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數據中心是服務 物聯網也可以成為服務
作者:RFID世界網 收編
來源:中國計算機報
日期:2011-07-20 15:31:23
摘要:“中國創造”的云端設備具備以下特征:全部或大部采用自主核心技術;具有高國產化率;性能接近主流產品,價格很低,面向廣大消費群體;在提供的內容和服務等方面有本地化優勢;與中國云計算產業鏈上下聯接,共同構成中國有競爭力的云計算產業。
在此,我結合技術發展趨勢和破壞性創新的理論探討中國信息產業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路徑,希望深化大家對創新的認識,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產業創新之路。
不是PC而是云端設備
首先,我將從產業的角度和企業的角度來講述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給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帶來什么機遇。
PC產業不能擺脫“中國制造”。我接觸電子信息產業26年,接觸這個產業越多,我就越感到,PC產業不能擺脫“中國制造”的束縛,不可能變成“中國創造”的產業。
PC機時代大概始于1981年IBM推出PC。現在,在Wintel架構的壟斷之下,任何創新都不太有意義:不管產品的性價比如何,這個壟斷使得你沒有創新的空間和應用的空間。
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PC制造國,但PC產業附加值低,國產化率很低。分析一個3000元左右的筆記本電腦大概的成本構成:英特爾的芯片和Windows預裝操作系統占39%;硬件等零部件占9%;光驅和無線網卡占13%;液晶屏占13%;線路板和外殼占17%;而國內主要做的組裝生產占9%。這就是現狀。在PC產業,我們不得不承認主觀上要打破“中國制造”的框子跳出來很難。
PC產業轉型困難,那是不是我們就沒有希望,電子信息產業是不是還有機會呢?云計算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在PC時代,信息設備終端基本上都是PC。云計算的到來宣告了PC時代的終結,現在進入了后PC時代。云端設備將取代PC。
云端設備多樣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瘦客戶機、PC都可以是云端設備。云端設備不是PC的延續,而是新一代信息設備。云端設備和PC的差別主要在12個方面:一、PC屬于計算機領域,云端設備是跨領域的——橫跨內容服務、計算機、通信、消費電子等四個甚至更多的領域;二、體系架構,PC處理器主要是英特爾、AMD,云終端時代,ARM興起,中國龍芯也出現,而操作系統上的選擇也很多,如Linux(安卓、WebOS、沃Phone),iOS,Windows;三、應用方式,過去是本地應用,現在是云服務;四、操作方式,過去是鼠標、鍵盤控制,現在是手指或筆+觸摸屏、語音、鍵盤等方式;五、商業模式,過去是銷售硬件、軟件,現在是用內容來收錢或廣告收費;六、設備種類,過去是單一的PC,現在多種設備并存,滿足不同需求;七、軟件來源,過去是軟件公司提供軟件,現在是軟件公司和獨立開發者共同提供軟件;八、數據存儲地,過去數據存儲在本機,現在存儲在云上;九、處理能力,過去PC具備高處理能力,現在云端設備處理能力較低,主要用于展示信息和實現交互;十、用戶體驗,過去PC復雜、難用,現在云端設備友好、易用;十一、設備用量,過去一人主要用一個,現在一人使用多個,依托云實現多個設備的信息同步;十二、移動支持,過去不移動或移動不大方便,現在移動方便,隨時隨地可用。
云端設備的發展勢頭不可阻擋。摩根士丹利預計在2012年,全球智能手機的銷量會超過PC(包括桌面電腦和筆記本電腦),而數據顯示,引領云端設備的iOS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IT歷史上瀏覽器、imodeL等新技術的發展速度。
中國有什么機遇從低附加值的“中國制造”要走向“中國創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改變了應用模式和市場格局,提供了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機遇,因為一切都是服務,軟件是服務,數據中心是服務,物聯網也可以成為服務。在這種情況下,用戶關心的是服務的性價比,而不關心提供服務的基礎設施是什么,比如數據中心提供服務,用戶不太關心用的是不是英特爾CPU,或者是不是Windows操作系統。國產的CPU和操作系統,國產的軟件和其他的硬件,就有融入的機會。
