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物聯網領跑上海三大反思 起大早趕晚集
作者:RFID世界網 收編
來源:東方早報
日期:2010-08-03 10:35:40
摘要:“上海在物聯網發展上有三點值得反思:一是沒有‘傍大款',缺乏最大的運營主體--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參與;二是產業體量小,引不起高層重視;三是一些關鍵技術雖然有突破但是還沒有產業化開發。”
“上海在物聯網發展上有三點值得反思:一是沒有‘傍大款',缺乏最大的運營主體--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參與;二是產業體量小,引不起高層重視;三是一些關鍵技術雖然有突破但是還沒有產業化開發。”
“上海在物聯網產業發展方面是起了大早卻趕了晚集。”上海RFID與物聯網產學研聯盟秘書長、上海張江RFID應用測試公共服務平臺主任王東日前接受早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上海在物聯網相關技術研發已有十年積累,但反而被無錫搶先,非常遺憾和可惜。
2009年8月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視察無錫時提出,要在無錫建立中國傳感信息中心,或說“’感知中國‘中心”。隨后,上海、深圳、北京、蘇州、南京等眾多城市大張旗鼓提出發展物聯網產業。
適逢一周年之際,王東說,不僅是上海,全國發展物聯網的城市和產業鏈上的企業都應該感謝無錫。無錫率先提出發展物聯網并得到國家認同,才有接下來物聯網作為戰略新興產業在全國的興起。 通信產業網上海十年技術積累 通信產業網王東一直從事物聯網核心技術之一的RFID(注: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簡稱,即射頻識別,俗稱電子標簽)的研發。
“我們在RFID技術研發上已奮戰了10年。從2004年開始上海就啟動RFID的關鍵技術研究和示范,從芯片到中間件、讀寫設備、讀取盤,啟動重大專項,這重大專項也是全國第一個。”王東介紹。
除了RFID技術,上海還承擔了國家關于嵌入式芯片、無線傳感技術等多種物聯網技術的研發,只不過各研發機構此前一直沒有提及物聯網概念。除了上海交通大學之外,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在物聯網技術研發上也處于制高點,該研究所的名字已出現在無錫和上海嘉定建設物聯網的合作伙伴名單中。 不僅僅是技術研發積累。“芯片設計在張江有幾百家企業,芯片制造有華虹等,讀寫器、中間件上海也有大量企業。”
王東稱,上海是最早在全國推動RFID大規模商用的城市,RFID曾在上海港口物流進行推廣,幾個月后廣東和香港海關才宣布合作啟用RFID技術。現在RFID在上海的醫療、物流等行業已經得到了大規模應用。據了解,在上海有些社區已經在推廣醫療無線傳感器,在社區一些老人身上佩戴無線傳感器。如果老人摔倒的話,傳感器會通過家里電話發送信息給子女的手機。本次上海世博會,中國移動采用的手機門票技術就是RFID技術,世博香港館則從觀眾進場之后就分發電子標簽,通過這些電子標簽,可以“接收”場館內各種各樣的解釋和知識要點。
“可以說上海之前在推動RFID應用上是走在全國前列的,但這些積累和優勢之前外界很少知道,就是我們自己在做。”王東說,上海之前沒有大規模宣傳是個教訓,“技術有了要發聲,不發聲不行,發聲了自有大批的人會跟上,現在全國各地都在比誰的聲音響,你不扛大旗,就只能搭乘列車。” 在無錫提出物聯網發展之后,今年4月19日,上海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出臺《上海推進物聯網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10-2012年)》,把浦東和嘉定列為上海物聯網發展示范區。無錫“領跑”的三大反思,王東稱,自從無錫去年提出物聯網概念并且在全國掀起物聯網發展大潮后,對其打擊甚大,他自己一直在反思上海為何錯失了這一大好機遇。
