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
作者:RFID世界網 收編
                        來源: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日期:2011-08-12 17:55:23
                    摘要: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
                    
                        呼政發〔2011〕51號 
各旗、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
現將《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日
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
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與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是“十二五”期間呼和浩特市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務。在分析研究“十一五”時期呼和浩特市科技發展的基礎上,確定未來五年科技發展總體戰略和規劃綱要,對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升經濟質量,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進程,實現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和建設一流首府經濟目標有重要意義。為此,根據《呼和浩特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研究提出《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
一、“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回顧
“十一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指導下、在上級業務部門的大力指導和支持下,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和科教興市、人才強市戰略,緊緊圍繞“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目標,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工作方針,狠抓區域性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大力培育科技創新人才團隊,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工程,提升創新能力,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農牧業產業化步伐,圓滿完成了“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各項目標任務,科技進步明顯加快。
(一)科技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
5年來,通過重點支持創新團隊、創新機構建設和重點項目,加快了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自主創新。粉煤灰綜合利用生產氧化鋁、煤制富勒烯工藝、奶牛精子性別控制分離及生產等一批自主創新成果達到世界水平。專利申請量累計4095件,專利授權量累計2549件,分別比“十五”期間全市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增長101%和968%,均占全區總量的354%;獲得自治區科學技術獎勵35項,比“十五”增長346%。其中,新增自治區科學技術特別貢獻獎1項、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7項、中青年科學技術創新獎1項。在自治區12個盟市科技進步評價中,呼和浩特市連續7年保持第一。呼和浩特市連續10年通過全國科技進步考核,通過了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驗收,成為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
(二)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
全市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得到了加強,擁有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生物發酵產業基地、星火產業示范區各1個,擁有自治區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園區共3個;擁有國家級企業重點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各1家、自治區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家、自治區級企業重點實驗室9家、自治區級企業研發中心15家、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13家,認定35家市級企業研發中心;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5家,博士后工作站2家。完善了呼和浩特市公共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在不斷完善五大公共科技服務平臺的同時,自主研發建立了科技計劃項目、科技獎勵網上申報與評審系統,提高了公共科技服務能力。創新性地開展了“三網一員”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和社會化農村科技綜合服務站建設工作,拓展了全市科技創新體系的功能,為全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了科技支撐。
(三)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加快
5年來,通過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累計投入16678萬元,實施高新技術項目245個,形成了一批技術水平高、經濟規模大、增長速度快的高新技術產業鏈和產業。一是粉煤灰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和自主知識產權,已經形成了我市最具發展潛力和影響的煤炭—電力—有色金屬—建材的循環經濟產業鏈;二是形成了從多晶硅——單晶硅——半導體級單晶硅片——光伏示范電站建設的硅產業鏈;三是形成了玉米—淀粉—液糖—生物制品產業鏈,生物發酵產業產能達到了6萬立方米,成為國內最大的生物發酵產業基地;四是建立了富勒烯、塑料光纖、高強有機纖維、碳纖維等新材料產業基地;五是生物技術產業發展迅速,奶牛性控凍精累計在全國推廣應用100萬枚,動物疫苗懸浮培養生產技術進入了產業化。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了3965億元,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已達到25家,全市民營科技企業達到了486家,自治區級高新技術企業67家,從業人員近15萬人。
