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  正文

科學基金布局未來智能電網

作者:RFID世界網 收編
來源:科學時報
日期:2011-06-22 15:00:38
摘要:近日,第62期“雙清論壇”在長沙舉行。此次論壇的宗旨是根據國內外智能電網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結合我國現有的研究基礎,針對我國未來智能電網的內涵、發展方略、關鍵的科學問題、重點發展方向等迫在眉睫的問題進行探討,研討智能電網領域的發展動態、前沿科學和關鍵技術問題,凝練出未來5至10年我國在該研究領域發展中急需關注和解決的基礎科學問題以及重點支持的研究方向。
      近日,第62期“雙清論壇”在長沙舉行。此次論壇的宗旨是根據國內外智能電網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結合我國現有的研究基礎,針對我國未來智能電網的內涵、發展方略、關鍵的科學問題、重點發展方向等迫在眉睫的問題進行探討,研討智能電網領域的發展動態、前沿科學和關鍵技術問題,凝練出未來5至10年我國在該研究領域發展中急需關注和解決的基礎科學問題以及重點支持的研究方向。 

  來自全國的70余位院士、專家圍繞此次論壇主題“面向未來的智能電網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作了39場學術報告。與會者從物理層、能量層、信息層等多個層面對未來智能電網模式及“發、輸、配、用、儲”諸環節進行了多學科充分研討。本屆論壇主席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程時杰認為,“智能電網研究只有方向,沒有終點”。

  “并網與用電”兩端研究亟待加強

  最近數月,甘肅酒泉等地接連出現風力發電“脫網”事故,對西北電網的運行造成嚴重影響,引起了論壇與會專家的高度關注。程時杰指出,風能和光伏等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的并網,對傳統電網的接納能力提出了挑戰,需作為科學問題認真研究。據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袁小明介紹,目前國際上相關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其所在課題組對風電在時間上的波動性和空間上的互補性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建立了預測模型。

  電網面臨的另一大挑戰來自電動汽車。與會專家普遍認為,未來將大量出現的汽車充放電設施必將對電網造成沖擊,此外汽車用動力電池本身也可以作為一種新的儲能裝置,這都將給傳統電網帶來深刻影響。湖南大學教授王耀南介紹了對電動汽車與電網互動的理論和關鍵技術的研究成果,為未來研發互動設備和設施奠定了基礎。

  能量管理:電網調度新思維

  作為電網的“神經中樞”,電網調度在本屆論壇上備受關注。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王錫凡介紹,過去通常認為發電是可控的,而負荷不可控,因此主要采用調度發電機組的開停和出力來滿足預測的負荷需求。但當大量風電、光電等并入電力系統時,發電本身的出力變得不可控了。因此,在沒有廉價大規模儲能裝置的情況下,“我們不僅要調度發電,同時還應調度負荷”。王錫凡院士提出的“負荷調度”思想引起了與會者熱烈討論。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孝信指出,“負荷調度”與過去已有的“需求側管理”最大的不同在于變被動控制為積極管理,是對電網能量管理系統的擴展。由于其不僅管理電源,還管理負荷,可稱為新一代能量管理系統。

  清華大學教授孫宏斌在報告中對新一代能量管理系統進行了深層剖析,他指出,“源”(包括電源和負荷)的協同性和“網”的自愈性,是智能電網亟待解決的兩個重要科學問題,在此基礎上構建的智能電網能量管理系統,將成為未來電網的“神經中樞”。 

  信息技術和電力技術的深度融合是關鍵

  程時杰認為,就技術層面而言,最主要的是解決信息技術與電力技術的全方位融合。他介紹說,當前對電力信息的檢測手段已經具備,難點在于各種非電信息,比如風電和光伏發電場周圍的氣象信息,輸電環境中的溫度、壓力等非電量信息,以及配用電過程中的用戶需求響應信息等,對這些信息的監測與數據挖掘對于構建智能電網非常重要。

  武漢大學教授孫元章在實驗室里建成了一個微電網系統。據介紹,該系統可對電量和非電量作出測量,并將數據直接連上互聯網。他認為,這種物理模擬和數字模擬的結合,將是未來智能電網不可缺少的。與會專家還探討了微電網和主干電網之間的相互作用。

  輸電線路的超導化和光纖化也是論壇熱點之一。中科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肖立業介紹了超導直流輸電技術的最新進展,他指出,未來交流主干網將向直流電網轉變,超導直流輸電將成為主要輸電技術。清華大學教授夏清舉電力特種光纖的應用為例,認為電網將來不但能輸送能源,而且將成為信息傳送的主要載體,以光纖同時傳輸電力和信息將從物理層面促進信息流和能量流的融合。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優賢認為,信息和電力的融合不僅在技術層面,還需要理論上的創新。比如對智能電網的信息流與能量流自身動態規律和相互作用機理的研究,就需要廣泛吸取信息科學、控制科學與電力系統等學科的最新成果。

  構建適合中國的智能電網模式

  中國未來智能電網究竟應是分布式還是集中式?這一涉及電網體系結構的深層次問題引起了與會專家的熱烈討論,并達成基本共識:未來智能電網形態既不完全是分布式的,也不完全是集中式的,而是“有分布有集中”:不能本地處理的問題將集中處理,能本地處理的問題則會變得更加分布。

  湖南大學教授曹一家提出了電網自愈控制的理論和技術框架,他認為,“智能電網更強調電力、信息和控制三者的集成與融合,以信息流控制能量流,使電網具有自愈的能力”。西安交通大學教授榮命哲和華北電力大學等單位就輸電通道的自愈控制技術進行了探討,并提出,電力輸送通道中的設備如果不能自愈,電網就不能自愈,因此必須從電力設備本身加強環境感知能力。

  家庭用戶作為電力市場的終端要素同樣不容忽視。中科院自動化所和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分別運用基于復雜系統理論的人工系統方法和基于先進計量的AMI方法,對用戶用電需求響應進行了建模和仿真,并據此構建預測模型。天津大學王成山教授則對用戶側的微網系統展開了前期研究,并獲得初步成果。

  國家基金委政策局負責人表示,會后將在研討基礎上進一步形成學術綜述和戰略研究報告,為下階段基金委在智能電網領域的項目資助部署提供指導,并為國家戰略決策提供建議。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