王東提出,上海有三方面需要反思:一是沒有“傍大款”,缺乏最大的運營主體--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參與;產業體量小,引不起高層重視;一些關鍵技術雖然有突破但是還沒有產業化開發。“在物聯網出現之前,電信運營商沒有全力以赴,他們沒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缺乏電信運營商的參與,整個物聯網玩不大。”王東指出,之前電信運營商瞧不起物聯網技術,是因為物聯網本身技術上還有些問題,“我們也向電信運營商推介過,但是他們興趣不大。”但在物聯網概念提出后,三大電信運營商前所未有地活躍起來--世博手機門票、手機小額支付、手機刷卡坐公交等應用紛紛推出,“運營商有那么多用戶,他們加入后,(物聯網)體量一下子就變成規模效應了。”無錫借助物聯網概念,先把三大電信運營商都拉到無錫設立物聯網研發中心,這使得上海在做物聯網研發時缺乏了運營商這一強有力的伙伴。“三大運營商都在集團層面把研發中心設在無錫,上海再拉也不可能。”
王東說,運營商龐大的用戶群以及對城市的基礎通信設施建設,都是物聯網非常關鍵的應用市場。 其次,上海發展物聯網多年,但是各細分產業的體量很小,導致引不起政府高層官員重視,進而導致政策資源投入不足。“2009年全國RFID產業規模是85億元,這一數據已經位列全球第三,上海在這方面也已努力10年,但是無論你怎么弄,體量太小的話,無法引起重視。”王東說,體量小導致成本高,成本高導致客戶更不愿意使用,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加上沒有政府扶持或政府規劃推廣,使得前期商業化顯得頗為艱難。“物聯網概念太好了,它像一個筋絡把所有產業都連起來,產業規模一下子就可以做到很大。”
最后,盡管上海在技術研發上已經積累了很多優勢,像公共交通卡等高頻技術,上海華虹、貝嶺等企業已經“拿下”,但一些超高頻技術,雖然技術上有突破,但還沒有產業化研發。 通信產業網上海熱點過多 通信產業網“無錫人太聰明了,把握住了溫總理視察太湖的機會,并且借機提出發展物聯網,從而使得自己搶了先機。”王東說,無錫提出發展物聯網后,加上國家正在尋找新的戰略性產業,使得全國各地都行動起來,“我想產業鏈上所有人都應該感謝無錫。”
全國風風火火搞物聯網,業界也有批評之聲,認為目前物聯網遍地開花,存在泡沫。不過,王東完全不支持這種觀點,“如果只有無錫去做,大家不參與的話,無錫對物聯網的理解可能會比較慢,現在全國都在動,雖然有資源的浪費,但是你追我趕,大家把全部的智慧發揮出來,才會認識物聯網是什么。”
王東稱,外界所謂的泡沫不一定是壞事,各地介入的物聯網的角度不一樣,不用太擔心。
“無錫做得非常好,無錫各個區都調動起來了,運營商、大學機構也都被無錫搞定,無錫也在推動一系列應用。”王東稱,在江蘇省,不僅無錫市,南京和蘇州也把物聯網列為重點發展產業,有清晰的步驟,政府的重視對物聯網的發展起到很大作用。
王東表示,上海物聯網發展熱點太多,導致具體到每個點上政府力度比較小,“交大已經與張江合作10年,浦東新區也有新的規劃--在康橋打造物聯網產業示范園區。”
之前外界分析物聯網是千億美元級別的產業。對此,王東認為完全有可能,物聯網和互聯網一樣,是所有產業都需要的,“物聯網并不是新的產業,只是之前RFID、無線傳感器等企業都在各做各的,缺乏整合和創新,物聯網則在更高層次上整合,屬于集成創新。很多物聯網技術已經很成熟,只要有物聯網的理念,物聯網并不遙遠。”
王東認為,目前有的企業在推物聯網家電,也有企業在推物聯網汽車,電力企業都在做智能電網,這都是物聯網最好的行業應用,會讓原來傳統行業挖掘到新的商機,“各個行業都會涉及物聯網,物聯網就像互聯網一樣重要。”中國與世界基本同步 通信產業網王東稱,物聯網在國外起步比中國早,但中國現在的研發進度與國際上基本同步,“而且物聯網我們是上升到國家戰略,國外則不是,因此接下來中國有一定的優勢。” 通信產業網為了確保在物聯網技術研發上不落后,中國也在加大對物聯網人才的培養。王東介紹,今年3月教育部發布通知,針對戰略新型產業,有關學校可以設立相關新專業,700所院校提出了設立物聯網相關的專業--比如物聯網技術或物聯網工程等,之后教育部批復了近30所院校建立物聯網專業。
除了設立物聯網相關專業,像上海交通大學之類的全國知名院校還與物聯網城市簽署了合作協議,在當地設立研發中心,做物聯網技術攻關。
據介紹,5月7日上海交大和無錫市簽署協議,設立上海交大無錫研究院。5月21日,上海交大在張江聯合華虹等20多家單位,共同成立上海張江高科(600895)技園區物聯網產業園。
企業處黎明前的黑暗 通信產業網盡管業界畫出了物聯網千億美元產業鏈的大蛋糕,但目前很多致力于物聯網的企業并沒有迅速分到蛋糕。
王東描述,物聯網企業現在是黎明前的黑暗,很多企業已經掌握非常不錯的技術,“無錫的一家企業可以把加速傳感器做到幾毛錢一個,這就非常有競爭力了。上海華虹、貝嶺做世博會門票,非常不錯。”
除了這些大企業,王東提到,上海還有很多沒有被包裝上市的做物聯網研發的小企業,“如果你觀察三個月,肯定會看到很多優秀的小企業。”
