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身陷行政壁壘叢林 一體化推進難度大
雖然三大經濟圈建設碩果累累,但是珠三角一體化中的深層次矛盾與問題并未真正觸及核心。必須看到,地方行政壁壘正是制約珠三角一體化的主要因素。特別是在跨界產業布局調整、環境保護與治理等問題上。由于這些深層次問題涉及財政體制和地方利益,協調推進難度大。
“最后一公里”處的突圍
從5月13日開始,珠海、中山公交一卡通率先在珠海、中山的5條公交線路試點運行。在這些跨境線路上,兩市居民持本地公交卡,可以在貼有“珠中一卡通”標識的公交車上實現刷卡乘車互認,刷卡消費優惠額度按車輛歸屬地的普通卡執行。
到5月底,公交卡互通的范圍將推廣到珠中之間的13條跨境公交線路;今后,“珠中一卡通”逐步擴大至珠中所有公交營運車輛及其他領域,并進一步實施優惠卡的刷卡互認。
除了珠中公交卡互通,兩地還在與澳門等其他周邊城市的相關部門協商,希望盡快實現珠中江、珠港澳公交IC卡的互聯互通。
上述景象作為珠三角一體化進程的一部分,發生在珠海、中山、江門3個城市間互聯互通中,大背景是珠三角一體化的加速。
自2009年4月17日珠中江區域緊密合作第一次聯席會議召開以來,短短一年間三市已在交通、旅游、環境保護、教育、農業等領域簽署“同城化”合作協議20多項。公交互通、公積金互貸、醫保跨市、三地年票互認等方面的措施正全面落實,給三地市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實惠。
事實上,珠中江三地市民所期待的“一體化同城生活”,通過一年時間的實踐,已經真實上演。
對于整個珠三角地區,一年半前開始實施的《珠三角發展綱要》是從交通開始突破的。
盡管珠三角早已是高速公路最為密集發達的地區,但是“斷頭路”現象卻比比皆是。為推進珠三角一體化,各地政府首先做的事情就集中于城際交通,如撤銷收費站、調整收費標準等,其中廣佛肇收費標準已進行調整,珠中江、深莞惠也在逐步進行調整。
到目前,廣東方面已統籌規劃建設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區域快速通道網絡,以推動城際軌道交通同城化發展,并著力構建珠三角統一、快速、便捷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根據修編完成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際軌道交通規劃》,廣珠、廣佛肇、穗莞深、廣惠城際軌道、廣佛城際軌道環線、廣深港客運專線等軌道交通建設正加快推進。
打通高速公路中的“斷頭路”,推進國道省道“瓶頸”路段改造,推進珠三角地區毗鄰市公共交通互聯互通,正是珠三角一體化在交通基礎設施方面“最后一公里”處的攻堅,無縫連接尚需時日,而突圍指日可待。
三大經濟圈交出首份答卷
為貫徹實施《規劃綱要》,廣東提出了三步走戰略,即一年開好局,四年大發展,十年大跨越。珠三角區域一體化的核心是打造“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個經濟圈。
據了解,《規劃綱要》實施一年來,珠三角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改革不斷深入。2009年珠三角地區GDP達32105億元,同比增長9.4%;人均GDP達67321元,同比增長9%,超過目標值3.3個百分點;城鎮化水平達80.29%,超過目標值0.19個百分點。28項考核指標全部完成目標任務,其中20項超額完成;在廣東省列出的73個重大項目中,已有42個開工建設,14個取得實質性進展,17個項目正抓緊推進前期工作;相關規劃、配套政策及時制定出臺。
記者注意到,在廣東省日前召開的珠三角貫徹落實《規劃綱要》工作會議上,不是9個城市一一匯報各自城市的落實情況,而是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經濟圈的牽頭城市官員“代表匯報”。
這種反常規的形式,凸顯的其實就是廣東省珠三角一體化的實現路徑: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經濟圈要首先一體化。在2009年上半年,廣東省委、省政府就明確了三大經濟圈的格局,使珠三角的一體化路徑更為清晰。
面對開局良好成效初見的成績單,廣東再次明確了三大城市圈的定位。
廣佛肇經濟圈,要在進一步完善中心城市功能和增強產業整體實力的基礎上,形成以廣州為核心,多中心、梯度式的組合式發展格局;深莞惠經濟圈要優化人口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城市綜合服務水平,促進要素集聚和集約化的發展,提高核心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形成以深圳為核心,東莞、惠州為節點,重要發展廊道為依托的多中心鼎足發展格局;珠中江經濟圈要提高產業和人口的集聚能力,增強要素集聚和生產服務功能,優化城鎮體系和產業布局,形成以珠海為核心,多中心競合深入的空間格局。
廣東省長黃華華強調,要強化廣州、深圳和珠海作為牽頭城市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在推動一體化的過程中,切實發揮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
一年開好局的任務完成了,“四年大發展”接踵而來。廣東高層提出,必須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核心,全面部署、重點推進。目標是力爭到2012年珠三角地區基本實現基礎設施一體化,初步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到2020年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區域內經濟全面融合,各種資源優化配置,發展格局科學合理,競爭力和輻射力進一步加強。
