州所具備的是豐富的普通工人勞動力資源,為避免出現人才斷層現象,加強人才儲備顯得至關重要。相對普通工人,大學畢業生只需接受短期培訓,就有可能勝任電子信息產業的一線崗位。因此,政府應該出臺優惠政策,吸引本地高校畢業生在泉州創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