王東同時承認現在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處在黎明前的黑暗,“企業為了研發往往雇傭了很多人手,但是人員過多導致成本過高,有些企業就變成’先烈‘了。不是技術不行,是市場起不來。” 通信產業網王東稱,這些小企業需要政府資金或政策支持,也需要外界的投資資金的幫助。
“上海在物聯網產業發展方面是起了大早卻趕了晚集。”上海RFID與物聯網產學研聯盟秘書長、上海張江RFID應用測試公共服務平臺主任王東日前接受早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上海在物聯網相關技術研發已有十年積累,但反而被無錫搶先,非常遺憾和可惜。
2009年8月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視察無錫時提出,要在無錫建立中國傳感信息中心,或說“’感知中國‘中心”。隨后,上海、深圳、北京、蘇州、南京等眾多城市大張旗鼓提出發展物聯網產業。
適逢一周年之際,王東說,不僅是上海,全國發展物聯網的城市和產業鏈上的企業都應該感謝無錫。無錫率先提出發展物聯網并得到國家認同,才有接下來物聯網作為戰略新興產業在全國的興起。 通信產業網上海十年技術積累 通信產業網王東一直從事物聯網核心技術之一的RFID(注: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簡稱,即射頻識別,俗稱電子標簽)的研發。
“我們在RFID技術研發上已奮戰了10年。從2004年開始上海就啟動RFID的關鍵技術研究和示范,從芯片到中間件、讀寫設備、讀取盤,啟動重大專項,這重大專項也是全國第一個。”王東介紹。
除了RFID技術,上海還承擔了國家關于嵌入式芯片、無線傳感技術等多種物聯網技術的研發,只不過各研發機構此前一直沒有提及物聯網概念。除了上海交通大學之外,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在物聯網技術研發上也處于制高點,該研究所的名字已出現在無錫和上海嘉定建設物聯網的合作伙伴名單中。 不僅僅是技術研發積累。“芯片設計在張江有幾百家企業,芯片制造有華虹等,讀寫器、中間件上海也有大量企業。”
王東稱,上海是最早在全國推動RFID大規模商用的城市,RFID曾在上海港口物流進行推廣,幾個月后廣東和香港海關才宣布合作啟用RFID技術。現在RFID在上海的醫療、物流等行業已經得到了大規模應用。據了解,在上海有些社區已經在推廣醫療無線傳感器,在社區一些老人身上佩戴無線傳感器。如果老人摔倒的話,傳感器會通過家里電話發送信息給子女的手機。本次上海世博會,中國移動采用的手機門票技術就是RFID技術,世博香港館則從觀眾進場之后就分發電子標簽,通過這些電子標簽,可以“接收”場館內各種各樣的解釋和知識要點。
“可以說上海之前在推動RFID應用上是走在全國前列的,但這些積累和優勢之前外界很少知道,就是我們自己在做。”王東說,上海之前沒有大規模宣傳是個教訓,“技術有了要發聲,不發聲不行,發聲了自有大批的人會跟上,現在全國各地都在比誰的聲音響,你不扛大旗,就只能搭乘列車。” 在無錫提出物聯網發展之后,今年4月19日,上海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出臺《上海推進物聯網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10-2012年)》,把浦東和嘉定列為上海物聯網發展示范區。無錫“領跑”的三大反思,王東稱,自從無錫去年提出物聯網概念并且在全國掀起物聯網發展大潮后,對其打擊甚大,他自己一直在反思上海為何錯失了這一大好機遇。
王東提出,上海有三方面需要反思:一是沒有“傍大款”,缺乏最大的運營主體--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參與;產業體量小,引不起高層重視;一些關鍵技術雖然有突破但是還沒有產業化開發。“在物聯網出現之前,電信運營商沒有全力以赴,他們沒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缺乏電信運營商的參與,整個物聯網玩不大。”王東指出,之前電信運營商瞧不起物聯網技術,是因為物聯網本身技術上還有些問題,“我們也向電信運營商推介過,但是他們興趣不大。”但在物聯網概念提出后,三大電信運營商前所未有地活躍起來--世博手機門票、手機小額支付、手機刷卡坐公交等應用紛紛推出,“運營商有那么多用戶,他們加入后,(物聯網)體量一下子就變成規模效應了。”無錫借助物聯網概念,先把三大電信運營商都拉到無錫設立物聯網研發中心,這使得上海在做物聯網研發時缺乏了運營商這一強有力的伙伴。“三大運營商都在集團層面把研發中心設在無錫,上海再拉也不可能。”
