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支付產業走向競合
作者:RFID世界網 收編
來源:環球企業家
日期:2011-01-20 11:54:34
摘要:中國移動與浦發銀行于4月正式成立合作關系,借此從近距支付轉向遠程支付;運營商與銀行合作、工信部統一技術標準均有利于產業資源整合,但未來,隨著新型商業模式的出現,各方競合也會繼續。
中國移動與浦發銀行于4月正式成立合作關系,借此從近距支付轉向遠程支付;運營商與銀行合作、工信部統一技術標準均有利于產業資源整合,但未來,隨著新型商業模式的出現,各方競合也會繼續。
2010年4月21日,中國移動與浦發銀行正式成立合作關系,借此從近距支付轉向遠程支付;此前不久,工信部亦表示正在開展小額手機支付標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解決三大運營商及銀聯移動支付標準不統一、各自為戰的難題。運營商與銀行合作、工信部統一技術標準均有利于產業資源整合,但未來,隨著新型商業模式的出現,各方競合也會繼續。
各大陣營看好中國移動支付產業
移動支付主要有三種模式:從用戶手機賬單或預付費中直接扣除增值服務費,該模式已經發展得相對成熟;近距支付,即移動用戶使用手機對所消費的商品或服務進行賬務支付,通過“刷手機”實現銀行卡、公交卡、購物卡等功能;遠程支付,即通過手機發送指令進行支付,類似于“支付寶”的遠程網上支付平臺。
目前,運營商與銀行系統或第三方支付企業合作主推近距支付,允許用戶以預存話費支付各項費用。2009年下半年中國移動的“手機錢包”業務開始推廣,已在北京、上海、廣東等12省市開通。 2000年,中國移動與幾家銀行合作,利用手機界面進行金融理財;2003年與中國銀聯成立合資公司,開發基于短信的移動支付模式,不過均未引起較大市場反響。2009年,中國聯通以上海公交系統為突破口,可刷內置NFC芯片的手機乘公交、地鐵和出租車,其移動支付業務將于2010年下半年在全國展開。2010年2月,中國電信與中國銀聯在上海推出“翼支付手機刷卡”業務,其移動支付業務今年將擴展到18個省市。
中國電信于2008年、2009年與第三方支付企業財付通、支付寶和易寶支付達成網上支付合作。銀行系統、第三方支付也已開始在移動支付領域“跑馬圈地”。中國銀聯的新一代移動支付方案是為手機更換一張IC卡芯片,將銀行卡和電子錢包信息存儲在該芯片中,在商戶終端刷卡支付,繞開電信運營商的網絡通道。2003年,中國銀聯與中國移動等運營商合作開展第一代移動支付,不過流程繁雜、用戶體驗不佳。
銀行與電信運營商、第三方支付企業合作,但主推其自身主導的“手機銀行”模式。2009年8月,中國銀行與中國聯通、易寶支付合作,中國銀行用戶可使用中行網銀在中國聯通網上營業廳為手機、固話、寬帶等充值。目前,招商銀行、浦發銀行等均已推出手機銀行業務,工商銀行和興業銀行已推出3G手機銀行,交通銀行和建設銀行的手機銀行增加了大額轉賬和投資理財功能。
第三方支付企業借助互聯網經驗,轉向移動互聯網,進軍手機支付市場。支付寶開發出可以支持Symbian、iPhone、Windows mobile三種不同操作系統的手機支付寶客戶端,用戶可以向對方支付寶賬戶付款、確認收貨、水電煤繳費等。
多家機構均對中國移動支付市場持樂觀估計
工信部數據顯示,2009年上半年,中國手機支付用戶突破1920萬戶,實現交易6268.5萬筆,支付金額共170億元。易觀國際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到243億元;預計2013年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將達到1360億元。東興證券預計到2013年,中國移動支付市場規模將超過1500億元,未來3-5年中國移動支付的年均增速將超過40%。
電信運營商、銀行、銀聯將由競爭為主轉向競合
運營商龍頭中國移動為拓展移動支付業務與浦發銀行展開合作。2010年4月21日,中國移動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其股東已書面批準中國移動全資附屬公司廣東移動與浦發銀行簽訂股份認購協議。廣東移動以人民幣398億元收購浦發銀行22億新股,中國移動將通過廣東移動持有浦發銀行20%股權,成為浦發銀行第二大股東。
