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江軍:對智慧城市的理解和發展建議
作者: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 金江軍
來源:信息化建設
日期:2011-08-17 14:34:21
摘要:在兩化融合領域,要以提高工業生產自動化、智能化程度為目標,開展“工業物聯網”應用試點示范工作。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物流管理、生產過程控制、生產設備監控、產品質量溯源、工業企業節能減排和安全生產等領域。發展“無人工廠”,通過進料設備、生產設備、包裝設備等的聯網,提高企業產能和生產效率。在工業企業大力推廣無線射頻識別(RFID)、機器對機器(M2M)、微傳感器(MEMS)、智能工業機器人等技術。將SaaS、云計算等技術應用到企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
對智慧城市的理解
“智慧城市”是指通過廣泛采用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數據挖掘、知識管理等技術,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服務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運轉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
值得指出的是,在“智慧城市”概念出現以前,已經出現了一些類似的概念,如智能建筑、智能交通系統(ITS)、韓國U-city。
1984年,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都市大廈成為世界上最早的智能建筑。目前,已經有一批5A級的智能建筑,即設備自動化(Building Automation)、通信自動化(Communication Automation)和辦公自動化系統(Office Automation)、防火自動化(Fire Automation)和保安自動化(Safety Automation)。
智能交通系統是將先進的信息技術、通訊技術、傳感技術、控制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等有效地集成運用于整個交通運輸管理體系,而建立起的一種在大范圍內、全方位發揮作用的,實時、準確、高效的綜合的運輸和管理系統。早在20世紀80年代,世界一些發達國家就開始投入智能交通系統的研究與開發。
u-City是一個可以把市民及其周圍環境與無所不在技術(ubiquitoustechnology)集成起來的新的城市發展模式。u-City把IT包含在所有的城市元素中,使市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從任何設備訪問和應用城市元素。u-city發展可以分為互聯階段(connect)、豐富階段(enrich)、啟發階段(inspire)。互聯階段偏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如布設無線網絡、安裝傳感器;豐富階段偏重于提供無所不在的服務;啟發階段偏重于智能化應用,即利用無所不在技術,特別是無線傳感器網絡,達到對城市設施、安全、交通、環境等智能化管理和控制。
與數字城市、信息城市相比,“智慧城市”具有感知、自動反應、主動服務、輔助決策等特征。
(1)數字城市、信息城市是被動地接收企業和社會公眾的公共服務請求,而“智慧城市”是主動地發現企業和社會公眾的公共服務需求,能夠提供個性化的公共服務,并提前做好準備。例如,“智慧城市”的門戶網站可以通過分析某個客戶的網站瀏覽記錄、辦事規律等,或分析注冊客戶的信息(年齡、職業、收入情況等),主動地推送一些服務。
(2)在“智慧城市”中,政府管理的物體(包括自然物、人工物)能夠感知環境并自動做出相應動作,或將采集的信息發送到處理中心。例如,森林火災探測器一旦探測到火情,就立即發出報警信息,啟動指揮中心的警報。又如,安置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視頻監控系統,探頭捕獲兒童的人臉后,與走失兒童數據庫中的兒童人臉特征進行比對,如果符合,就自動提示警察前去看護,并通知走失兒童的家長。
(3)“智慧城市”擁有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并將數據轉化為信息、知識。利用云計算平臺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智慧城市”每天可以處理海量數據,發現政府職能范圍內的一些事情。例如,通過城市規劃圖與遙感現狀圖的比對,自動標出違法建筑,進行統計分析,并調取有關資料。
對智慧城市發展的建議
“智慧城市”建設,要把握好三大方面,即基礎設施、應用創新、產業發展。
1、建設智慧的城市基礎設施
建設智慧的城市基礎設施有兩層含義:一是城市道路以及給排水管網、燃氣管網、路燈等市政設施要智慧。例如,道路能夠根據干燥度自動啟動灑水裝置;燃氣管道能夠探測壓力等參數,出現異常時自動關閉并通知維修,以防爆裂。二是網絡等城市信息基礎設施要智慧。例如,建設無線城市,推進三網融合,建設云計算中心,使城市信息基礎設施滿足人們“即需即供”的需求,像使用水、電一樣方便。實際上,城市信息基礎設施應該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一部分,納入城市規劃建設范疇。
