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牌照再延期 群雄爭奪移動支付領域
作者:來源網絡(侵權刪)
來源:每日新報
日期:2011-05-24 08:44:50
摘要:昨日,籌備兩年之久的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在北京舉行成立大會。不過,在這個大會上,第三方支付牌照并沒有如業界猜測的同期發放。9月1日“大限”即將來臨,牌照究竟何時發放,第三方支付企業心里卻都還沒底。有業內人士估計,牌照發放一再延期,可能是相關法規還不完備。
昨日,籌備兩年之久的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在北京舉行成立大會。不過,在這個大會上,第三方支付牌照并沒有如業界猜測的同期發放。9月1日“大限”即將來臨,牌照究竟何時發放,第三方支付企業心里卻都還沒底。有業內人士估計,牌照發放一再延期,可能是相關法規還不完備。
央行發布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從去年9月1日起施行,首次對非金融機構從事網絡支付、預付卡發行與管理、銀行卡收單等支付服務的市場準入、行政許可、監督管理等事項作出明確規定。按照規定,《辦法》實施前未經批準但已從事支付業務的非金融機構,要在《辦法》實施后1年內依法取得《支付業務許可證》;逾期未能取得《支付業務許可證》的非金融機構不得繼續從事支付業務。這樣,今年的9月1日就成為第三方支付企業的“大限”,現在緩沖期只剩下三個多月。
《辦法》發布之后,各家第三方支付企業紛紛向央行申請支付牌照。自2010年12月起,央行陸續公示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申報企業,這份名單已經從最初的17家擴容到目前的32家。
對于牌照的發放日期,業界也多加猜測。今年以來,幾乎每個月都有“牌照將在月底前發放”的消息傳出。而“牌照將在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成立大會上發放”的傳言更是廣為傳播,甚至很多參加成立大會的第三方支付企業都難辨真偽。昨天上午,記者致電一家大型第三方支付企業有關人士,該人士表示,自己有同事在大會現場,但當時仍不能肯定會上是否要發放牌照。
直到會議結束,牌照發放落空的消息才落到實處。“今天上午只是開了個會,會上并沒有提及關于支付牌照的內容。”昨日,多位第三方支付企業負責人這樣表示。
天津融金同富電子支付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尹先生告訴記者,首批支付牌照發放數量是23張,以從事全國性業務的第三方支付企業為主,第二批牌照將以區域性第三方支付企業為主。“我們之前已經向央行提交了申請材料,央行也進行了相關審查,預計在5月底正式提出申請,爭取第二批獲得牌照。”業內人士預計,第一批牌照與第二批牌照之間的發放時間間隔不會太久。“作為天津本地申請牌照的企業,我們也非常期待牌照的發放,不過聽說也許央行會適當將期限延長,但目前還沒有準確消息。”尹先生告訴記者。
牌照發放一拖再拖,第三方支付企業已表現出迫不及待。因為先獲得牌照,就可以立即“起跑”,搶占市場先機。也有企業擔心首批牌照發放以后出現突發事件,會給第二批、第三批牌照的發放帶來變數。
銀行:行業規范有利于加強資金監管
“拿到央行發放的牌照,第三方支付企業就獲得了相應的身份認證,消費者和商戶就可以放心接受其提供的支付結算服務。”本市銀行人士表示。據了解,在審批牌照時,央行要對第三方支付企業進行全方位的考核,包括注冊資本、出資人資質、高級管理人員資質、反洗錢措施、支付業務設施、組織機構、內控制度、風險管理措施、營業場所、安全保障措施等各方面都符合要求了,企業才能拿到牌照。
同時,拿到牌照還意味著第三方支付企業就要接受央行的監管。比如現在雖然第三方支付企業已在銀行開立了賬戶,但銀行還沒有對其進行正式的資金托管,有關資金托管的相應制度目前尚未出臺。“拿到牌照,銀行就將對第三方支付企業進行資金托管了。”工行人士告訴記者,“這將使消費者的資金安全更有保障。”據了解,消費者在網上商城購物時,會將貨款交付給第三方支付企業。在一些業務量較大的第三方支付企業,這筆“過路資金”數額是非常巨大的。在沒有資金托管的情況下,第三方支付企業在將貨款交付給商家前,可能將其挪作他用。有了央行發放的牌照,銀行就將與第三方支付企業簽署資金托管協議。而一旦銀行為第三方支付企業提供資金托管服務,這筆“過路資金”就有了一個“管理人”,也就不能再由第三方支付企業隨意動用了。
“第三方支付牌照發放,從消費者層面來說,將能享受更加安全的服務。”業內人士表示,此前第三方支付公司一直沒有相關的法律界定,而支付牌照發放后,首先企業的合法性地位得到保證,與此同時,相關法律監管政策也將實行,這樣用戶的資金安全也就更有保證。
群雄爭入第三方支付