(四)農業科技進步明顯提高
通過重大科技專項連續支持,奶牛性控凍精應用累計為全市新增高產優質奶牛近3萬頭,一批現代化奶牛牧場實現了數字化管理;建立了全區最大的純種肉羊良種繁育基地,累計提供良種肉種羊3000多只,加快了全市肉羊改良步伐;在武川縣、清水河縣、和林縣建起了馬鈴薯種薯組織培養基地,中棚馬鈴薯配套栽培技術得到了應用和推廣。累計實施農業科技項目180多項,推廣新技術、適用技術175項,推廣率達80%,重點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90%以上,主要農作物良種化程度達到了95%。設施觀光農業有了較快發展,全市達到了5萬畝,設施蔬菜、馬鈴薯、瓜果、花卉等種植面積比“十五”有了大幅增加。
(五)科技進步政策環境進一步完善
科技工作進一步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先后制定出臺了從人才、科技經費、專利、旗縣區科技工作等7項政策性文件,通過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專利資助、創新工程等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通過媒體廣泛宣傳,增強了全市的科技影響力和社會公眾對科技工作的認知度,提升了全民科技意識。
(六)建立了穩定的產學研協作關系
堅持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充分利用首府人才、科技優勢,廣泛開展與區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術研究開發機構,支持企業利用國內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人才優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全市已有60多家科技型企業與國內外諸多著名院校建立了穩定的產學研協作,組建了研發團隊和研發機構,圍繞產業發展開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促進了科學技術進步。
(七)科技投入穩步增加
“十一五”期間,市本級財政科技投入223億元,是“十五”投入的35倍;全社會R&D投入30億元,是“十五”全社會R&D投入的3倍。2010年,全社會R&D投入89億元,占GDP的比重為0.48%,科技創新條件得到較大改善。
(八)科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科技創新體系不完善,服務功能不強。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尚未確立,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少,促進科技發展的政策體系不完善,不能滿足建設創新型城市的要求;缺乏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科技投入不足,尤其是企業自身科技投入嚴重不足,科技投融資體系不健全,科技中介機構發展緩慢,科技成果轉化水平較低等,上述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技術升級和創新型城市的建設。
二、“十二五”科學技術發展面臨的形勢
當今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深入發展,更凸顯了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決定性作用。科技、經濟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日益緊密。許多國家都在大力調整科技戰略與政策,加快科技發展,努力提升綜合國力與競爭力。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仍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強調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既肩負著前所未有的歷史重任,也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市作為自治區首府,具有得天獨厚的創新資源優勢,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全面推動我市的科技進步和創新,努力建設創新型城市,為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設一流首府經濟做出更大貢獻。
(一)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國家組織開展創新型城市建設,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是加強創新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城市要素集聚和創新活躍優勢,推動城市走“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發展道路的積極探索,對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意義重大。
當前,我市正處于轉型發展的新階段,抓住國家開展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重大機遇,全面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是推動全市經濟發展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提高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和首府首位度,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根本途徑。
(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是支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核心環節
國家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十二五”時期的主線,并強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并以此積極構建完善的創新體系和現代產業體系。