中國已經是或者將是云端設備最大的市場,加上中國擁有世界最多的人才資源和最大的制造業規模,我們完全可以形成一個有自主核心技術,有高附加值、高利潤的產業——云端設備產業。云端設備擺脫了Wintel架構的壟斷,可全部或大部分采用中國自主核心技術,達到高國產化率。
CPU+OS是信息設備的核心技術。將主要指標的重要性排序,對PC而言,依次是與Wintel兼容性、性價比、功耗,而對云端設備而言,則是功耗、性價比,并無與Wintel兼容的要求。云端設備的CPU,低功耗比高主頻更重要,這使ARM、MIPS等非英特爾架構更有利,龍芯等國產CPU就有公平競爭的機會。云端設備的OS,不需與Windows兼容,這使Linux平臺更有競爭力,因為其成本低、開放性好,容易定制,因此,中國自主開發或基于開源軟件的OS就有推廣應用的機會。
2010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規模為7.8萬億元,但這個產業大而不強,屬于低附加值、低利潤產業(利潤率僅為3.6%)。當前對節能減排、綠色IT的要求越來越高,單純擴大產業規模已面臨瓶頸。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十二五”國家將大力發展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應抓住云端設備興起的機遇,由“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中國創造”可以比“中國制造”取得大得多的效益。
為破壞性創新正名
近年來,中國通信領域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一批企業迅速崛起,成長為新興跨國公司;在中國通信市場上,外國公司的壟斷已被打破,國產化比率大大提高;大批低價“山寨機”涌現,促進了中國移動通信的普及。
對山寨產品應區分知識產權,而不應全盤否認或全盤肯定。對于創新的產品應給以鼓勵。應幫助廣大中小企業發展自主知識產權,聯合起來應對知識產權訴訟,努力創建自主品牌,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山寨產品的地位和改善形象。
中國通信領域的這種變化不是由于出現了某種原始創新,或出現了更高檔的產品,而是由于中國廣大企業推出了性價比更好的產品,破壞了既有的市場格局——這種破壞也是創新。
采取這種破壞性創新模式,中國企業逐步地從生產低端產品發展到生產高端產品,從國內市場發展到國外市場,從產業下游發展到產業上游。對此種模式,應總結經驗,揚長避短,推廣到其他領域。
創新根據其技術內涵,一般分成“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三類。創新根據其對市場格局或商業模式的影響,往往可分成“維持性創新”和“破壞性創新”二類。“破壞性創新”可以是市場破壞性創新或商業模式破壞性創新。市場上的主流廠商或壟斷者為維護其既得利益,往往推行“維持性創新”;而市場上的非主流廠商或新進入者為了爭奪市場,往往采取“破壞性創新”。許多事實表明,非主流廠商的“破壞性創新”可以與主流廠商的“維持性創新”競爭并取勝,華為、中興等就是例子。
無論是“破壞性產品”還是“破壞性方法”,二者的效果都是使非主流廠商能推出比現有主流廠商的產品更便宜、更簡單,甚至更有效的替代品,從而破壞既有市場或產生新市場。替代品的特征是:更便宜,它直接鎖定低端用戶或者產生新的用戶群體。開始時,它不會侵犯現有的主流市場,恰恰相反,從低端市場進入能夠避開高端市場的激烈競爭,從而成長壯大,并吸引用戶脫離主流市場,進入新的市場。更簡單,它可能沒有主流廠商產品那么多的功能,但使用更簡單,從而使用戶群體迅速擴大,而用戶的增加又使產品的價格更加低廉,形成良性循環。更有效,雖然它的總體性能上不如主流廠商產品,但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主流廠商產品更有效,從而為用戶創造一定的新價值。
云端設備特別適合中國企業實行“破壞性創新”。這一領域以iPhone、iPad等為代表的主流產品主要針對高端用戶,還存在著廣大低端用戶,為實行“破壞性創新”提供了極大的市場空間。目前,這一領域破壞性創新取得成功的條件也已基本具備或即將具備:奉行“維持性創新”的主流公司產品的技術性能已超過了一般用戶的需求;奉行“破壞性創新”的非主流公司的產品的技術性能也已接近或基本滿足了一般用戶的需求;非主流公司實現“破壞性創新”的產品已能或即將得到一般用戶的認可,可望取得較大市場份額。
