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運營商物聯網戰略
9月16日至20日,2009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在北京舉行。在通信展上,除了比拼3G應用,移動、聯通和電信這三家中國運營商還不約而同地在“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上大做文章。
簡而言之,物聯網就是通過RFID(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技術,加上互聯網,將物與物連接起來,實現智能識別和管理。那么這個概念為什么會成為運營商當前熱捧的焦點?
物聯網是信息網絡化發展的最新趨勢
物聯網概念誕生十年以來,逐漸發展成熟,世界上主要的幾大國家和地區紛紛拋出與之相關的信息化戰略。物聯網并不是一個新生事物,隨著技術日益成熟,已經接近了規模化商用的門檻。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于1999年首次提出物聯網的概念之后,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在年度報告中又對物聯網的概念進行了擴展。
自2008年以來,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投資,使得物聯網概念持續升溫。2008年底,IBM提出了基于新興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的“智慧地球”戰略,并得到了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支持。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前瞻性的聚焦物聯網,是響應國家政策的官方推動。8月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視察中科院無線傳感網工程中心時提出要盡快建立中國的傳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國”中心。
國家政策推動之外,電信運營商積極介入物聯網業務還源于自身發展的需要,運營商把物聯網作為未來重要的贏利點。物聯網的發展將把電信運營商的業務領域從傳統的語音通信領域拓展到物與物、人與物的通信,這將大大增加通信的需求。物聯網的推廣將促進網絡融合的推進,傳感網與3G技術的結合將使運營商能夠提供以前單單依靠移動通信模塊所不能提供的業務。物聯網大規模應用能提高運營商網絡利用率,推進運營網絡建設和維護的良性發展。
運營商能否控制物聯網產業鏈?
物聯網作為實現物與物通信和人與物通信的產業來說,產業鏈較長,電信運營商有很大的作為空間。從應用的角度審視,物聯網可以分為傳感網絡、傳輸網絡和應用網絡三個層次。傳感網絡,即以二維碼、RFID、傳感器為主,實現“物”的識別;傳輸網絡,即通過現有的互聯網、廣電網、通信網或者下一代互聯網,實現數據的傳輸和計算;應用網絡,即輸入輸出控制終端,包括手機等終端。作為產業鏈上的一環,電信運營商的核心競爭力在傳輸網絡這一層,但是又不能被局限在管道的角色上。中國移動的CEO王建宙在訪問臺灣的時候就表示會邀請臺灣生產FID、傳感器和二維碼的廠商來合作,這是運營商向傳感網絡的主動延伸。
620)this.style.width=620;" border=0>
物聯網結構示意圖
資料來源:電子工程世界網站(www.eeworld.com.cn)
物聯網的終極目標是形成覆蓋全球物物互聯的理想狀態,但是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克服眾多的難點。要真正建立一個有效的物聯網,一是規模性,只有具備了規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發揮作用,而且不存在規模效益的話,物聯網的構建成本會很高。
其次是移動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靜止的,而是處于運動的狀態,必須保持物品在運動狀態,甚至高速運動狀態下都能隨時實現對話。規模性方面的突出挑戰主要體現在:物聯網的應用較少;涉及多個行業,相對多元,整合困難;協議眾多,亟待整合或有效兼容;IPv4地址短缺,需要過渡到IPv6 。面對這些挑戰,電信運營商依靠單打獨斗是無從下手。在物聯網中由于移動性的要求,物與物、人與物之間采用無線傳輸技術進行通信,如何實現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是電信運營商需要解決的問題。
電信運營商的物聯網戰略
物聯網本質依然是網絡,電信運營商能夠控制價值鏈,但要做好充分準備。電信運營商可以立足傳輸網絡與傳感網絡和應用網絡開展產業合作,并借助物聯網與 3G網絡結合的機遇在產業鏈中占據更加重要的位置。不同運營商在跟蹤和發展物聯網時,要根據自身的實力和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部署。比如中國電信的優勢在于高速的3G網絡、豐富的固定接入和可以存儲海量信息的IDC存儲服務器,因此應該充分考慮有線、無線傳感網混合組網,實現特定行業應用。
運營商布局物聯網產業,就要做好3G網絡和業務內容服務。電信運營商的角色很關鍵,只有做好網絡構建和維護,加上相對低廉的網絡費用,物聯網的規模化商用才能變得相對實際。收集者和分發者的角色要求運營商提供物聯網信息的存儲平臺,運營商不能只做信息的透明通道,應該在控制的行業信息的基礎上拓展行業信息化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