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在“十一五”時期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工業經濟發展進入了工業化中期,為“十二五”期間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諸如人才、技術、資源、環境等一些深層次問題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工業經濟的戰略轉型勢在必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核心環節,也是戰略基點,只有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產業的優化升級,促進經濟增長從資源依賴型轉向創新驅動型,才能從根本上破解瓶頸制約,在新的起點上贏得新的發展。
(三)加快自主創新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
自主創新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核心推動力。只有不斷加快自主創新步伐,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久動力,才能在國民經濟、科技競爭中保持優勢和取得主動權。
我市明確提出,在“十二五”期間,要加大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力度,加速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要重點圍繞乳業、生物制藥、綠色能源、新材料、循環經濟等優勢特色產業,努力突破關鍵領域核心共性技術,著力發展民生科技,大力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加快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在壯大優勢產業的同時,全面提升傳統產業,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完善有利于自主創新的體制和機制,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實現首府經濟跨越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動力。
三、“十二五”科學技術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工作方針,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設一流首府經濟”的要求,深入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戰略,以引領支撐全市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為目標,以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和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為契機,以科技創新服務科學發展為主題,以支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增強主導產業核心競爭力為主線,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整合首府科技創新資源,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為突破口,圍繞促進主導產業技術升級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中心任務,著力推進技術創新機構培育、技術創新載體升級、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應用和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四項重點工程,大力引進和培育創新創業人才,優化創新環境,完善政策措施,全面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推動全市經濟社會步入創新驅動軌道。
(二)總體目標
圍繞市委、市政府關于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設一流首府經濟的戰略部署,以深入實施“一核雙圈一體化”發展戰略為契機,到2015年,在自治區率先建成創新體系健全、創新要素聚集、創新能力強、創新產業突出、創新服務功能完善,具有鮮明地區特色的國家創新型城市。
具體目標:
1創新投入大幅增加。全社會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GDP)比重達到2%,企業R&D經費投入占全社會R&D經費投入總量的70%以上。市本級和各旗縣區每年財政科技投入占當年財政支出的比例力爭達到16%和12%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每年研發經費投入占企業銷售額的6%以上,規模以上企業每年研發經費總投入達到年銷售額的3%以上。
2企業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全市專利申請量力爭年均增長15%以上,年均專利申請量達到1200件,其中發明專利占30%以上,職務發明占申請總量的60%以上,授權專利達到60%以上,國外專利和PCT申請量有明顯增長,每萬人口專利授權數達到28件以上,擁有中國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力爭2個和15個,生產型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達到5%以上。
3創新體系更加完善。新建各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重點實驗室、技術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100家,創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園區)2家、國家級企業孵化器1個,完善自治區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園區)3家,建成呼和浩特市留學生創業園、科技創業金川孵化園和科技創業服務中心。
4創新人才不斷涌現。引進和培養100名高層次科技領軍和創新創業人才,形成20個創新創業團隊。全市人才總量力爭達到每萬人擁有專業技術人員800名。
5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800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40%。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分別達到30家和5家以上。
6科技成果轉化率大幅度提高。農牧業先進適用技術推廣率達80%,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100%,重點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90%以上。