“雖然第三方支付業近年來在國內蓬勃發展,但由于面臨著‘無照經營’的尷尬身份,很多資本不敢進入,主要就是擔心政策風險。”天津融金同富電子支付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尹先生告訴記者。
業內人士表示,對于有些規模較小的第三方支付企業來說,可能因為達不到央行的某些要求而無法獲得牌照。這些企業在9月1日以后就不能再從事相關業務,他們現在占有的市場份額就將退讓出來,由那些已經獲得牌照的企業重新瓜分。“牌照的發放,將引發行業競爭進一步激烈化,洗牌、并購整合潮將不可避免。”尹先生認為。
此前,央行人士也曾明確表示,對《支付業務許可證》不做數量限制,鼓勵所有具有資質的非金融機構在支付服務市場中平等競爭,促進支付服務市場資源優化配置。業內人士普遍預期,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發放,很可能會引起支付市場中一場較大規模的洗牌。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第三方支付牌照發放進入倒計時,占據市場份額近半壁江山的支付寶也正在面臨新的挑戰。在一個月內,支付寶就遭到3個大客戶的“倒戈”。5月8日起,聯華OK卡停止在支付寶的應用。5月17日,京東商城CEO劉強東也宣布與支付寶的合作停止。5月18日,上海農工商超市宣稱其發行的“便利通”卡停止與支付寶的合作。對于和支付寶“分手”,京東商城董事局主席劉強東表示:“支付寶的費率太貴,為快錢等公司的4倍,為此京東一年將多支付五六百萬元。”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B2C的興起,在線支付市場的蛋糕也越來越大。根據艾瑞咨詢最新發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中國第三方網上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到3650億元,環比上漲3.2%,同比漲幅達到102.6%。如今支付牌照即將發放,其合法性也將得到解決,所以說這些企業想進入第三方支付市場,才是支付寶頻遭“分手”的直接原因。
記者了解到,在宣布京東將終止與支付寶的合作后,劉強東就透露,目前京東已與銀聯進行合作,共同開發支付工具,該工具將在兩個月內推出。百聯更是高調宣布,與支付寶終止合作的原因在于百聯將涉足第三方支付業務,目前百聯自建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安付寶”正在申領牌照。而農工商超市方面也表示,將出資1.5億元自建第三方支付平臺“便利通”,目前正在向央行申請第三方支付業務牌照。
針對電商進軍第三方支付市場,也有專家表示擔憂。“第三方支付平臺”,顧名思義,應該是中立于買賣雙方,處于相對超脫地位。“如果大型網商都自建了平臺,那第三方支付可以說沒有存在的意義,只是網站自身的一種支付工具。”
央行發布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從去年9月1日起施行,首次對非金融機構從事網絡支付、預付卡發行與管理、銀行卡收單等支付服務的市場準入、行政許可、監督管理等事項作出明確規定。按照規定,《辦法》實施前未經批準但已從事支付業務的非金融機構,要在《辦法》實施后1年內依法取得《支付業務許可證》;逾期未能取得《支付業務許可證》的非金融機構不得繼續從事支付業務。這樣,今年的9月1日就成為第三方支付企業的“大限”,現在緩沖期只剩下三個多月。
《辦法》發布之后,各家第三方支付企業紛紛向央行申請支付牌照。自2010年12月起,央行陸續公示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申報企業,這份名單已經從最初的17家擴容到目前的32家。
對于牌照的發放日期,業界也多加猜測。今年以來,幾乎每個月都有“牌照將在月底前發放”的消息傳出。而“牌照將在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成立大會上發放”的傳言更是廣為傳播,甚至很多參加成立大會的第三方支付企業都難辨真偽。昨天上午,記者致電一家大型第三方支付企業有關人士,該人士表示,自己有同事在大會現場,但當時仍不能肯定會上是否要發放牌照。
直到會議結束,牌照發放落空的消息才落到實處。“今天上午只是開了個會,會上并沒有提及關于支付牌照的內容。”昨日,多位第三方支付企業負責人這樣表示。
天津融金同富電子支付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尹先生告訴記者,首批支付牌照發放數量是23張,以從事全國性業務的第三方支付企業為主,第二批牌照將以區域性第三方支付企業為主。“我們之前已經向央行提交了申請材料,央行也進行了相關審查,預計在5月底正式提出申請,爭取第二批獲得牌照。”業內人士預計,第一批牌照與第二批牌照之間的發放時間間隔不會太久。“作為天津本地申請牌照的企業,我們也非常期待牌照的發放,不過聽說也許央行會適當將期限延長,但目前還沒有準確消息。”尹先生告訴記者。
