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試“傳感網”
作者:樊哲高
來源:中國電子報
日期:2010-09-08 09:04:26
摘要:傳感網(物聯網)建設再提速,“先行先試”,無錫抓住了機遇。
傳感網(物聯網)建設再提速。9月3日,無錫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部際建設協調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在京召開,有關部委的領導出席會議共商國家傳感網建設大計,會上為29位咨詢專家委員會的專家頒發了聘書,明確了專家委員會在研究編制規劃、確定技術發展方向等重要環節上的關鍵作用。當天,工業和信息化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還舉行了關于共同推進無錫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建設的合作協議簽字儀式,將共同構建全球具有影響力的傳感網示范先行區,輻射和帶動全國傳感網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先行先試
傳感網(物聯網)雖然近一兩年“炒”得火熱,但研發方向和產業化路徑仍在探索之中。從國際上看,傳感網應用和產業發展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核心技術尚不成熟,標準體系尚在構建,理論上的發展潛能轉化成現實市場尚需時日。從國內看,業界對于傳感網的概念及其所處的發展階段等問題還需要認真研究,統一認識;傳感網核心技術還不強,特別是感知層制造和設計方面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沒有完整的標準體系,產業規模還不大;傳感網應用的需求大,而行業應用融合難度高,使得目前應用水平低、范圍窄。
培育發展傳感網產業沒有現成的路徑可循,初期的探索和實踐是必須的。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指出,選擇有基礎、有優勢的地區先行先試是加快傳感網發展的重要步驟。他說:“科學合理地選擇具有一定技術基礎、產業基礎、人才基礎和市場基礎的優勢地區開展先行先試,推動產業聚集,突破核心技術,開展示范應用,實現技術創新、產業化和需求帶動的有機統一,是一條值得探索的途徑。”
“先行先試”,無錫抓住了機遇。2009年8月,溫家寶總理在無錫考察工作時提出,大力發展傳感網,盡快建立中國的“傳感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國”中心,之后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09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同意,支持無錫建設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江蘇省省委常委、無錫市市委書記楊衛澤表示,建設無錫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是國家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創新示范區啟動建設一年來,在國家有關部委的關心支持下,在規劃編制、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各類創新資源集聚、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發展環境營造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積極進展。《中國電子報》記者從協調小組會上了解到,目前,示范區累計簽訂物聯網項目139項、總投資111億元,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近100人,物聯網企業達到248家,牽頭或參與制定國際、國家技術標準12項。在平臺和載體方面,國家微納傳感網高技術產業基地等6大國家級創新創業平臺已落戶無錫,我國首個物聯網大學科技園建設業已啟動。
但專家指出,物聯網建設要做好統籌規劃,警惕“虛熱”。目前,各地提出大力發展物聯網產業,在長三角區域,江蘇實施“一個產業核心區(無錫)、兩個產業支撐區(南京和蘇州)”的發展策略;浙江建成以杭州為核心,嘉興、溫州樂清為“兩翼”的物聯網產業集群;上海則提出打造浦東和嘉定兩個物聯網產業基地。此外,珠三角的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環渤海的北京、天津甚至太原、固安等地,西部重慶、成都等地區都在規劃建設物聯網基地,拉開了招商的“架勢”。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現在全國是一片物聯網熱,各地政府紛紛上馬物聯網項目,而一些企業趁機倒賣傳感設備,利用物聯網的概念圈地圈錢。他提醒說:“要防止出現泡沫,防止重復建設。”
緊盯標準