7提高綜合能耗產出率。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實現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15%,逐步向環保節能型城市發展。
8科技惠民取得明顯成效。優良空氣天數占全年數的95%以上;人均科普經費達到3元以上,全民科學素質顯著提高。
四、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優先主題
根據呼和浩特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科技的需求,在《自治區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大框架下,按照我市“十二五”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戰略目標要求,確定在區域性創新體系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發展、優勢傳統產業科技發展、現代農牧業科技發展、現代服務業科技發展、資源環境與生態保護科技發展、醫藥衛生與安全科技發展、交通與城市化科技發展等8個重點領域,選擇在“十二五”期間能夠提升創新服務、取得創新發展和技術突破的47個優先主題進行重點安排,強化創新服務功能和創新培育功能,開展重大關鍵技術和技術集成專項應用研究和攻關,實現區域性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
(一)區域性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圍繞市委、市政府關于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設一流首府經濟,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戰略部署和任務,確定7個優先主題,到2015年建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創新機構健全、創新人才匯聚、創新效率高、創新效益好的區域性科技創新體系。
1推進創新平臺建設
大力支持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的各級、各類技術研發機構,著力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圍繞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乳品加工、機械制造、冶金化工等傳統優勢產業,新建各級、各類技術研發機構100家。其中新建國家級10家、自治區級30家、市級60家。
優先主題01: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研發機構和博士后工作站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
——重點實驗室建設;
——企業技術研究與開發中心、技術中心建設;
——博士后工作站建設。
2推進創新創業基地建設
加大高新技術開發區(園區)建設力度,加快現有開發區和園區產業布局調整和技術升級,使我市的開發區和園區成為創新資源聚集、創新效率高、效益好、產業結構合理、產業化程度高、輻射帶動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強的科技創新基地。力爭建成5個國家和自治區級科技創新基地(載體),完善5個現有的科技創新基地(載體)。加大內蒙古和林格爾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力度,并通過國家驗收;將內蒙古金山高新技術開發區建成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成1個國家級企業孵化器。
優先主題02:建設科技創新載體
——內蒙古和林格爾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
——創建高新技術開發區(園區);
——創建企業孵化器;
——創建留學生創業園;
——中小型科技企業創業基地建設;
——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建設。
3推進創新人才與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
圍繞全市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廣泛的國內外科技合作,建立創新能力強、結構合理的創新人才隊伍,力爭使呼和浩特市成為區域性科技創新人才集聚中心和創業中心。鼓勵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聯合,培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進一步拓寬人才引進綠色通道,積極引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掌握核心技術的專業人才。引進和培養100名高層次科技領軍和創新創業人才,圍繞主導產業組建20個科技創新創業團隊,培養院士后備人選2名。
瞄準已經形成的優勢支柱產業、具備發展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領域,以重大科技項目為支撐,通過培養產業創新人才團隊,加強與國內外創新要素聯合,構建3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參與5個聯盟建設。通過聯盟匯集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形成創新優勢。
優先主題03:引進和培育創新創業人才
——領軍人才引進和培育工程:培育主導產業、新興產業創新團隊領軍人才;
——創新人才引進和培育工程:培育自治區以上研發機構創新團隊和創新人才;
——創業人才引進和培育工程:培育主導產業、新興產業創業人才和團隊。
優先主題04: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乳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鋁合金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太陽能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富勒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動物生物育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4培育創新主體
