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國際物聯網峰會:探尋物聯網的中國道路
作者:楊霖
來源:國脈物聯網
日期:2010-11-26 11:57:40
摘要:隨著國家“十二五”規劃出臺,我國明確了在未來五年大力扶持和發展以物聯網為代表的戰略型新興產業的經濟發展線路。為了尋求符合我國國情的物聯網發展道路以及未來國際合作模式,國內外物聯網專家學者在11月23日-24日聚首“2010全球物聯網產業技術發展暨投資峰會”展開深入的交流與探討。
關鍵詞:物聯網峰會
隨著國家“十二五”規劃出臺,我國明確了在未來五年大力扶持和發展以物聯網為代表的戰略型新興產業的經濟發展線路。為了尋求符合我國國情的物聯網發展道路以及未來國際合作模式,國內外物聯網專家學者在11月23日-24日聚首“2010全球物聯網產業技術發展暨投資峰會”展開深入的交流與探討。
國家物聯網標準聯合工作組組長張琪女士提出: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不具備坐享其成的財力,同時我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必須要承擔起一個人口大國的責任與義務,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因此我國必須堅持自主創新和制定物聯網標準,同時還要堅持對外開放。
在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到來之際,我國終于追趕上歐美的腳步擁有了國際同發優勢,我們必須把握住這個歷史時刻,集中力量進行自主創新,搶占標準、專利制高點、掌握產業發展主動權這,這不僅僅是產業發展的生命線和財源,更是信息安全與國家最高利益之所在。要與國際社會互聯互通,實現資源與服務的共享。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合作,努力爭取將我國自主標準上升為國際標準或將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納入國際相關標準中;允許國際通用行業標準與特定領域自主標準共生共榮。借鑒國外成熟標準,實現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目前我國已經成立的相關工作小組著手完成以下十項目標:
一、提出標準戰略、建立國家物聯網標準體系,研制相關標準(RFID、傳感器網、物聯網、移動支付) ;
二、確定需要自主研發的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明確產業鏈建設的重點內容,搶占制高點,掌握發展的主動權;
三、研究物聯網相關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與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點;
四、確定應用開發與示范基地建設及工程研發中心和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建設;
五、建立物聯網有關行業應用與區域發展工程研究中心與示范基地;
六、明確國際合作的重點與內容,開展跨國應用示范項目的合作(中日韓、中歐、港澳臺)
七、信息化應用示范工程與推廣機制的建立;
八、智慧地球、感知中國,RFID與物聯網發展的機遇、挑戰與應對措施;
九、相關政策制定與綠色生態環境建設;
十、基于RFID/物聯網應用的物(產)品編碼體系建設,數據庫建設及基于物品的網上檢索系統建設與開展物聯網應用服務。
工信部電子工業標準化研究所張輝介紹,目前大部分人士都認同將物聯網分成三個層次,一個是應用層,還有一個網絡層,還有感知層。未來的物聯網應該是一個由云+端組成的一個龐大網絡,隨著傳感器網絡大規模部署,各種終端就像藍海一樣,分布到各種各樣基礎設施上收集信息,在通過各種網絡將這些信息發送到云端進行計算和處理,經過計算和處理的信息最后到了應用層為不同的領域各種各樣行的支撐服務。
現在一提到物聯網產業,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RFID,因為RFID這個產業已經擁有很多年的歷史,也做出很多大家看得到的應用,特別是在物流和倉促行業。但是實際上RFID只是物聯網產業中一個低層次的技術領域,它僅僅只具有一個信息傳遞和簡單的信息核對功能,我們提出物聯網是希望建立一個智能型的網絡管理系統因此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需要重點關注以下三個領域:
1、智能傳感器:當初提出IPv6概念的時候,就提到了要為地球上每一粒沙子分配一個地址的狂想,這樣的網絡所收集到的信息是驚人的,如果將這種信息量全丟給云端來計算也是不現實的。因此我們提出一個海計算,就是要讓各種終端進行簡單的信息處理,再匯總到云端,這就需要智能的傳感器。然而,現在國內傳感器的技術水平比國外要落后10~15年,工藝水平落后15~20年,裝備水平落后20~25年,可靠性指標低1~2個數量級,基本性能指標落后3~5年。
2、傳感器網絡:與國外同步開展研究,具有同發優勢,但國內以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主,與應用結合不太緊密,需培養規模化企業,發掘殺手級應用。
3、智能計算:國內已經開展云計算技術及標準的研究工作,但與應用緊密結合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能力偏弱。
國脈物聯網技術研究中心研究院姜德峰提出,隨著我國城市發展建設步伐的加快,原有的城市服務體系已經無法為我國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優質的服務。因此我國需要建立一套更為先進的城市服務系統,而物聯網就是為此而生的。美國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看上去雖然更為超前,但是一旦要落實到特定的領域就不見能實現完美的融合了,因此建立一套復合我國城市需求的物聯網體系才是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第一方向和目標。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我國的很多城市人口甚至要超過一些國家的總人口數,因此我國城市在醫療、交通、教育和能源消耗上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可以遇見未來3-5年物聯網技術會被優先應用在這些公共服務領域上。
國家物聯網標準聯合工作組組長張琪女士提出: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不具備坐享其成的財力,同時我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必須要承擔起一個人口大國的責任與義務,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因此我國必須堅持自主創新和制定物聯網標準,同時還要堅持對外開放。
在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到來之際,我國終于追趕上歐美的腳步擁有了國際同發優勢,我們必須把握住這個歷史時刻,集中力量進行自主創新,搶占標準、專利制高點、掌握產業發展主動權這,這不僅僅是產業發展的生命線和財源,更是信息安全與國家最高利益之所在。要與國際社會互聯互通,實現資源與服務的共享。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合作,努力爭取將我國自主標準上升為國際標準或將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納入國際相關標準中;允許國際通用行業標準與特定領域自主標準共生共榮。借鑒國外成熟標準,實現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目前我國已經成立的相關工作小組著手完成以下十項目標:

