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非接觸式預付卡 何以大行其道
5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共同發布的《關于規范商業預付卡管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商業預付卡的管理作出了規范。根據《意見》,商業預付卡將實行分類管理,達到一定額度的預付卡購買須實名登記;未經人民銀行批準,任何非金融機構不得發行多用途預付卡,否則,將以非法從事支付結算業務予以查處。
《意見》中指出,商業預付卡在減少現鈔使用、便利公眾支付、刺激消費等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同時,商業預付卡市場也存在監管不嚴、違反財務紀律、缺乏風險防范機制、公款消費和收卡受賄等突出問題,嚴重擾亂了稅收和財務管理秩序,助長了腐敗行為。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意見》,深得民心,得到大家的積極響應。同時,人們注意到,預付卡品種繁多、使用范圍廣泛,商業預付卡只是眾多預付卡中的一種。由于商業預付卡的介質通常是磁條卡,所以無論從使用范圍,交易量來說,都只占預付卡很少的部分。《意見》的轉發,不僅有利于規范財務管理秩序,遏制腐敗行為,也為預付卡健康發展創造了條件。
那么,預付卡是怎么回事,離線式、非接觸式預付卡為什么能大行其道?深入了解預付卡,就會從中得到答案。
預付卡是怎么回事簡單地說,預付卡就是預先在卡中存入金額,交易時直接從儲值賬戶中扣除交易金額的電子現金。所以,它又叫儲值卡、消費卡,顧名思義就是先付費再消費的卡片。我們平常使用的移動電話卡、公交卡、加油卡、食堂用餐卡、商場購物卡,等等,都是預付卡。
按卡基材質的不同,預付卡有磁條卡和芯片卡。隨著技術的發展,制卡成本下降,離線式、非接觸式芯片卡正逐步替代磁條卡。芯片卡不僅可以實現非接觸、離線支付,同時在可靠性方面也大大優于磁條卡。
預付卡是個新興市場,其利潤豐厚,毛利率通常在10%以上。預付卡發卡量動輒數千萬張,資金以億元計。預付卡不但每年都有新增市場,在預付卡上沉淀的資金也相當可觀。以某大城市交通卡為例,該市2005年的交通卡量約850萬張時,沉淀資金約60億元人民幣;2009年交通卡量突破2000萬張,沉淀資金已經超過百億元。
預付卡市場為什么巨大預付卡市場何以如此巨大,它的動力在哪里?
首先,預付卡適應了經濟發展的需要。
預付卡特別是非接觸式芯片預付卡適應了現代生活快速、高節奏的需要,就好像是為現代生活量身定制的一般。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非接觸、離線預付卡,在高峰時的公交、地鐵會是什么樣子?同樣很難想象,在商賈云集的寫字樓,就餐集中的“飯點”,如果沒有非接觸、離線預付卡,又怎么可能用現金、簽名卡就餐交錢的情景了。
可以說,預付卡這張小小的卡片,在現代生活中已經不可或缺。它在現代生活中的作用就像汽車,既給人們生活帶來便捷,也會發生交通事故,帶來麻煩。因此,就要建立交通法規進行管理。管不是禁,對汽車是這樣,對預付卡也是如此。
其次,作為“電子現金”的預付卡具有優勢。
預付卡定位是小額支付,也被稱為“電子現金”。它既具有現金非實名制、脫機使用、環境封閉的特點,又具有現金交易不具備的三個優點:一是節省交易時間,使用預付卡可以省略交易中的點鈔和找零時間;二是在交易成本方面,預付卡的清算成本低于現金管理成本,降低鈔票清點、運輸等人工成本;三是可以幫助商戶降低雇員偷竊、外部搶劫的風險。
預付卡與銀行卡相比,在交易時有兩個優勢:無須簽名和密碼校驗(其中簽名主要對信用卡,密碼校驗主要對借記卡),可以節省交易時間,并且減少了清算成本。當然,與銀行卡相比,預付卡受理終端受行業、地域、金額等因素的限制。銀行卡的可接受性要大大高于預付卡。
第三,技術進步成為可能。