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融合機遇,支持和引導創新資源向高端產業集聚,圍繞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循環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乳業、冶金化工、機械制造等傳統優勢產業,實施15個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項目。依靠自主創新,集中攻克硅材料與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機組與并網發電、富勒烯提取、高強有機纖維生產、高鋁粉煤灰綜合利用生產稀土鋁合金及多品種氧化硅、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及其關鍵制造設備、塑料光纖及其原料生產、功能性乳品及乳品原料、優質乳酸菌篩選及特性、奶牛種公牛性控分子育種、肉羊雜交改良技術集成、鹽堿地改良技術集成、生態建設等方面的關鍵技術,力爭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推進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培育3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5家國家創新型企業。
優先主題05:支持企業取得自主知識產權
——實施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項目,支持新興產業研發平臺建設,提升創新能力,培育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5推進創新服務體系建設
建設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健全完善科技資源共享、技術轉移、專利技術展示交易、科技中介服務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搭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研發平臺,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提供綜合科技服務。強化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依托龍頭企業、專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聘請高校、科研院所的專業人才,組建20個社會化農村科技綜合服務站,建設300個“三網一員”農村產業科技信息服務站點,形成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的創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優先主題06:建設呼和浩特市科技創業服務中心
——國家專利技術展示交易中心;
——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
——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服務平臺;
——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平臺;
——科技中介服務平臺。
優先主題07:建設農村科技創新服務體系
——實施農業主導產業專家服務團(科技特派員)行動;
——建設社會化農村科技綜合服務站;
——建設“三網一員”、12396等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
(二)戰略性新興產業
根據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部署,立足本地區實際,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區域特色和優勢相結合,優化資源配置,制定明確的產業發展方向,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到“十二五”末,圍繞我市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技術及制藥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確定16個優先主題,集中力量攻克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難題和共性技術,形成10個產業特色鮮明、產業鏈較完善、企業創新能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成為呼-包-鄂沿黃經濟帶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和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支撐。
1新能源:在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沼氣生物質燃料及地熱利用等領域確定3個優先主題,開展研究,取得突破和自主知識產權。
優先主題08:太陽能發電
在大型及超大型光伏電站的工程設計、優化、運營、監控等技術研究,光伏自動跟蹤技術、光伏并網運行與保護技術研究,光伏電站核心設備關鍵技術研究,通過引進人才,建立企業研發機構,取得突破。
——大型及超大型光伏電站的工程設計、優化、運營、監控等技術研究;
——光伏自動跟蹤技術、光伏并網運行與保護技術研究;
——光伏電站核心設備關鍵技術研究。
優先主題09:風力發電
在風力發電設備方面主要開展垂直軸微風渦輪發電機組整機制造技術、風機關鍵部件制造及國產化研制,在“十二五”期間取得進展。
——垂直軸微風渦輪發電機組整機制造技術研究;
——風機關鍵部件制造及國產化研制。
優先主題10:沼氣、地熱與生物質燃料利用
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組建沼氣與生物質能源研發機構,開展沼氣與生物質能轉化中的關鍵技術研究,取得突破。
——發酵法生產沼氣及沼氣發電綜合利用研究;
——開展新一代地源熱能的利用技術引進與研發。
2新材料:在富勒烯碳納米材料、碳纖維材料、單晶硅光伏發電與半導體材料、高性能高壓電子鋁箔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等研究領域確定5個優先主題,開展產學研合作技術攻關,取得突破和自主知識產權。
優先主題11:富勒烯生產工藝研究與技術升級
——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組建富勒烯研發機構,開展富勒烯生產中的關鍵技術和工藝研究,取得突破和自主知識產權。
優先主題12:硅材料
——支持企業開展改良西門子工藝中心技術的應用與開發;
——支持企業開展多晶硅生產裝備制造關鍵技術的研究;
——支持企業開展大直徑半導體單晶硅拉制、太陽能電池片的高效精密加工;
——延伸硅材料產業鏈,支持開展高純石墨、高純石英砂等光伏產業發展必須的共性材料及石英坩堝等輔助設備研究;
——支持企業開展硅材料生產節能減排技術研究。
優先主題13:通信級塑料光纖
——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組建塑料光纖研發機構,開展塑料光纖生產中的關鍵技術和工藝研究,取得突破和自主知識產權。
優先主題14:高強有機纖維和碳纖維
——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組建高強有機纖維和碳纖維材料研發機構,開展高強有機纖維產品生產中的關鍵技術和工藝研究,取得突破和自主知識產權。
優先主題15:鋁、合金鋁及電子鋁箔材料
——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開展鋁、合金鋁、高性能高壓電子鋁箔材料生產中關鍵技術和工藝研究,在鋁水深加工、合金鋁棒、鋁帶、特種鋁材、汽車輪轂等方面進行攻關,取得突破和自主知識產權。