“中國創造”的云端設備具備以下特征:全部或大部采用自主核心技術;具有高國產化率;性能接近主流產品,價格很低,面向廣大消費群體;在提供的內容和服務等方面有本地化優勢;與中國云計算產業鏈上下聯接,共同構成中國有競爭力的云計算產業。
不是PC而是云端設備
首先,我將從產業的角度和企業的角度來講述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給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帶來什么機遇。
PC產業不能擺脫“中國制造”。我接觸電子信息產業26年,接觸這個產業越多,我就越感到,PC產業不能擺脫“中國制造”的束縛,不可能變成“中國創造”的產業。
PC機時代大概始于1981年IBM推出PC。現在,在Wintel架構的壟斷之下,任何創新都不太有意義:不管產品的性價比如何,這個壟斷使得你沒有創新的空間和應用的空間。
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PC制造國,但PC產業附加值低,國產化率很低。分析一個3000元左右的筆記本電腦大概的成本構成:英特爾的芯片和Windows預裝操作系統占39%;硬件等零部件占9%;光驅和無線網卡占13%;液晶屏占13%;線路板和外殼占17%;而國內主要做的組裝生產占9%。這就是現狀。在PC產業,我們不得不承認主觀上要打破“中國制造”的框子跳出來很難。
PC產業轉型困難,那是不是我們就沒有希望,電子信息產業是不是還有機會呢?云計算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在PC時代,信息設備終端基本上都是PC。云計算的到來宣告了PC時代的終結,現在進入了后PC時代。云端設備將取代PC。
云端設備多樣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瘦客戶機、PC都可以是云端設備。云端設備不是PC的延續,而是新一代信息設備。云端設備和PC的差別主要在12個方面:一、PC屬于計算機領域,云端設備是跨領域的——橫跨內容服務、計算機、通信、消費電子等四個甚至更多的領域;二、體系架構,PC處理器主要是英特爾、AMD,云終端時代,ARM興起,中國龍芯也出現,而操作系統上的選擇也很多,如Linux(安卓、WebOS、沃Phone),iOS,Windows;三、應用方式,過去是本地應用,現在是云服務;四、操作方式,過去是鼠標、鍵盤控制,現在是手指或筆+觸摸屏、語音、鍵盤等方式;五、商業模式,過去是銷售硬件、軟件,現在是用內容來收錢或廣告收費;六、設備種類,過去是單一的PC,現在多種設備并存,滿足不同需求;七、軟件來源,過去是軟件公司提供軟件,現在是軟件公司和獨立開發者共同提供軟件;八、數據存儲地,過去數據存儲在本機,現在存儲在云上;九、處理能力,過去PC具備高處理能力,現在云端設備處理能力較低,主要用于展示信息和實現交互;十、用戶體驗,過去PC復雜、難用,現在云端設備友好、易用;十一、設備用量,過去一人主要用一個,現在一人使用多個,依托云實現多個設備的信息同步;十二、移動支持,過去不移動或移動不大方便,現在移動方便,隨時隨地可用。
云端設備的發展勢頭不可阻擋。摩根士丹利預計在2012年,全球智能手機的銷量會超過PC(包括桌面電腦和筆記本電腦),而數據顯示,引領云端設備的iOS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IT歷史上瀏覽器、imodeL等新技術的發展速度。
中國有什么機遇從低附加值的“中國制造”要走向“中國創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改變了應用模式和市場格局,提供了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機遇,因為一切都是服務,軟件是服務,數據中心是服務,物聯網也可以成為服務。在這種情況下,用戶關心的是服務的性價比,而不關心提供服務的基礎設施是什么,比如數據中心提供服務,用戶不太關心用的是不是英特爾CPU,或者是不是Windows操作系統。國產的CPU和操作系統,國產的軟件和其他的硬件,就有融入的機會。
中國已經是或者將是云端設備最大的市場,加上中國擁有世界最多的人才資源和最大的制造業規模,我們完全可以形成一個有自主核心技術,有高附加值、高利潤的產業——云端設備產業。云端設備擺脫了Wintel架構的壟斷,可全部或大部分采用中國自主核心技術,達到高國產化率。