2、開展“智慧城市”創新應用
利用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數據挖掘、知識管理等技術,在電子政務、兩化深度融合、社會信息化三大領域開展創新應用。
在電子政務領域,要建設“智慧政府”。重點圍繞食品安全、防災減災等專題領域,加強電子政務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公共安全、口岸監管、交通管理、安防安保等領域。將云計算技術應用于政府數據中心建設,作為承載大型電子政務信息系統的計算平臺。發展“政務智能”(GI)系統,提高對領導的決策支持能力,促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發展政府知識管理系統,提高公務員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
在兩化融合領域,要以提高工業生產自動化、智能化程度為目標,開展“工業物聯網”應用試點示范工作。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物流管理、生產過程控制、生產設備監控、產品質量溯源、工業企業節能減排和安全生產等領域。發展“無人工廠”,通過進料設備、生產設備、包裝設備等的聯網,提高企業產能和生產效率。在工業企業大力推廣無線射頻識別(RFID)、機器對機器(M2M)、微傳感器(MEMS)、智能工業機器人等技術。將SaaS、云計算等技術應用到企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
在社會信息化領域,重點發展“未來學校”、“未來教室”、E-Learning,促進優質數字化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完善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發展基于“電子病歷”的智能健康服務系統、遠程關愛(Telecare)系統。發展智能社區、智能住宅、智能家居系統。推廣虛擬養老院、電子保姆等。實施“電子包容行動計劃”,建立高度包容的信息社會,消除數字鴻溝。
3、發展“智慧城市”相關產業
實踐表明,信息化發展水平與信息產業發達程度存在一定正相關性。也就是說,一個地方的信息產業越發達,該地方的信息化發展水平往往越高。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是建設“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礎。要建設“智慧城市”,必須重視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使兩者形成良性互動。
各地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抓住機遇,加快培育和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因地制宜,有選擇性地發展物聯網產業、云計算產業、三網融合產業、移動互聯網產業以及支撐兩化融合的生產性服務業。
(作者系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
“智慧城市”是指通過廣泛采用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數據挖掘、知識管理等技術,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服務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運轉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
值得指出的是,在“智慧城市”概念出現以前,已經出現了一些類似的概念,如智能建筑、智能交通系統(ITS)、韓國U-city。
1984年,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都市大廈成為世界上最早的智能建筑。目前,已經有一批5A級的智能建筑,即設備自動化(Building Automation)、通信自動化(Communication Automation)和辦公自動化系統(Office Automation)、防火自動化(Fire Automation)和保安自動化(Safety Automation)。
智能交通系統是將先進的信息技術、通訊技術、傳感技術、控制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等有效地集成運用于整個交通運輸管理體系,而建立起的一種在大范圍內、全方位發揮作用的,實時、準確、高效的綜合的運輸和管理系統。早在20世紀80年代,世界一些發達國家就開始投入智能交通系統的研究與開發。
u-City是一個可以把市民及其周圍環境與無所不在技術(ubiquitoustechnology)集成起來的新的城市發展模式。u-City把IT包含在所有的城市元素中,使市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從任何設備訪問和應用城市元素。u-city發展可以分為互聯階段(connect)、豐富階段(enrich)、啟發階段(inspire)。互聯階段偏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如布設無線網絡、安裝傳感器;豐富階段偏重于提供無所不在的服務;啟發階段偏重于智能化應用,即利用無所不在技術,特別是無線傳感器網絡,達到對城市設施、安全、交通、環境等智能化管理和控制。