傳感網(物聯網)的熱度在持續升溫,但有一個節點還比較“冷”,那就是技術標準。物聯網是互聯網的升級,互聯網為什么能“網盡”天下人,因為它很好地解決了標準和協議的問題,通過TCP/IP協議,人們可以在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使用任一臺電腦連接到互聯網。物聯網發展過程中,傳感、傳輸、應用各個層面會有大量的技術出現,可能會采用不同的技術方案。如果各行其是,相互無法連通,則不能形成規模經濟,不能形成整合的商業模式,也不能降低研發成本。
目前全球傳感網標準化工作分散、尚沒有形成體系,ISO/IEC、ITU等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在積極開展相關標準化工作。中國通信標準協會泛在網技術工作委員會主席劉多表示,目前物聯網標準無論是在國際或國內均處于初級階段,沒有系統化。國際各標準組織之間對物聯網的研究也缺乏統一的協作,比如,單RFID就有30個組織制定了200多個標準。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傳感器網絡標準工作組副秘書長邢濤認為,正是因為標準的缺乏,一些大的企業不愿意進入,或者不屑于進入傳感網這個行業。因為在有許多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他們投入的風險很大。他強調:“標準先行,才能有產業的發展。”
不過近年來各國加大了對傳感網技術標準的研發和投入力度。據邢濤介紹,美國將微納傳感技術列入經濟繁榮和國防安全計劃,以傳感網應用為核心的“智慧地球”計劃也得到奧巴馬政府的積極回應和支持,其經濟刺激方案將投資110億美元用于智能電網及相關項目。日本于去年8月提出了I-Janpan計劃,將傳感網列為其國家重點戰略之一,而歐盟在2009年6月則制定并公布了包括標準化、研究項目、管理機制和國際對話在內的14點行動計劃,推動傳感網發展。
因此,在傳感網標準體系的“競跑”中,我國基本與世界處于同一起跑線,必須抓住有利時機,提升我國在傳感網標準領域的國際話語權。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有關負責人強調,在標準工作中要抓住3個要點。首先,要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聯合的標準體系,政府部門要營造環境、積極組織、協調推進,明確標準化需求和市場方向,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開展標準研究制定及其實施工作。其次,按照國際標準和國內標準同步的原則,依托應用示范工程,加大對創制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資金支持力度,加強關鍵技術標準研究,建設標準驗證、測試和仿真等服務平臺,保障掌握核心技術、主導標準制定。再次,要建立傳感網知識產權服務平臺,建立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池,開展知識產權預警等工作,保障我國傳感網產業與應用的健康發展。
科技部副部長杜占元則表示,國家將在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和專項計劃中支持傳感網標準制定,并將傳感網應用列入“十二五”科技規劃中。此外,標準研發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據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長婁晶介紹,教育部加強傳感網技術相關專業的設置,目前已規劃在全國35所高校設立傳感網相關專業,2011年開始招生;北大、清華、上交大還規劃在無錫設立專門的研發機構和人才培養基地。
重在應用
物聯網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它是一個可“感知”的網絡,并且必須是各個行業參與進來進行應用。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靳東濱認為,傳感網按產業鏈分為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可以說網絡層還是比較強大的,但感知層和應用層不健全,特別是應用環節還不明晰,雖然有一些示范工程,但贏利不贏利還不太清楚。北京訊鳥軟件有限公司副總裁陳勇良也十分關心傳感網應用的贏利模式:“智能建筑、智能交通、安全等等,都是潛力很大的應用,但作為一個企業實體的經營者,我關心的除了大方向以外,還有誰為這個應用買單。最開始給物聯網買單的人最有可能的就是政府,它會為一些公共服務、民生工程來買單。那么后續的發展誰來買單?示范工程在全國的推廣性怎么樣?這些都是企業更加關注的問題。”
專家強調,傳感網發展重在應用,但不同行業會有不同的應用,也會有各自不同的要求,這些必須根據行業的特點,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有價值的開發。業內人士認識到,應用的起步期是非常難的,推廣一些應用示范是必要的。只有讓更多的傳統行業感受到物聯網的價值,才會把自己的應用與業務積極地和物聯網結合起來。
還有專家認為,物聯網的價值在于“網”,而不在于“物”。傳感是容易的,但是感知的信息如果沒有一個龐大的網絡體系進行傳輸,不能進行有效管理和整合,那這個網絡就沒有意義。因此有業內人士提出,建立一個全國性的、龐大的、綜合的業務管理平臺,對各種傳感信息進行收集,進行分門別類的管理,進行有指向性的傳輸。問題是誰來建這個“管理平臺”?一種方案是,由電信運營商來建設,它有這個條件,也有這個動力。當然,也可能在未來物聯網發展進程中,產生第三方專業平臺服務提供商。