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指出,衡量“四年大發展”的成果,不僅要看珠三角地區有沒有涌現一批“單打冠軍”,更重要的是看整個珠三角地區有沒有打造成“團體冠軍”。
作為當前推進珠三角一體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廣東省政府剛剛通過了“珠三角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等五個一體化規劃”。提出繼續以廣佛同城化為示范,以基礎設施一體化為突破口,扎實推進三大經濟圈深度合作,努力推動珠三角地區從“城市經濟”向“區域經濟”發展、從城市“單打獨斗”向“協同作戰”轉變。
該規劃還列出了珠三角地區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包括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高技術產業、優勢傳統產業和現代農業等五大領域和30個產業的“530”產業體系,明確要按照“引導增量、優化存量”的思路,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優化提升現有產業,整合優勢產業,構造珠江口東岸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帶、珠江口西岸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帶、珠三角沿海的生態環保型重化產業帶,形成“A”字形產業空間總體布局。
另外,珠三角要大力推進構建低碳生態化、高效能、高品質的城鄉規劃建設模式、統籌建設產業環境調控等體系,逐步推進各市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和機制的對接。
行政區劃成為攔路石
珠三角一體化雖然碩果累累,但是珠三角一體化中深層次的矛盾并未真正觸及,也就是說,珠三角一體化路程尚未達到核心地帶。
經濟圈城市間的“斷頭路”打通了,城際軌道開工了。然而“一河之隔就要算長途,話費一下子就翻了近3倍”的城際割裂,跨市醫療不能使用醫保卡的難處,道路收費不統一等等,事實上抵消著“同城化”的努力。不能否認的是,不僅有同城“不同”的限制,而且珠三角九市也是層層設卡,畫地為牢的問題相當突出。
三個經濟圈代表城市官員在分析目前區域一體化面臨的現實困境時,對此毫不諱言:
在廣佛肇經濟圈,首先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方面的整合和對接難度大;其次,行政區劃壁壘雖有所弱化,但未完全打破,區域內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流動有待進一步加強;再次,惠及民生的公共事務和社會管理合作仍須進一步深化,衛生資源共享、就業合作力度還要加大。
珠中江經濟圈同樣面臨一體化進程偏慢的問題。雖然已經簽訂了25項專項協議,但由于各市情況不同,需協調的工作較多,具體工作推進步履緩慢。另外,珠中江總體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廣佛肇和深莞惠經濟圈;珠海作為核心城市,GDP卻落后于中山、江門,其輻射帶動功能偏弱。
深莞惠在合作方面存在“瓶頸”和“各自為政”的問題。這包括三市在發展規劃、政策標準、公共服務水平等方面的側重點各有不同,存在重復建設、產業布局同質化以及無序競爭等問題;三市統一的區域市場體系尚未建立,未實現統一的登記監管和信息共享,在區域內人才、資本、資源跨城流動等方面還存在一定限制;三市推進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仍未完全消除,在重點事項上的推進力度不一等。
必須看到,地方行政壁壘正是制約珠三角一體化的主要因素。特別是在跨界產業布局調整、環境保護與治理等問題上。
由于這些深層次問題涉及財政體制和地方利益,協調推進難度大。
有專家指出,地區分權的發展模式導致了地區競爭,直接推動了中國30多年來經濟的快速增長。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也在相當程度上形成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大阻礙。
目前,我國存在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重復建設、產業雷同、地方保護、不良競爭、盲目投資上項目、片面追求GDP,資源環境過度消耗,經濟發展方式粗放,也與這種制度安排有很大關系。
珠三角不同程度上存在這些問題,對于珠三角九市,由于行政管理體制局限和局部利益驅動等原因,產業雷同、同質競爭、重復建設等現象并不鮮見。
可以說,行政區劃形成的籬笆,阻礙了區域資源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影響了珠三角的整體競爭力。城市群范圍內,所有的城市不再是區域經濟的中心,只能作為功能性的城市,功能性的每個城市只能承擔一定的功能,沒有合作的話,城市的發展會受到影響,沒有腹地就缺乏支撐,因此未來可持續性就有問題。
國家發改委土地開發和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肖金成指出,只有合作才能突破地方的利益壁壘。對于珠三角而言,合作有現實性和迫切性。珠三角是城市群,而且每個城市沒有自己的勢力范圍,腹地是共同的,因此一定要合作才可以共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