與數字城市、信息城市相比,“智慧城市”具有感知、自動反應、主動服務、輔助決策等特征。
(1)數字城市、信息城市是被動地接收企業和社會公眾的公共服務請求,而“智慧城市”是主動地發現企業和社會公眾的公共服務需求,能夠提供個性化的公共服務,并提前做好準備。例如,“智慧城市”的門戶網站可以通過分析某個客戶的網站瀏覽記錄、辦事規律等,或分析注冊客戶的信息(年齡、職業、收入情況等),主動地推送一些服務。
(2)在“智慧城市”中,政府管理的物體(包括自然物、人工物)能夠感知環境并自動做出相應動作,或將采集的信息發送到處理中心。例如,森林火災探測器一旦探測到火情,就立即發出報警信息,啟動指揮中心的警報。又如,安置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視頻監控系統,探頭捕獲兒童的人臉后,與走失兒童數據庫中的兒童人臉特征進行比對,如果符合,就自動提示警察前去看護,并通知走失兒童的家長。
(3)“智慧城市”擁有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并將數據轉化為信息、知識。利用云計算平臺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智慧城市”每天可以處理海量數據,發現政府職能范圍內的一些事情。例如,通過城市規劃圖與遙感現狀圖的比對,自動標出違法建筑,進行統計分析,并調取有關資料。
對智慧城市發展的建議
“智慧城市”建設,要把握好三大方面,即基礎設施、應用創新、產業發展。
1、建設智慧的城市基礎設施
建設智慧的城市基礎設施有兩層含義:一是城市道路以及給排水管網、燃氣管網、路燈等市政設施要智慧。例如,道路能夠根據干燥度自動啟動灑水裝置;燃氣管道能夠探測壓力等參數,出現異常時自動關閉并通知維修,以防爆裂。二是網絡等城市信息基礎設施要智慧。例如,建設無線城市,推進三網融合,建設云計算中心,使城市信息基礎設施滿足人們“即需即供”的需求,像使用水、電一樣方便。實際上,城市信息基礎設施應該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一部分,納入城市規劃建設范疇。
2、開展“智慧城市”創新應用
利用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數據挖掘、知識管理等技術,在電子政務、兩化深度融合、社會信息化三大領域開展創新應用。
在電子政務領域,要建設“智慧政府”。重點圍繞食品安全、防災減災等專題領域,加強電子政務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公共安全、口岸監管、交通管理、安防安保等領域。將云計算技術應用于政府數據中心建設,作為承載大型電子政務信息系統的計算平臺。發展“政務智能”(GI)系統,提高對領導的決策支持能力,促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發展政府知識管理系統,提高公務員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
在兩化融合領域,要以提高工業生產自動化、智能化程度為目標,開展“工業物聯網”應用試點示范工作。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物流管理、生產過程控制、生產設備監控、產品質量溯源、工業企業節能減排和安全生產等領域。發展“無人工廠”,通過進料設備、生產設備、包裝設備等的聯網,提高企業產能和生產效率。在工業企業大力推廣無線射頻識別(RFID)、機器對機器(M2M)、微傳感器(MEMS)、智能工業機器人等技術。將SaaS、云計算等技術應用到企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
在社會信息化領域,重點發展“未來學校”、“未來教室”、E-Learning,促進優質數字化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完善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發展基于“電子病歷”的智能健康服務系統、遠程關愛(Telecare)系統。發展智能社區、智能住宅、智能家居系統。推廣虛擬養老院、電子保姆等。實施“電子包容行動計劃”,建立高度包容的信息社會,消除數字鴻溝。
3、發展“智慧城市”相關產業
實踐表明,信息化發展水平與信息產業發達程度存在一定正相關性。也就是說,一個地方的信息產業越發達,該地方的信息化發展水平往往越高。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是建設“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礎。要建設“智慧城市”,必須重視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使兩者形成良性互動。
各地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抓住機遇,加快培育和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因地制宜,有選擇性地發展物聯網產業、云計算產業、三網融合產業、移動互聯網產業以及支撐兩化融合的生產性服務業。
(作者系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