運營商與銀行聯盟打破了之前各自為戰的僵持局面,銀行有大額支付結算的特權,運營商有龐大的用戶,但由于雙方都想掌握移動支付主導權,多年來合作推進艱難。中國移動等運營商不具有金融牌照,只有小額支付權限,與銀行合作可解決這一難題。
中國移動將工作重點從近距支付轉向遠程支付,進行轉賬、大額交易及匯款等業務。由于移動支付必須綁定銀行賬號,此次合作也有利于浦發銀行開發新的客戶資源。
工信部已經開始醞釀標準制定,解決中國移動支付產業標準不統一的難題。目前,近距支付主要有四種解決方案:NFC、RFID-SIM、SIM Pass和智能SD卡。 NFC要求用戶必須使用帶NFC功能的手機,RFID-SIM、SIM Pass只需更換SIM卡。中國移動使用RFID-SIM技術,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使用SIM Pass技術,中國銀聯使用智能SD卡,標準不統一的背后依然是產業主導權的爭奪、產生各技術標準的優劣點、巨大的更換支出、客戶終端更換及銀行加入問題等復雜的過程。
2010年4月16日,工信部表示正在開展小額手機支付標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三大運營商及銀聯的移動支付解決方案走向一致,產業才能形成規模與合力。
結論和建議
運營商與銀行合作對于發展移動支付具有積極意義,這一點從日本經驗中也可得見。運營商與銀行結成戰略聯盟,合作控制產業鏈。日本最大的電信運營商NTT DoCoMo于2005年收購三井住友卡34%的股權,2006年注資瑞穗金融集團下的UCcard公司,收購其18%的股權。目前,日本移動支付業務的交易額已占信用卡市場的20-30%,NTT DoCoMo有超過40%的移動用戶在使用手機支付功能。
支付業務涉及國家金融安全,運營商與銀行應該在政府的管理下進行友好的合作。運營商與銀行合作、工信部統一技術標準均有利于產業資源整合,但未來,隨著新型商業模式的出現,各方競合也會繼續。市場現狀來看中國銀聯和中國移動將搶占主導地位。
未來,隨著市場的發展和用戶需求的變化,新型的合作模式和競爭模式都有可能出現。電信運營商的優勢在于龐大的用戶資源,銀行的優勢在于多種金融服務,第三方支付企業更熟悉互聯網客戶的支付需求。這種觀點上來看,形成股份關系的中國移動和浦發將比其他競爭者更有利。
2010年4月21日,中國移動與浦發銀行正式成立合作關系,借此從近距支付轉向遠程支付;此前不久,工信部亦表示正在開展小額手機支付標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解決三大運營商及銀聯移動支付標準不統一、各自為戰的難題。運營商與銀行合作、工信部統一技術標準均有利于產業資源整合,但未來,隨著新型商業模式的出現,各方競合也會繼續。
各大陣營看好中國移動支付產業
移動支付主要有三種模式:從用戶手機賬單或預付費中直接扣除增值服務費,該模式已經發展得相對成熟;近距支付,即移動用戶使用手機對所消費的商品或服務進行賬務支付,通過“刷手機”實現銀行卡、公交卡、購物卡等功能;遠程支付,即通過手機發送指令進行支付,類似于“支付寶”的遠程網上支付平臺。
目前,運營商與銀行系統或第三方支付企業合作主推近距支付,允許用戶以預存話費支付各項費用。2009年下半年中國移動的“手機錢包”業務開始推廣,已在北京、上海、廣東等12省市開通。 2000年,中國移動與幾家銀行合作,利用手機界面進行金融理財;2003年與中國銀聯成立合資公司,開發基于短信的移動支付模式,不過均未引起較大市場反響。2009年,中國聯通以上海公交系統為突破口,可刷內置NFC芯片的手機乘公交、地鐵和出租車,其移動支付業務將于2010年下半年在全國展開。2010年2月,中國電信與中國銀聯在上海推出“翼支付手機刷卡”業務,其移動支付業務今年將擴展到18個省市。
中國電信于2008年、2009年與第三方支付企業財付通、支付寶和易寶支付達成網上支付合作。銀行系統、第三方支付也已開始在移動支付領域“跑馬圈地”。中國銀聯的新一代移動支付方案是為手機更換一張IC卡芯片,將銀行卡和電子錢包信息存儲在該芯片中,在商戶終端刷卡支付,繞開電信運營商的網絡通道。2003年,中國銀聯與中國移動等運營商合作開展第一代移動支付,不過流程繁雜、用戶體驗不佳。