當前,傳感網應用要重視建設融合性互聯網、移動通信網、廣電網的應用研發平臺,建立面向行業應用的關鍵技術和標準應用研發平臺,突出重點領域的示范。比如,在國民經濟領域,遴選一批工業、物流、電力等行業的典型,推動傳感網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創新。在社會管理領域,以傳感網與3G網絡融合應用為突破口,在醫療、交通、安防和環保等領域遴選一批典型示范工程,推動面向民生服務領域的應用創新。
先行先試
傳感網(物聯網)雖然近一兩年“炒”得火熱,但研發方向和產業化路徑仍在探索之中。從國際上看,傳感網應用和產業發展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核心技術尚不成熟,標準體系尚在構建,理論上的發展潛能轉化成現實市場尚需時日。從國內看,業界對于傳感網的概念及其所處的發展階段等問題還需要認真研究,統一認識;傳感網核心技術還不強,特別是感知層制造和設計方面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沒有完整的標準體系,產業規模還不大;傳感網應用的需求大,而行業應用融合難度高,使得目前應用水平低、范圍窄。
培育發展傳感網產業沒有現成的路徑可循,初期的探索和實踐是必須的。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指出,選擇有基礎、有優勢的地區先行先試是加快傳感網發展的重要步驟。他說:“科學合理地選擇具有一定技術基礎、產業基礎、人才基礎和市場基礎的優勢地區開展先行先試,推動產業聚集,突破核心技術,開展示范應用,實現技術創新、產業化和需求帶動的有機統一,是一條值得探索的途徑。”
“先行先試”,無錫抓住了機遇。2009年8月,溫家寶總理在無錫考察工作時提出,大力發展傳感網,盡快建立中國的“傳感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國”中心,之后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09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同意,支持無錫建設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江蘇省省委常委、無錫市市委書記楊衛澤表示,建設無錫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是國家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創新示范區啟動建設一年來,在國家有關部委的關心支持下,在規劃編制、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各類創新資源集聚、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發展環境營造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積極進展。《中國電子報》記者從協調小組會上了解到,目前,示范區累計簽訂物聯網項目139項、總投資111億元,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近100人,物聯網企業達到248家,牽頭或參與制定國際、國家技術標準12項。在平臺和載體方面,國家微納傳感網高技術產業基地等6大國家級創新創業平臺已落戶無錫,我國首個物聯網大學科技園建設業已啟動。
但專家指出,物聯網建設要做好統籌規劃,警惕“虛熱”。目前,各地提出大力發展物聯網產業,在長三角區域,江蘇實施“一個產業核心區(無錫)、兩個產業支撐區(南京和蘇州)”的發展策略;浙江建成以杭州為核心,嘉興、溫州樂清為“兩翼”的物聯網產業集群;上海則提出打造浦東和嘉定兩個物聯網產業基地。此外,珠三角的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環渤海的北京、天津甚至太原、固安等地,西部重慶、成都等地區都在規劃建設物聯網基地,拉開了招商的“架勢”。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現在全國是一片物聯網熱,各地政府紛紛上馬物聯網項目,而一些企業趁機倒賣傳感設備,利用物聯網的概念圈地圈錢。他提醒說:“要防止出現泡沫,防止重復建設。”
緊盯標準
傳感網(物聯網)的熱度在持續升溫,但有一個節點還比較“冷”,那就是技術標準。物聯網是互聯網的升級,互聯網為什么能“網盡”天下人,因為它很好地解決了標準和協議的問題,通過TCP/IP協議,人們可以在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使用任一臺電腦連接到互聯網。物聯網發展過程中,傳感、傳輸、應用各個層面會有大量的技術出現,可能會采用不同的技術方案。如果各行其是,相互無法連通,則不能形成規模經濟,不能形成整合的商業模式,也不能降低研發成本。