CPU+OS是信息設備的核心技術。將主要指標的重要性排序,對PC而言,依次是與Wintel兼容性、性價比、功耗,而對云端設備而言,則是功耗、性價比,并無與Wintel兼容的要求。云端設備的CPU,低功耗比高主頻更重要,這使ARM、MIPS等非英特爾架構更有利,龍芯等國產CPU就有公平競爭的機會。云端設備的OS,不需與Windows兼容,這使Linux平臺更有競爭力,因為其成本低、開放性好,容易定制,因此,中國自主開發或基于開源軟件的OS就有推廣應用的機會。
2010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規模為7.8萬億元,但這個產業大而不強,屬于低附加值、低利潤產業(利潤率僅為3.6%)。當前對節能減排、綠色IT的要求越來越高,單純擴大產業規模已面臨瓶頸。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十二五”國家將大力發展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應抓住云端設備興起的機遇,由“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中國創造”可以比“中國制造”取得大得多的效益。
為破壞性創新正名
近年來,中國通信領域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一批企業迅速崛起,成長為新興跨國公司;在中國通信市場上,外國公司的壟斷已被打破,國產化比率大大提高;大批低價“山寨機”涌現,促進了中國移動通信的普及。
對山寨產品應區分知識產權,而不應全盤否認或全盤肯定。對于創新的產品應給以鼓勵。應幫助廣大中小企業發展自主知識產權,聯合起來應對知識產權訴訟,努力創建自主品牌,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山寨產品的地位和改善形象。
中國通信領域的這種變化不是由于出現了某種原始創新,或出現了更高檔的產品,而是由于中國廣大企業推出了性價比更好的產品,破壞了既有的市場格局——這種破壞也是創新。
采取這種破壞性創新模式,中國企業逐步地從生產低端產品發展到生產高端產品,從國內市場發展到國外市場,從產業下游發展到產業上游。對此種模式,應總結經驗,揚長避短,推廣到其他領域。
創新根據其技術內涵,一般分成“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三類。創新根據其對市場格局或商業模式的影響,往往可分成“維持性創新”和“破壞性創新”二類。“破壞性創新”可以是市場破壞性創新或商業模式破壞性創新。市場上的主流廠商或壟斷者為維護其既得利益,往往推行“維持性創新”;而市場上的非主流廠商或新進入者為了爭奪市場,往往采取“破壞性創新”。許多事實表明,非主流廠商的“破壞性創新”可以與主流廠商的“維持性創新”競爭并取勝,華為、中興等就是例子。
無論是“破壞性產品”還是“破壞性方法”,二者的效果都是使非主流廠商能推出比現有主流廠商的產品更便宜、更簡單,甚至更有效的替代品,從而破壞既有市場或產生新市場。替代品的特征是:更便宜,它直接鎖定低端用戶或者產生新的用戶群體。開始時,它不會侵犯現有的主流市場,恰恰相反,從低端市場進入能夠避開高端市場的激烈競爭,從而成長壯大,并吸引用戶脫離主流市場,進入新的市場。更簡單,它可能沒有主流廠商產品那么多的功能,但使用更簡單,從而使用戶群體迅速擴大,而用戶的增加又使產品的價格更加低廉,形成良性循環。更有效,雖然它的總體性能上不如主流廠商產品,但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主流廠商產品更有效,從而為用戶創造一定的新價值。
云端設備特別適合中國企業實行“破壞性創新”。這一領域以iPhone、iPad等為代表的主流產品主要針對高端用戶,還存在著廣大低端用戶,為實行“破壞性創新”提供了極大的市場空間。目前,這一領域破壞性創新取得成功的條件也已基本具備或即將具備:奉行“維持性創新”的主流公司產品的技術性能已超過了一般用戶的需求;奉行“破壞性創新”的非主流公司的產品的技術性能也已接近或基本滿足了一般用戶的需求;非主流公司實現“破壞性創新”的產品已能或即將得到一般用戶的認可,可望取得較大市場份額。
“中國創造”的云端設備具備以下特征:全部或大部采用自主核心技術;具有高國產化率;性能接近主流產品,價格很低,面向廣大消費群體;在提供的內容和服務等方面有本地化優勢;與中國云計算產業鏈上下聯接,共同構成中國有競爭力的云計算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