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與分隔并存的手機支付市場
《物聯網世界》:您如何看待中國移動支付產業發展的現狀?
張楚:說到移動支付產業,就必須把移動支付的概念搞清楚。我們知道移動支付這個概念從提出到今天,已經有七八年的歷史了;根據支付者和受理者的距離,移動支付分為兩類:遠程支付和近場支付。
由于近場支付和移動終端結合的更緊密,消費者也更易于接受。產業均認為,移動支付中,市場最大、最有魅力的一塊是近場支付。
中國移動支付產業的起飛是近兩年的事情。根據各方面的數據來看,移動支付,尤其是近場移動支付在中國的發展,在2010 年已經呈現出了一個明顯的爆發趨勢,市場對移動支付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整個移動支付產業包括移動運營商、支付服務商(比如銀行,銀聯等)、應用提供商(公交、校園、公共事業等)、設備提供商(終端廠商,卡供應商,芯片提供商等)、系統集成商和用戶。相比之下,相關的產業發展,還不能完全滿足市場和用戶的需求。
《物聯網世界》:請您介紹一下貴公司在“移動支付”項目的總體戰略和部署情況。
張楚:握奇公司在移動支付這個領域中的投入還是比較早的。早在2005 年的法國巴黎Carts 智能卡展會上,握奇公司就發布了基于單卡的移動支付解決方案— —SIMpass產品,這是一種基于SIM卡的簡單、快速、安全、低成本的移動支付產品。移動支付領域是握奇公司的核心戰略之一。
SIMpass產品從上市以來,特別是通過近兩年的廣泛部署,受到了國內外客戶的一致好評。目前SIMpass 總發卡量已經突破百萬片。握奇公司將基于SIMpass 產品,提供更加完善的移動支付服務,我們相信移動支付的前景一片光明,SIMpass產品將會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
《物聯網世界》:在目前的中國市場中,你認為推廣“移動支付”的阻力主要來源哪些方面?
張楚:我們目前看到的阻力主要來源于幾個方面:商務模式、產業鏈、移動支付環境和客戶的使用習慣。
《物聯網世界》:您如何看待移動支付的標準問題? 張楚:和傳統的電信行業、金融行業、公交行業不同,移動支付領域是一個融合的產業。融合是移動支付產業的最大特點。整個移動支付價值鏈包括移動運營商、支付服務商(比如銀行,銀聯等)、應用提供商(公交、校園、公共事業等)、設備提供商(終端廠商,卡供應商,芯片提供商等)、系統集成商和用戶。
在一個行業中只有一家主導時,制定統一的標準是比較容易的事情;而對多方融合的行業,在發展之初就要求有一個完善的標準是不現實的,也是不符合移動支付產業客觀發展規律的。
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同意讓市場做選擇的方法,也就是市場接受了什么產品、什么標準,那么我們就采用哪種產品、哪種標準。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我相信通過市場檢驗的標準才是真正為客戶所接受的、有生命力的標準。
我建議現在應該首先把市場發展起來,不要使標準成為阻礙產業發展的絆腳石。
《物聯網世界》:目前,移動支付中存在著RFID-SIM卡、SD卡和NFC手機等幾種類型的。請您如何看待對這幾種方案的各自利弊。
張楚: 目前我們能夠看到的移動支付技術主要有RFSIM 、SD卡和NFC三種。其中NFC技術又分為傳統NFC、e-NFC (也被稱為SWP )和雙界面SIM卡(即為SIMpass ,或成為SC-NFC )。
為什么會出現多種技術并存的現象呢?正如前面我介紹的,移動支付時一個融合的產業,而同時,移動支付市場也是一個“分隔”的市場,因此在不同領域、不同應用中,就會有不同產品的需求。因此,有這么多種不同產品和技術并存,是這個產業發展的客觀必然。
在此,我想特別來介紹一下NFC家族中的三個產品: 傳統NFC、e-NFC 和雙界面SIM卡( 又稱SIMpass 或SC-NFC )。這三種產品是建立在同一種技術基礎之上的三種移動支付技術實現方案,雖然三者在技術上沒有本質差別,但卻體現了移動支付價值鏈上不同參與者的核心利益。
傳統NFC的實現方式是在移動終端上內置支持移動支付的芯片和天線,從而使得移動終端具有支付功能。由于該方式下,只要用戶大量擁有NFC 手機,應用提供商就可以直接進行“個人化”和“發卡”,可以完全繞開運營商。所以,盡管傳統NFC 的技術已經成熟,也進行了多年的推廣,但在真正的商業推廣上幾乎毫無建樹,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該方案最直接地體現了設備提供商,特別是終端廠商(比如諾基亞)和NFC 芯片提供商(以前的飛利浦,現在的NXP ),以及支付服務商和應用提供商的核心利益,完全沒有考慮運營商的利益,甚至是利用運營商的用戶群開展自己的應用??梢哉f,這是眾多廠商希望把運營商僅僅當作網絡(通道)提供者的應用。在歐美的運營商認識到這一關鍵點以后,傳統NFC 基本就被他們扼殺在搖籃當中了。
e-NFC 的實現方式是傳統NFC 推廣受挫以后,一些卡商( Gemalto )和芯片廠商( Inside ),在運營商的參與下共謀的一種變通方案。其實現方式幾乎和傳統NFC相同,只是盡管終端上內置支持移動支付的芯片和天線,但安全性的控制還是由( U ) SIM 卡完成,而終端上的NFC芯片和SIM 卡的通信遵從單線協議, SWP 。這樣,運營商看起來好像由對整個移動支付行為有了控制權。目前e-NFC ,特別是SWP 的規范和標準逐漸成熟,完全商用的全套解決方案還沒有正式面世。不過,美好表面之下的本質是( U ) SIM卡對NFC 芯片的安全性控制卻不是必須的, 也就是說即使在e-NFC 方案當中,NFC芯片及其天線就可以獨立完成移動支付所有的功能,所以一旦支持e-NFC 的移動終端推廣順利,運營商是否還能夠控制局面,其實是懸而未決的。不過在歐美,運營商的這種信心是有基礎的,因為幾乎所有的終端都由運營商采購, 他們可以對這類終端進行相關設置來限制NFC芯片獨立工作的可能。但在亞太地區,由于手機都是直接面對消費者市場的,所以e-NFC 和NFC 對運營商利益的影響本質上講是一樣的。這也是這么多年SWP在全球幾乎沒有成功的商用案例的本質原因。
雙界面SIM卡其實是建立在SIM卡上的單芯片NFC實現方案,所以又稱為Single-Card NFC ( SC-NFC ),它把傳統NFC的功能全部都集成到SIM上,天線外置,從而實現移動支付功能。目前,可以投入商用的SC-NFC方案還沒有具備讀卡器功能。該方案與傳統NFC和e-NFC 的最本質區別在于它毫無疑問地體現了運營商利益,對整個移動支付行為有絕對的控制權。同時,它的成本、 普適性、易用性方面也有相對優勢。具體比較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