銀行與電信運營商、第三方支付企業合作,但主推其自身主導的“手機銀行”模式。2009年8月,中國銀行與中國聯通、易寶支付合作,中國銀行用戶可使用中行網銀在中國聯通網上營業廳為手機、固話、寬帶等充值。目前,招商銀行、浦發銀行等均已推出手機銀行業務,工商銀行和興業銀行已推出3G手機銀行,交通銀行和建設銀行的手機銀行增加了大額轉賬和投資理財功能。
第三方支付企業借助互聯網經驗,轉向移動互聯網,進軍手機支付市場。支付寶開發出可以支持Symbian、iPhone、Windows mobile三種不同操作系統的手機支付寶客戶端,用戶可以向對方支付寶賬戶付款、確認收貨、水電煤繳費等。
多家機構均對中國移動支付市場持樂觀估計
工信部數據顯示,2009年上半年,中國手機支付用戶突破1920萬戶,實現交易6268.5萬筆,支付金額共170億元。易觀國際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到243億元;預計2013年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將達到1360億元。東興證券預計到2013年,中國移動支付市場規模將超過1500億元,未來3-5年中國移動支付的年均增速將超過40%。
電信運營商、銀行、銀聯將由競爭為主轉向競合
運營商龍頭中國移動為拓展移動支付業務與浦發銀行展開合作。2010年4月21日,中國移動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其股東已書面批準中國移動全資附屬公司廣東移動與浦發銀行簽訂股份認購協議。廣東移動以人民幣398億元收購浦發銀行22億新股,中國移動將通過廣東移動持有浦發銀行20%股權,成為浦發銀行第二大股東。
運營商與銀行聯盟打破了之前各自為戰的僵持局面,銀行有大額支付結算的特權,運營商有龐大的用戶,但由于雙方都想掌握移動支付主導權,多年來合作推進艱難。中國移動等運營商不具有金融牌照,只有小額支付權限,與銀行合作可解決這一難題。
中國移動將工作重點從近距支付轉向遠程支付,進行轉賬、大額交易及匯款等業務。由于移動支付必須綁定銀行賬號,此次合作也有利于浦發銀行開發新的客戶資源。
工信部已經開始醞釀標準制定,解決中國移動支付產業標準不統一的難題。目前,近距支付主要有四種解決方案:NFC、RFID-SIM、SIM Pass和智能SD卡。 NFC要求用戶必須使用帶NFC功能的手機,RFID-SIM、SIM Pass只需更換SIM卡。中國移動使用RFID-SIM技術,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使用SIM Pass技術,中國銀聯使用智能SD卡,標準不統一的背后依然是產業主導權的爭奪、產生各技術標準的優劣點、巨大的更換支出、客戶終端更換及銀行加入問題等復雜的過程。
2010年4月16日,工信部表示正在開展小額手機支付標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三大運營商及銀聯的移動支付解決方案走向一致,產業才能形成規模與合力。
結論和建議
運營商與銀行合作對于發展移動支付具有積極意義,這一點從日本經驗中也可得見。運營商與銀行結成戰略聯盟,合作控制產業鏈。日本最大的電信運營商NTT DoCoMo于2005年收購三井住友卡34%的股權,2006年注資瑞穗金融集團下的UCcard公司,收購其18%的股權。目前,日本移動支付業務的交易額已占信用卡市場的20-30%,NTT DoCoMo有超過40%的移動用戶在使用手機支付功能。
支付業務涉及國家金融安全,運營商與銀行應該在政府的管理下進行友好的合作。運營商與銀行合作、工信部統一技術標準均有利于產業資源整合,但未來,隨著新型商業模式的出現,各方競合也會繼續。市場現狀來看中國銀聯和中國移動將搶占主導地位。
未來,隨著市場的發展和用戶需求的變化,新型的合作模式和競爭模式都有可能出現。電信運營商的優勢在于龐大的用戶資源,銀行的優勢在于多種金融服務,第三方支付企業更熟悉互聯網客戶的支付需求。這種觀點上來看,形成股份關系的中國移動和浦發將比其他競爭者更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