牌照發放一拖再拖,第三方支付企業已表現出迫不及待。因為先獲得牌照,就可以立即“起跑”,搶占市場先機。也有企業擔心首批牌照發放以后出現突發事件,會給第二批、第三批牌照的發放帶來變數。
銀行:行業規范有利于加強資金監管
“拿到央行發放的牌照,第三方支付企業就獲得了相應的身份認證,消費者和商戶就可以放心接受其提供的支付結算服務。”本市銀行人士表示。據了解,在審批牌照時,央行要對第三方支付企業進行全方位的考核,包括注冊資本、出資人資質、高級管理人員資質、反洗錢措施、支付業務設施、組織機構、內控制度、風險管理措施、營業場所、安全保障措施等各方面都符合要求了,企業才能拿到牌照。
同時,拿到牌照還意味著第三方支付企業就要接受央行的監管。比如現在雖然第三方支付企業已在銀行開立了賬戶,但銀行還沒有對其進行正式的資金托管,有關資金托管的相應制度目前尚未出臺。“拿到牌照,銀行就將對第三方支付企業進行資金托管了。”工行人士告訴記者,“這將使消費者的資金安全更有保障。”據了解,消費者在網上商城購物時,會將貨款交付給第三方支付企業。在一些業務量較大的第三方支付企業,這筆“過路資金”數額是非常巨大的。在沒有資金托管的情況下,第三方支付企業在將貨款交付給商家前,可能將其挪作他用。有了央行發放的牌照,銀行就將與第三方支付企業簽署資金托管協議。而一旦銀行為第三方支付企業提供資金托管服務,這筆“過路資金”就有了一個“管理人”,也就不能再由第三方支付企業隨意動用了。
“第三方支付牌照發放,從消費者層面來說,將能享受更加安全的服務。”業內人士表示,此前第三方支付公司一直沒有相關的法律界定,而支付牌照發放后,首先企業的合法性地位得到保證,與此同時,相關法律監管政策也將實行,這樣用戶的資金安全也就更有保證。
群雄爭入第三方支付
“雖然第三方支付業近年來在國內蓬勃發展,但由于面臨著‘無照經營’的尷尬身份,很多資本不敢進入,主要就是擔心政策風險。”天津融金同富電子支付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尹先生告訴記者。
業內人士表示,對于有些規模較小的第三方支付企業來說,可能因為達不到央行的某些要求而無法獲得牌照。這些企業在9月1日以后就不能再從事相關業務,他們現在占有的市場份額就將退讓出來,由那些已經獲得牌照的企業重新瓜分。“牌照的發放,將引發行業競爭進一步激烈化,洗牌、并購整合潮將不可避免。”尹先生認為。
此前,央行人士也曾明確表示,對《支付業務許可證》不做數量限制,鼓勵所有具有資質的非金融機構在支付服務市場中平等競爭,促進支付服務市場資源優化配置。業內人士普遍預期,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發放,很可能會引起支付市場中一場較大規模的洗牌。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第三方支付牌照發放進入倒計時,占據市場份額近半壁江山的支付寶也正在面臨新的挑戰。在一個月內,支付寶就遭到3個大客戶的“倒戈”。5月8日起,聯華OK卡停止在支付寶的應用。5月17日,京東商城CEO劉強東也宣布與支付寶的合作停止。5月18日,上海農工商超市宣稱其發行的“便利通”卡停止與支付寶的合作。對于和支付寶“分手”,京東商城董事局主席劉強東表示:“支付寶的費率太貴,為快錢等公司的4倍,為此京東一年將多支付五六百萬元。”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B2C的興起,在線支付市場的蛋糕也越來越大。根據艾瑞咨詢最新發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中國第三方網上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到3650億元,環比上漲3.2%,同比漲幅達到102.6%。如今支付牌照即將發放,其合法性也將得到解決,所以說這些企業想進入第三方支付市場,才是支付寶頻遭“分手”的直接原因。
記者了解到,在宣布京東將終止與支付寶的合作后,劉強東就透露,目前京東已與銀聯進行合作,共同開發支付工具,該工具將在兩個月內推出。百聯更是高調宣布,與支付寶終止合作的原因在于百聯將涉足第三方支付業務,目前百聯自建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安付寶”正在申領牌照。而農工商超市方面也表示,將出資1.5億元自建第三方支付平臺“便利通”,目前正在向央行申請第三方支付業務牌照。
針對電商進軍第三方支付市場,也有專家表示擔憂。“第三方支付平臺”,顧名思義,應該是中立于買賣雙方,處于相對超脫地位。“如果大型網商都自建了平臺,那第三方支付可以說沒有存在的意義,只是網站自身的一種支付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