物聯網標準體系框架
一、提出標準戰略、建立國家物聯網標準體系,研制相關標準(RFID、傳感器網、物聯網、移動支付) ;
二、確定需要自主研發的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明確產業鏈建設的重點內容,搶占制高點,掌握發展的主動權;
三、研究物聯網相關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與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點;
四、確定應用開發與示范基地建設及工程研發中心和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建設;
五、建立物聯網有關行業應用與區域發展工程研究中心與示范基地;
六、明確國際合作的重點與內容,開展跨國應用示范項目的合作(中日韓、中歐、港澳臺)
七、信息化應用示范工程與推廣機制的建立;
八、智慧地球、感知中國,RFID與物聯網發展的機遇、挑戰與應對措施;
九、相關政策制定與綠色生態環境建設;
十、基于RFID/物聯網應用的物(產)品編碼體系建設,數據庫建設及基于物品的網上檢索系統建設與開展物聯網應用服務。
工信部電子工業標準化研究所張輝介紹,目前大部分人士都認同將物聯網分成三個層次,一個是應用層,還有一個網絡層,還有感知層。未來的物聯網應該是一個由云+端組成的一個龐大網絡,隨著傳感器網絡大規模部署,各種終端就像藍海一樣,分布到各種各樣基礎設施上收集信息,在通過各種網絡將這些信息發送到云端進行計算和處理,經過計算和處理的信息最后到了應用層為不同的領域各種各樣行的支撐服務。

物聯網框架圖
現在一提到物聯網產業,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RFID,因為RFID這個產業已經擁有很多年的歷史,也做出很多大家看得到的應用,特別是在物流和倉促行業。但是實際上RFID只是物聯網產業中一個低層次的技術領域,它僅僅只具有一個信息傳遞和簡單的信息核對功能,我們提出物聯網是希望建立一個智能型的網絡管理系統因此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需要重點關注以下三個領域:
1、智能傳感器:當初提出IPv6概念的時候,就提到了要為地球上每一粒沙子分配一個地址的狂想,這樣的網絡所收集到的信息是驚人的,如果將這種信息量全丟給云端來計算也是不現實的。因此我們提出一個海計算,就是要讓各種終端進行簡單的信息處理,再匯總到云端,這就需要智能的傳感器。然而,現在國內傳感器的技術水平比國外要落后10~15年,工藝水平落后15~20年,裝備水平落后20~25年,可靠性指標低1~2個數量級,基本性能指標落后3~5年。
2、傳感器網絡:與國外同步開展研究,具有同發優勢,但國內以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主,與應用結合不太緊密,需培養規模化企業,發掘殺手級應用。

傳感網
3、智能計算:國內已經開展云計算技術及標準的研究工作,但與應用緊密結合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能力偏弱。
國脈物聯網技術研究中心研究院姜德峰提出,隨著我國城市發展建設步伐的加快,原有的城市服務體系已經無法為我國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優質的服務。因此我國需要建立一套更為先進的城市服務系統,而物聯網就是為此而生的。美國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看上去雖然更為超前,但是一旦要落實到特定的領域就不見能實現完美的融合了,因此建立一套復合我國城市需求的物聯網體系才是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第一方向和目標。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我國的很多城市人口甚至要超過一些國家的總人口數,因此我國城市在醫療、交通、教育和能源消耗上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可以遇見未來3-5年物聯網技術會被優先應用在這些公共服務領域上。

智慧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