以前的銀行卡(包括預付卡)基本都是磁條卡,隨著應用范圍的擴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IC卡正逐步取代磁條卡。目前,我國各商業銀行開始大規模地換卡,預計2015年現有的磁條銀行卡全部要用IC卡代替。由于IC卡的大規模使用,可以支持脫機小額支付,可使用非接觸界面,實現即刷即走的快速支付。預付卡將能夠更大范圍、更大規模地得到使用。
2010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我國銀行IC卡的行業標準———《中國金融集成電路(IC)卡規范》(CJR/T0025-2010)(業內簡稱PBOC2.0標準)。[PBOC:people'sbankofChina]
新版PBOC2.0標準與2005年標準(CJR/T0025-2005)相比,分別在第9部分的“電子錢包的應用”和第11部分的“非接觸卡通訊規范”中增加了非接觸卡的技術標準。這使得非接觸預付卡有了技術規范,提供了快速發展的技術保障。
第四,參與各方實現共贏。
預付卡的“運營”通常包括這樣四個環節:發行方、商戶、持卡人和清算機構。這四個方面在預付卡“運營”的過程中,各取所需,實現共贏。
在發行方面:其收益有兩方面,其一:預付卡發行的過程也是持卡人向預付卡運營商預付資金的過程,持卡人在使用預付卡在零售商處消費后,運營商才把相應的金額劃給零售商。同時,持卡人在使用預付卡的過程中,為繼續使用還會向預付卡中續存資金。因此,運營商始終掌握數目龐大、無須付利息的沉淀資金。可以為運營商帶來利息和其他收益(如在某大城市的交通卡上,沉淀的資金有上百億元)。
其二:交易手續費也是收益。例如,從出售預付卡中獲得手續費、押金等。而且,大部分持卡人用光卡中余額后不會退卡。
在商戶方面:預付卡使商戶從現金處理中解脫,降低假鈔、盜搶等風險,提高支付效率和營業額。雖然商戶在用卡環境上要投資,并且要給提供服務的銀行和網絡運營商費用。但是,商戶提高的銷售收益和運營效率通常大于支出成本。
在持卡人方面:持卡人獲得的主要是支付的便利,購物方便,不用找零。有的發卡機構設立積分獎勵,持卡人會得到額外的折扣和服務。
在清算機構方面:如果有多個機構發卡,或者預付卡在不同的系統使用(如某些城市的交通卡既可乘車,也可在超市購物、美容店美容),就需要一個清算機構,負責跨機構地組織清算,清算機構按次或量收取費用。此外,預付卡的代理發行商和代理充值機構(通常是售報亭等小店)也能夠參加分潤。
預付卡應當怎樣發展既然預付卡有這么多益處,在防止腐敗的同時又當如何發展,做到為我所用呢?
香港八達通卡可說是最為成功的預付卡,從香港八達通卡可以得到啟示,做到規范發展。
1997年,八達通卡由香港幾家主要的交通運營商投資的GreativeStar公司運營。起初僅僅是一張電子車票卡,用于公共巴士、地鐵、輕軌、輪渡的自動收費。后來,GreativeStar公司獲得香港金融管理局許可,將八達通卡逐步擴展到非交通領域。目前,八達通卡的使用范圍已經擴展到便利店、餐廳、公用電話等方方面面。從1997年8月香港八達通卡投入使用以來,目前其數量已經超過2000萬張,平均每天發生交易1000多萬筆,日交易金額超過1億元港幣。
香港八達通卡是預付卡的一個成功范例。從它的發展,人們更看到預付卡的前景。同時,它的成功也給人們啟示,預付卡跨界發展是方向,多卡合一是發展趨勢。預付卡與銀行卡、身份卡等應用相結合,實現一卡多用,是具有生命力的發展模式。
香港八達通卡逐步擴展到非交通領域,是獲得香港金融管理局許可后進行的。按照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共同發布的《關于規范商業預付卡管理的意見》,今后任何非金融機構如要發行多用途預付卡,需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這為預付卡的健康發展創造了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