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一年內主要醫院實現“看病一卡通”
12月4日到5日,江蘇省電子病歷開發應用經驗交流現場會在南京召開。南京市6大醫院正在推廣使用電子病歷和醫院間互通相連,將來病人看病時只要帶著一張卡或就診號,就可實現“一卡通”,在各醫院之間輕松就醫。
記者昨從市衛生局了解到,我市正在著手推進基于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化平臺建設,預計一年內,在我市主要醫院實現“看病一卡通”。即市民只需憑借市民卡,就可以到醫院刷卡就醫。
情景
“一卡通”后將怎樣看病?
掛號就醫結賬,有一把“密鑰”
建設區域衛生化信息平臺,首先將建立一個身份識別系統。該系統將以市民卡為唯一的識別“密鑰”。市民前去醫院就醫時,可以輕輕松松地刷一下市民卡;預約掛號、實名就醫、醫療費用結算、網上健康咨詢、健康服務等功能,也可以通過市民卡進行使用。
而使用市民卡為“密鑰”,還有另一個便利,就是方便實現衛生與社保、計生等相關信息系統的資源融合。
預約診療,可通過網絡手機電視
基于揚州特有的數字電視交互模式和移動網絡既有的全程全網全覆蓋的優勢,該信息平臺將實現健康信息與數字電視、手機及電腦終端信息的應用融合,搭建居民與醫療衛生人員以及政府部門之間溝通的快速橋梁。
也就是說,居民可以通過區域衛生平臺,利用互聯網、手機和數字電視進行預約診療。社區登記的健康檔案也將被收入到信息平臺內,并及時根據就醫記錄予以更新。而居民本人則可以通過網絡、手機和數字電視等方式進行查看,實施個人自主健康管理。
在大醫院和社區醫院間無縫轉診
區域衛生信息平臺還將使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同市屬三級醫院,以及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之間的共享成為現實,能有效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的診療水平。
這是因為,通過該信息平臺,大醫院的醫生可以查詢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錄入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而社區醫院的醫生也可以查詢患者到大醫院就診時的各項信息,包括醫囑等?;颊呒幢戕D診回到了社區醫院,也完全可以放心。
這樣,患者就可以在不同的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之間實現無縫轉診,使廣大居民真正享受到實惠和便捷。
而最能讓老百姓感到實惠的還是,它可以優化患者看
利好
電子病歷將產生什么影響?
避免重復檢查,緩解看病難看病貴
病流程,避免重復檢查和重復用藥,緩解看病難和看病貴。
現在,市民去醫院看病都要有自己的病歷冊,約一半患者的病歷冊只用了兩三頁后就被扔在了一邊。而失去了病歷,也就等于失去了以前的就醫記錄,醫生對病人的既往病史因此往往掌握不全,也給診治帶來不便。
而電子病歷是醫療機構對門診、住院患者(或保健對象)臨床診療和指導干預的、數字化的醫療服務工作記錄。以前的所有就醫記錄,醫生怎樣用藥等也都在里面。此次就醫時,所做的CT、X光、彩超等檢查結果也會通過網絡傳輸到醫生的計算機平臺上,避免了患者的上下奔跑。
這樣,首先是避免了誤診,提高了診斷的準確率。因為既往病史了解不詳細,是誤診的主要原因。其次,還避免了重復檢查和重復用藥,節省了患者的醫療費用。
監測疫情分析病史,利于預防保健
由于掌握了大量的健康信息,數據庫系統通過分析,可以得出一個人的身體哪些地方可能有問題,可能會得哪些疾病,需要做哪些預防保健工作。
此外,針對一個家庭,則可以分析出,這個家庭可能會患有的疾病史。針對一個地區,根據健康數據,就可以發現最近某種疾病是否比以前高發,如果有,就需要去觀察是傳染病暴發了,還是地方環境污染,或者微量元素含量等問題所造成的。這些都將有利于政府做好監管工作。
建議
沒有市民卡的人群怎么辦?
衛生部門:在醫療機構設點發卡
據了解,目前市民卡僅在城鎮職工醫保享受人群中發放,而一旦項目實施,其他人群的就醫以及公共衛生服務的身份識別就會成為問題。
這將如何解決呢?衛生部門建議,可以由市民卡公司在醫療衛生機構設立發卡點,實名發放市民卡。這樣其他人群也可以領到市民卡,刷卡就醫。
解疑
何為“電子處方”就醫模式?
所有就醫行為通過電腦網絡實現
何為區域衛生信息化平臺?這實際上是一種“數字化醫院模式”,它包含了網上掛號、網上分診、網上結算、網上書寫病歷、網上查房等諸多內容。
現在去大醫院看病,患者們都會發現,醫生除了在自帶的紙質病歷上開藥外,還會在電腦上開一遍處方,并實時傳到收費處。當病人完成繳費,藥房也已接到處方信息。
事實上,這種被稱之為“電子處方”的就醫模式,就是區域衛生信息化平臺的一個縮影。將來,整個模式實現后,所有的就醫行為都可以通過電腦、網絡來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