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支付:前景美好 面對三大挑戰
作者:邱歡歡
來源:賽立信競爭情報事業部
日期:2010-05-11 09:27:41
摘要:春暖花開的背后,往往還有暗潮涌動。作為尚處起步階段的我國手機支付業,雖有國家和運營商的大力推動,但還面臨許多困難與挑戰。
春暖花開的背后,往往還有暗潮涌動。作為尚處起步階段的我國手機支付業,雖有國家和運營商的大力推動,但還面臨許多困難與挑戰。
據悉,中國聯通早在今年4月便已率先在上海發布了其基于NFC(非接觸式通信)技術的手機支付業務。NFC技術只能通過兩種形式在終端上實現:使用內置NFC芯片的定制刷卡手機,或者在普通手機外貼上NFC卡。也就是說,用戶要辦理中國聯通的手機支付業務,要么換掉現用的手機,要么再花費幾十元辦理一張NFC卡。目前愿意為了單項功能而更換手機的用戶畢竟在少數,而且到目前為止中國聯通的手機支付業務還只限于公交刷卡,并不能與銀行卡綁定。
中國移動的手機支付采用的是RFID技術,即用戶只需將現有SIM卡更換成集成RFID的SIM卡。但集成RFID的SIM卡牽扯到發卡權的問題,銀行若與移動合作,就要把至關重要的發卡權交給移動,而目前沒有銀行愿意這樣做。因此移動與銀行達成合作的難度將大于采用NFC技術的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中國移動的手機支付業務除了公交刷卡外,還專注于為上海世博會提供世博手機票。
上面所述的聯通與移動手機支付業務尚未與銀行卡綁定,其實暴露的是移動運營商與銀行的合作進展不順,這只是手機支付業務諸多問題中的冰山一角。
挑戰一:安全問題。實現手機支付最核心的是安全問題。安全包括很多環節,比如存儲安全,傳輸安全,認證安全等。而最基礎的應該是認證安全,因為如果把使用手機支付的人給弄錯了,其他安全設施將形同虛設。支付安全的最終目的無非是正確的人通過正確的手段進行支付。一些專家指出,手機支付技術已較成熟,而且由于手機內存小,供黑客施展、發揮技術優勢的空間小,因此手機支付相對安全。但這種安慰并不能打消消費者在安全方面的顧慮。實際上,手機支付的主要安全漏洞之一即在于大部分手機沒有安全軟件的保護,同時絕大部分消費者安全意識不足。美國邁克菲公司等機構聯合開展的調查結果顯示,至少79%的消費者明知手機上的信息處于毫無保護狀態,但仍然使用手機交易,15%的人不清楚手機安全保護程度。因此,如何切實保障手機支付的安全,并讓廣大消費者接受手機支付是安全的這一理念,是擺在移動運營商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
挑戰二:法律問題。法律保障的缺位是制約手機支付發展的另一問題。已有業內人士呼吁應像網絡支付安全立法一樣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體系,以保障手機支付用戶的相關權利。當前很多SP運營商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把用戶個人資料泄露給第三方,致使用戶遭受手機“垃圾短信/ 廣告”的騷擾,對其隱私造成侵犯。此外,一些手機SP運營商將付費業務強加給手機用戶的做法也令很多消費者氣憤不已。而目前我國現行手機支付的政策還不完善,手機消費類增值服務費的征收無法律保障,市場管理較混亂,使得消費者難以對手機短信消費維護應有的權利。因此,國家相關部門加緊建立相應手機支付安全法律、法規已刻不容緩。
挑戰三:習慣問題。此外,消費者的使用習慣也是影響手機支付普及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決定消費者使用習慣的因素包括手機支付的安全性、私密性、便捷性、易用性以及消費者自身的習慣。據賽迪顧問的研究表明,手機支付僅占用戶所使用的手機應用服務的很小份額,遠落后于手機閱讀、手機游戲、手機郵箱等其他應用。這說明用戶對手機支付的使用習慣尚未形成。沒有大批習慣使用手機支付業務的用戶群,也就不會有手機支付業務的廣闊市場空間。所以如何將手機支付從一小群人的時尚行為推廣為大眾的普遍行為,移動運營商還有不少的功課要做。