王東說,運營商龐大的用戶群以及對城市的基礎通信設施建設,都是物聯網非常關鍵的應用市場。 其次,上海發展物聯網多年,但是各細分產業的體量很小,導致引不起政府高層官員重視,進而導致政策資源投入不足。“2009年全國RFID產業規模是85億元,這一數據已經位列全球第三,上海在這方面也已努力10年,但是無論你怎么弄,體量太小的話,無法引起重視。”王東說,體量小導致成本高,成本高導致客戶更不愿意使用,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加上沒有政府扶持或政府規劃推廣,使得前期商業化顯得頗為艱難。“物聯網概念太好了,它像一個筋絡把所有產業都連起來,產業規模一下子就可以做到很大。”
最后,盡管上海在技術研發上已經積累了很多優勢,像公共交通卡等高頻技術,上海華虹、貝嶺等企業已經“拿下”,但一些超高頻技術,雖然技術上有突破,但還沒有產業化研發。 通信產業網上海熱點過多 通信產業網“無錫人太聰明了,把握住了溫總理視察太湖的機會,并且借機提出發展物聯網,從而使得自己搶了先機。”王東說,無錫提出發展物聯網后,加上國家正在尋找新的戰略性產業,使得全國各地都行動起來,“我想產業鏈上所有人都應該感謝無錫。”
全國風風火火搞物聯網,業界也有批評之聲,認為目前物聯網遍地開花,存在泡沫。不過,王東完全不支持這種觀點,“如果只有無錫去做,大家不參與的話,無錫對物聯網的理解可能會比較慢,現在全國都在動,雖然有資源的浪費,但是你追我趕,大家把全部的智慧發揮出來,才會認識物聯網是什么。”
王東稱,外界所謂的泡沫不一定是壞事,各地介入的物聯網的角度不一樣,不用太擔心。
“無錫做得非常好,無錫各個區都調動起來了,運營商、大學機構也都被無錫搞定,無錫也在推動一系列應用。”王東稱,在江蘇省,不僅無錫市,南京和蘇州也把物聯網列為重點發展產業,有清晰的步驟,政府的重視對物聯網的發展起到很大作用。
王東表示,上海物聯網發展熱點太多,導致具體到每個點上政府力度比較小,“交大已經與張江合作10年,浦東新區也有新的規劃--在康橋打造物聯網產業示范園區。”
之前外界分析物聯網是千億美元級別的產業。對此,王東認為完全有可能,物聯網和互聯網一樣,是所有產業都需要的,“物聯網并不是新的產業,只是之前RFID、無線傳感器等企業都在各做各的,缺乏整合和創新,物聯網則在更高層次上整合,屬于集成創新。很多物聯網技術已經很成熟,只要有物聯網的理念,物聯網并不遙遠。”
王東認為,目前有的企業在推物聯網家電,也有企業在推物聯網汽車,電力企業都在做智能電網,這都是物聯網最好的行業應用,會讓原來傳統行業挖掘到新的商機,“各個行業都會涉及物聯網,物聯網就像互聯網一樣重要。”中國與世界基本同步 通信產業網王東稱,物聯網在國外起步比中國早,但中國現在的研發進度與國際上基本同步,“而且物聯網我們是上升到國家戰略,國外則不是,因此接下來中國有一定的優勢。” 通信產業網為了確保在物聯網技術研發上不落后,中國也在加大對物聯網人才的培養。王東介紹,今年3月教育部發布通知,針對戰略新型產業,有關學校可以設立相關新專業,700所院校提出了設立物聯網相關的專業--比如物聯網技術或物聯網工程等,之后教育部批復了近30所院校建立物聯網專業。
除了設立物聯網相關專業,像上海交通大學之類的全國知名院校還與物聯網城市簽署了合作協議,在當地設立研發中心,做物聯網技術攻關。
據介紹,5月7日上海交大和無錫市簽署協議,設立上海交大無錫研究院。5月21日,上海交大在張江聯合華虹等20多家單位,共同成立上海張江高科(600895)技園區物聯網產業園。
企業處黎明前的黑暗 通信產業網盡管業界畫出了物聯網千億美元產業鏈的大蛋糕,但目前很多致力于物聯網的企業并沒有迅速分到蛋糕。
王東描述,物聯網企業現在是黎明前的黑暗,很多企業已經掌握非常不錯的技術,“無錫的一家企業可以把加速傳感器做到幾毛錢一個,這就非常有競爭力了。上海華虹、貝嶺做世博會門票,非常不錯。”
除了這些大企業,王東提到,上海還有很多沒有被包裝上市的做物聯網研發的小企業,“如果你觀察三個月,肯定會看到很多優秀的小企業。”
王東同時承認現在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處在黎明前的黑暗,“企業為了研發往往雇傭了很多人手,但是人員過多導致成本過高,有些企業就變成’先烈‘了。不是技術不行,是市場起不來。” 通信產業網王東稱,這些小企業需要政府資金或政策支持,也需要外界的投資資金的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