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物聯網的共識:機器的電子商務

作者:楊志杰
來源:通信產業網
日期:2011-08-09 10:02:39
摘要:盡管如此,兩年后,物聯網發展初期所遇到的那些命題到如今依然困擾著整個產業。例如,如何跨越碎片化的巨大市場?如何跨越行業壁壘?如何提升物聯網業務的數據采集能力?如何提升物聯業務間的協同能力?如何確保物聯網安全和隱私?如何構建統一的、良好的業務生成環境?如何搭建規范的業務體系?
      8月7日,對中國物聯網的發展而言,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兩年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考察時發表了重要講話。他指出發展物聯網,一是要將傳感系統和3G中的TD技術結合起來;二是要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加快推進傳感網發展;三是要在激烈的競爭中,迅速地建立中國的傳感信息中心(園區),或者叫“感知中國”的中心(園區)。  

  隨后,我國物聯網產業明確了感知中國的發展方向。物聯網成為我國戰略新興產業,國家多個部委先后發布相關指導意見,并確立相關示范應用,推動物聯網產業發展,電信運營商、整個ICT產業都快速挺進,各級各地政府也開始規劃和上馬物聯網相關項目。 

  盡管如此,兩年后,物聯網發展初期所遇到的那些命題到如今依然困擾著整個產業。例如,如何跨越碎片化的巨大市場?如何跨越行業壁壘?如何提升物聯網業務的數據采集能力?如何提升物聯業務間的協同能力?如何確保物聯網安全和隱私?如何構建統一的、良好的業務生成環境?如何搭建規范的業務體系? 

  背負著這些需要解決的命題,中國物聯網產業在兩年內實現了大跨越:中國物聯網產業實現了從概念到落地,從無到有,從示范到商用,從無錫到全國,從傳感到整個ICT產業的發展歷程。 

  現在,各地各行業都開始出現大量物聯網應用,雖然這些應用到目前為止還無法連成片,形成規模商用,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業內參與各方似乎默契地達成了共識,物聯網的發展首先需要應用的推進。 

  凡事均有兩面性,應用的突進,也為產業的未來埋下隱患。但無論如何,業界相信,足夠長久的市場選擇,必將會幫助產業逐步解決過去兩年遇到的難題。 

  同時,電信運營商通過多年來的摸索,也慢慢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那些與公眾有密切聯系的物聯網業務,或許有可能在未來實現大規模商用。 

  物聯網的陣痛 

  回顧2009年、2010年,當時是物聯網最為炙手可熱的時期。各地紛紛上馬物聯網示范應用工程,沒有示范應用的地方,也開始編制自己的物聯網發展規劃。在這兩年的通信展上,包括電信運營商、通信設備商等在內的整個通信產業都規模展示了物聯網應用,哪怕這些應用還沒有或永遠也沒有規模商用的可能;同樣,在2010年廣電展上,記者也看到了廣電系企業所展示的物聯網解決方案。 

  各方紛紛挺進物聯網的背后,整個產業集體經歷了“陣痛”。 

  據傳感網國家標準工作組副秘書長邢濤描述,當時,物聯網產業鏈內的各家企業多各自為政,各自做一套。“很多公司都擁自己的解決方案,相互之間都不買對方的賬。” 

  當時,業內討論的更多的是物聯網是什么,而并非物聯網應當怎么做。在這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初期,應用還沒有開始在市場中實現優勝劣汰,正如上述隱患,產業推應用各持己見、各自為政的后果是,即使是到了2011年的現在,平滑協同的物聯網產業鏈依舊沒有搭建起來,各種物聯網應用依然是一個個“豎井”和信息孤島,一個個物聯網解決方案的實施,仍舊需要實施方“從頭做到尾”。中國移動研究院陳志剛對此的描述是,不同行業和不同企業的物聯網還是局域網化的,也沒有互聯網。更進一步而言,中國還遠沒有出現具有行業性質的成熟階段的物聯網。 

  在產業界之外,也經歷了相似的“陣痛”。各地政府從2009年起就開始計劃推動物聯網的發展,但是各地對傳感網、物聯網的理解并不同,甚至在單一城市對物聯網的理解也存在著不同聲音。 

  2010年,記者赴無錫采訪時,無錫信息化部門負責推進物聯網的一位人士就向記者表達了她的憂慮。她說,物聯網的增量到底在哪里? 