總之,手機支付說到底是錢的“支付”。而對于金錢的流通,最需要的是互聯互通,也就是“匯通天下”。諸多支付技術,諸多參與者,如果不能在開始階段就統一部署、有組織的發展,等到木已成舟之時,將是悔之晚矣,即使想改變以滿足客戶需求,也將是天文數字般的成本支付。因此,國內的手機支付業務在修成“正果”前,尚有一段不算輕松的路要走。
據悉,中國聯通早在今年4月便已率先在上海發布了其基于NFC(非接觸式通信)技術的手機支付業務。NFC技術只能通過兩種形式在終端上實現:使用內置NFC芯片的定制刷卡手機,或者在普通手機外貼上NFC卡。也就是說,用戶要辦理中國聯通的手機支付業務,要么換掉現用的手機,要么再花費幾十元辦理一張NFC卡。目前愿意為了單項功能而更換手機的用戶畢竟在少數,而且到目前為止中國聯通的手機支付業務還只限于公交刷卡,并不能與銀行卡綁定。
中國移動的手機支付采用的是RFID技術,即用戶只需將現有SIM卡更換成集成RFID的SIM卡。但集成RFID的SIM卡牽扯到發卡權的問題,銀行若與移動合作,就要把至關重要的發卡權交給移動,而目前沒有銀行愿意這樣做。因此移動與銀行達成合作的難度將大于采用NFC技術的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中國移動的手機支付業務除了公交刷卡外,還專注于為上海世博會提供世博手機票。
上面所述的聯通與移動手機支付業務尚未與銀行卡綁定,其實暴露的是移動運營商與銀行的合作進展不順,這只是手機支付業務諸多問題中的冰山一角。
挑戰一:安全問題。實現手機支付最核心的是安全問題。安全包括很多環節,比如存儲安全,傳輸安全,認證安全等。而最基礎的應該是認證安全,因為如果把使用手機支付的人給弄錯了,其他安全設施將形同虛設。支付安全的最終目的無非是正確的人通過正確的手段進行支付。一些專家指出,手機支付技術已較成熟,而且由于手機內存小,供黑客施展、發揮技術優勢的空間小,因此手機支付相對安全。但這種安慰并不能打消消費者在安全方面的顧慮。實際上,手機支付的主要安全漏洞之一即在于大部分手機沒有安全軟件的保護,同時絕大部分消費者安全意識不足。美國邁克菲公司等機構聯合開展的調查結果顯示,至少79%的消費者明知手機上的信息處于毫無保護狀態,但仍然使用手機交易,15%的人不清楚手機安全保護程度。因此,如何切實保障手機支付的安全,并讓廣大消費者接受手機支付是安全的這一理念,是擺在移動運營商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
挑戰二:法律問題。法律保障的缺位是制約手機支付發展的另一問題。已有業內人士呼吁應像網絡支付安全立法一樣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體系,以保障手機支付用戶的相關權利。當前很多SP運營商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把用戶個人資料泄露給第三方,致使用戶遭受手機“垃圾短信/ 廣告”的騷擾,對其隱私造成侵犯。此外,一些手機SP運營商將付費業務強加給手機用戶的做法也令很多消費者氣憤不已。而目前我國現行手機支付的政策還不完善,手機消費類增值服務費的征收無法律保障,市場管理較混亂,使得消費者難以對手機短信消費維護應有的權利。因此,國家相關部門加緊建立相應手機支付安全法律、法規已刻不容緩。
挑戰三:習慣問題。此外,消費者的使用習慣也是影響手機支付普及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決定消費者使用習慣的因素包括手機支付的安全性、私密性、便捷性、易用性以及消費者自身的習慣。據賽迪顧問的研究表明,手機支付僅占用戶所使用的手機應用服務的很小份額,遠落后于手機閱讀、手機游戲、手機郵箱等其他應用。這說明用戶對手機支付的使用習慣尚未形成。沒有大批習慣使用手機支付業務的用戶群,也就不會有手機支付業務的廣闊市場空間。所以如何將手機支付從一小群人的時尚行為推廣為大眾的普遍行為,移動運營商還有不少的功課要做。
總之,手機支付說到底是錢的“支付”。而對于金錢的流通,最需要的是互聯互通,也就是“匯通天下”。諸多支付技術,諸多參與者,如果不能在開始階段就統一部署、有組織的發展,等到木已成舟之時,將是悔之晚矣,即使想改變以滿足客戶需求,也將是天文數字般的成本支付。因此,國內的手機支付業務在修成“正果”前,尚有一段不算輕松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