目前全球傳感網標準化工作分散、尚沒有形成體系,ISO/IEC、ITU等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在積極開展相關標準化工作。中國通信標準協會泛在網技術工作委員會主席劉多表示,目前物聯網標準無論是在國際或國內均處于初級階段,沒有系統化。國際各標準組織之間對物聯網的研究也缺乏統一的協作,比如,單RFID就有30個組織制定了200多個標準。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傳感器網絡標準工作組副秘書長邢濤認為,正是因為標準的缺乏,一些大的企業不愿意進入,或者不屑于進入傳感網這個行業。因為在有許多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他們投入的風險很大。他強調:“標準先行,才能有產業的發展。”
不過近年來各國加大了對傳感網技術標準的研發和投入力度。據邢濤介紹,美國將微納傳感技術列入經濟繁榮和國防安全計劃,以傳感網應用為核心的“智慧地球”計劃也得到奧巴馬政府的積極回應和支持,其經濟刺激方案將投資110億美元用于智能電網及相關項目。日本于去年8月提出了I-Janpan計劃,將傳感網列為其國家重點戰略之一,而歐盟在2009年6月則制定并公布了包括標準化、研究項目、管理機制和國際對話在內的14點行動計劃,推動傳感網發展。
因此,在傳感網標準體系的“競跑”中,我國基本與世界處于同一起跑線,必須抓住有利時機,提升我國在傳感網標準領域的國際話語權。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有關負責人強調,在標準工作中要抓住3個要點。首先,要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聯合的標準體系,政府部門要營造環境、積極組織、協調推進,明確標準化需求和市場方向,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開展標準研究制定及其實施工作。其次,按照國際標準和國內標準同步的原則,依托應用示范工程,加大對創制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資金支持力度,加強關鍵技術標準研究,建設標準驗證、測試和仿真等服務平臺,保障掌握核心技術、主導標準制定。再次,要建立傳感網知識產權服務平臺,建立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池,開展知識產權預警等工作,保障我國傳感網產業與應用的健康發展。
科技部副部長杜占元則表示,國家將在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和專項計劃中支持傳感網標準制定,并將傳感網應用列入“十二五”科技規劃中。此外,標準研發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據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長婁晶介紹,教育部加強傳感網技術相關專業的設置,目前已規劃在全國35所高校設立傳感網相關專業,2011年開始招生;北大、清華、上交大還規劃在無錫設立專門的研發機構和人才培養基地。
重在應用
物聯網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它是一個可“感知”的網絡,并且必須是各個行業參與進來進行應用。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靳東濱認為,傳感網按產業鏈分為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可以說網絡層還是比較強大的,但感知層和應用層不健全,特別是應用環節還不明晰,雖然有一些示范工程,但贏利不贏利還不太清楚。北京訊鳥軟件有限公司副總裁陳勇良也十分關心傳感網應用的贏利模式:“智能建筑、智能交通、安全等等,都是潛力很大的應用,但作為一個企業實體的經營者,我關心的除了大方向以外,還有誰為這個應用買單。最開始給物聯網買單的人最有可能的就是政府,它會為一些公共服務、民生工程來買單。那么后續的發展誰來買單?示范工程在全國的推廣性怎么樣?這些都是企業更加關注的問題。”
專家強調,傳感網發展重在應用,但不同行業會有不同的應用,也會有各自不同的要求,這些必須根據行業的特點,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有價值的開發。業內人士認識到,應用的起步期是非常難的,推廣一些應用示范是必要的。只有讓更多的傳統行業感受到物聯網的價值,才會把自己的應用與業務積極地和物聯網結合起來。
還有專家認為,物聯網的價值在于“網”,而不在于“物”。傳感是容易的,但是感知的信息如果沒有一個龐大的網絡體系進行傳輸,不能進行有效管理和整合,那這個網絡就沒有意義。因此有業內人士提出,建立一個全國性的、龐大的、綜合的業務管理平臺,對各種傳感信息進行收集,進行分門別類的管理,進行有指向性的傳輸。問題是誰來建這個“管理平臺”?一種方案是,由電信運營商來建設,它有這個條件,也有這個動力。當然,也可能在未來物聯網發展進程中,產生第三方專業平臺服務提供商。
當前,傳感網應用要重視建設融合性互聯網、移動通信網、廣電網的應用研發平臺,建立面向行業應用的關鍵技術和標準應用研發平臺,突出重點領域的示范。比如,在國民經濟領域,遴選一批工業、物流、電力等行業的典型,推動傳感網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創新。在社會管理領域,以傳感網與3G網絡融合應用為突破口,在醫療、交通、安防和環保等領域遴選一批典型示范工程,推動面向民生服務領域的應用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