  2010年,雖然各個地方政府已經開始認識到物聯網的潛力并進行了規劃和部署,但事實上,因為找不到增量,各地的物聯網項目大多都還沒有啟動,即便是已經啟動的一些示范應用,也都是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 

  而在物聯網標準和聯盟領域,如果回顧2009年、2010年這兩年的媒體報道,可以發現,在物聯網應用遲遲未見的當時,標準組織和聯盟如雨后春筍般的“批量出現”了,在此背后所代表的產業各方,展開了激烈的博弈,博弈的結局到今天還沒有揭曉,是否在將來會影響中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進程,還不得而知。 

  商業模式也是2009年到2010年業界最為關注的重要命題,但是這一問題在2010年內并沒有得到解決。 

  即使是到了現在,各地各行業的大部分物聯網應用還都是由政府買單。事實上,從市場的角度來講,任何商業模式的確立都需要參與主體的主動性,在傳感網和物聯網領域亦如是。 

  從這些角度來看,物聯網最熱的2009到2010年,物聯網產業似乎充滿了泡沫;但硬幣的另一面是,支持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那些基石,已經在這兩年默默扎下了根。 

  專注擠泡沫 

  在傳感網標準領域,經過數年的準備,一些先期開始制定的標準陸續出臺。例如,近日國家傳感器網絡標準工作組發布了傳感網六項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這些意見稿都屬于頂層架構部分,對物聯網未來有序發展至關重要。這六項標準分別是:《傳感器網絡第一部分:總則》、《傳感器網絡第二部分:術語》、《傳感器網絡通信與信息交互第一部分低速無線傳感器網絡網絡層和應用支持子層技術規范》、《傳感器網絡接口信號接口規范》、《傳感器網絡信息安全通用技術規范》、《傳感器網絡標識傳感節點編碼規范》。 

  在產業化方面,經過前兩年浮躁期,各地政府已經逐步了解到,僅僅盲目啟動示范工程,而不對產業進行有效整合,對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意義并不大。傳感網國家標準工作組一位人士向記者透露,他接觸到了一些已經推廣了示范應用的地方政府開始反思,示范工程對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意義到底在哪里。 

  事實上,那些短期內能看到示范效果的領域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青睞,例如各地啟動的物聯網項目主要集中在交通、電力、能源、農業等行業。 

  電信運營商也在這兩年內完成了戰略調整,此前主要由安全需求組成的物聯網應用產品線,開始變革。運營商們開始更多嘗試多樣化應用,挺進各類物聯網領域,例如中國電信推出了翼機通,中國聯通力推智能汽車,中國移動在各地推進無線城市建設。 

  各方專注于應用的物聯網發展戰略,有效擠掉了產業初期因浮躁而產生的“泡沫”。據邢濤分析,兩年來,物聯網發展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大都集中在應用領域,這些物聯網應用包括:太湖污染的監控、機場防入侵的監控、智能電網和地質災害的監控等。同時,衛生部在智能醫療領域,住建部在智能樓宇領域,公安部在平安城市視頻監控,以及智能交通、智能車輛管理領域,在今年都啟動了新一輪的物聯網應用的示范和推廣。 

  運營商的選擇 

  正如上文所述,各自為政和應用先行,阻礙了物聯網規模商用,也使得物聯網格局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不管運營商愿意不愿意,應用和市場都分散到了各個領域。 

  這時,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市場很大,也很小。“物聯網業務應用廣泛,能滿足不同行業客戶的多種需要;但同時每個特定需求的最終用戶和收入規模有限,單獨產品無法跟大眾產品比較。”中移動一位人士說道。 

  可以預料的是,在這些分散的領域,物聯網產業鏈建立的周期都將會非常漫長,在一段時間內,在不同的行業,物聯網將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特點。PC時代或互聯網時代,一家十分龐大的企業通吃市場的現象,在物聯網時代短期內將不再上演。 

  運營商需要盡快做出取舍,是在未來專心做所有物聯網運營商的管道服務商,還是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成為某些領域內的物聯網信息服務商。事實上,未來,物聯網管道服務商帶給運營商的收益將非常少。碎片化的物聯網市場使得收入減少的的同時,也使得運營商爭取“最后一公里”的成本提升,。 

  因此,運營商必須加速布局。 

  那么,有必要重新審視一下物聯網的概念。物聯網到底是什么?拋開傳統的感知層、傳輸層、信息處理層的技術認識,拋開一些玄而又玄的表述,諸如物聯網世界在信息世界的投影等等。 

  回頭再看物聯網,其實物聯網應用不過就是現實物理世界在網絡連接后的、廣泛意義上的電子商務。這些現實物理世界,同時也是一個個細分領域和市場。 

  廣泛意義上的電子商務,需要信息流和貨幣流來支撐。運營商M2M平臺的建設可以看作是對信息流的掌控,運營商在物聯網領域最關鍵的還是要打通貨幣流。 

  相比行業領域,公眾領域的物聯網應用對于運營商來說挑戰更小,運營商開始轉向公眾。運營商面向公眾提供物聯網服務有著先天優勢。首先,運營商占有大量的客戶資源;其次,運營商擁有現成的可直接將傳感網接入大網(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通道;第三,運營商擁有面向個人的終端,終端使得用戶可通過手機或PC為平臺隨時隨地獲取物聯網信息。 

  硬幣的另一面是,到目前為止,運營商還是依靠傳統的手段在物聯網領域賺取通道收入,這也是其一直以來擅長的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用戶付通信費的模式,即將成本都核算到通信費用里來收取收入,真正面向業務的收費模式需要盡快建立。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