3生物技術:在微生物菌種選育、益生乳酸菌發酵劑的研發、生物發酵工程技術及制劑、產品的開發,特色生物產品研發,生物及化學合成新藥的研發等研究領域確定2個優先主題,開展產學研合作技術攻關,取得突破和自主知識產權。
優先主題16:微生物菌種選育、益生乳酸菌發酵劑的研發、生物發酵工程技術及制劑、產品的開發
——微生物菌種選育;
——益生菌微生態制劑的研發;
——生物發酵工程技術及制劑、產品的開發。
優先主題17:特色生物產品、生物及化學合成新藥的研發
——優勢或特色動植物中的有效成分分離、提取純化技術;
——新型生物制品及化學合成新藥的開發研制;
——支持泰樂菌素、核苷類生物技術產品和生物工程技術產品開發。
4電子信息技術:在生產安全監控系統、應急預防控制系統、工業智能化控制系統開發應用;3G移動通信及終端產品與物聯網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軟件開發等領域確定3個優先主題,力爭在電子信息化技術應用、計算機特色軟件開發等方向取得突破。
優先主題18:控制系統開發應用
——生產安全監控系統開發應用;
——食品安全監控系統開發應用;
——應急預防控制系統開發應用;
——工業智能化控制系統開發應用。
優先主題19:3G移動通信終端產品與物聯網應用產品開發
優先主題20:信息產業軟件與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軟件開發
5節能減排與循環經濟:緊密圍繞呼市各產業間的生態鏈接,構建區域循環經濟產業布局。在區域循環經濟關鍵技術開發,在固體廢棄物的利用關鍵技術開發,節能關鍵技術開發,工業廢氣、廢水的回收和綜合利用技術開發,工業余熱利用技術開發等研究領域確定3個優先主題,開展產學研合作技術攻關,取得突破和自主知識產權。
優先主題21:循環利用關鍵技術開發
研究開發工業副產品、農畜產品加工副產品的循環利用關鍵技術、新技術、新工藝及產業化。
——區域循環經濟關鍵技術與示范。深入研究區域內物質流和能量流轉化規律及各產業間的內在聯系,針對呼市特色的能源—冶金—化工—建材—農業和生態修復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中關鍵共性技術難題開展攻關和產業示范;
——粉煤灰綜合利用技術。高鋁高硅粉煤灰生產鋁合金、環保紙、化學品氧化鋁和分子篩等深加工產品,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脫硫石膏開發應用、可透水路面磚的開發及環保輕型建材 生產技術和工藝;
——生物發酵、食品加工、化工等行業副產品的回收利用關鍵技術。
優先主題22:節能關鍵技術開發
——節能技術和工藝。進行熱、電、氣三聯產示范,研究工業節能、節能光源,開發利用太陽能技術,開展城市供暖改造配套技術及保溫材料的研制和應用,清潔能源的推廣應用;
——光電一體化建筑節能技術;
——建筑節能環保技術。注重節能建材、節能建筑技術的應用,進行計量供暖、替代粘土磚的新型建材的開發;
——節能設備的開發和工業燃煤鍋爐節能減排技術研究及工業排污的綜合治理技術及有害物質的無害化處理技術開發。
優先主題23:工業余熱、廢氣、廢水的回收和綜合利用技術開發。
——工業余熱、廢氣、廢水回收利用技術研究。
(三)優勢傳統產業
圍繞先進技術、設備、工藝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加快計算機輔助設計、輔助制造、智能控制等重大共性技術的應用研究,實現生產技術的提升。到2015年,優勢特色傳統產業完成技術改造任務,大中型企業技術水平進入國內先進行列,新上重點項目全部采用國際、國內先進技術。在乳品、化工冶金、機械制造等領域確定6個優先主題。
1乳業:力爭在乳品的深層次開發、生產裝備、質量監測與管理技術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與國際標準接軌。在生產裝備、工藝設計、產品技術開發、品質調控等領域,確定2個優先主題,力爭在技術裝備、標準化、質量控制和規范管理4個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優先主題24:先進生產技術和工藝
——乳品深加工技術。如膜分離、酶解、無菌添加等先進技術的開發及其在乳品生產的應用,奶制品深加工技術研制開發與工藝設計;
——不同功能及風味發酵乳制品生產關鍵技術。乳制品成份及風味調控技術,發酵劑濃縮技術,冷凍干燥技術,菌種篩選保藏技術,高濃度培養技術,保護劑篩選等。
優先主題25:新產品開發
——采用高新技術、現代生物技術開發具有市場潛力、滿足不同需求的新型乳制品,取得自主知識產權。
2冶金化工產業:在有色、稀貴金屬深度開發和聚甲醛、煤制甲醛、PVC等新型化工產品技術裝備關鍵技術研究方面確定2個優先主題,力爭在冶金行業節能技改、高新技術應用、高附加值產品開發研究,提升煉油、化肥等傳統化工產業的技術改造方面有重大突破。
優先主題26:冶金工業關鍵技術
——有色和稀貴金屬生產工藝優化,高附加值產品開發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優先主題27:化工工業關鍵技術
——石油天然氣深度利用、焦爐氣綜合利用、綠色精細化工關鍵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再創新,力爭取得重大突破。
3裝備制造業: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制造業,大力推進制造業信息化和自動化,大幅度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在數控機床功能部件制造技術及數控專用機床制造技術、橡塑機械設備制造技術、電動汽車及零部件制造技術、電力裝備研制等領域確定2個優先主題,力爭在汽車及零部件制造、電工電器設備制造的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上取得突破。
優先主題28:制造業信息化技術
——數字化綠色制造技術。工業計算機軟硬件技術集成創新,提升制造業設計、控制、管理等環節的數字化技術水平;
——先進制造技術。用先進的變頻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數控技術、精密模具計算機設計與制造技術、快速成型技術、柔性生產技術改造提升制造業中各種設計、加工、生產、配套能力,開發數字化、智能化新產品,實現零部件的標準化、多樣化和高效益。
優先主題29:大型機械裝備、數控機床附件研制
——在引進、消化和吸收先進數控機床、橡塑機械、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輸變電設備制造技術和工藝的同時,加強創新體系建設,開發與生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機械產品,提高我市的機械裝備能力及配套能力。
(四)現代農牧業
圍繞農牧業高新技術的開發應用、實用技術的集成和提升,在現代畜牧業、種植業、設施農業、生物安全、農牧業機械化等領域,確定7個優先主題,力爭在動物繁育生物技術研究,現代養殖技術,設施農業技術,優良品種選育與配套栽培技術研究,鹽堿地改良、生物飼料、生物肥料和生物農藥關鍵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有害生物監測和防控技術研究,人畜共患傳染病防控關鍵技術集成和產品開發,農牧業機械化技術裝備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自主知識產權。到2015年,全市農牧業高新技術開發應用與集成創新有較大進展。建立奶牛、肉羊、馬鈴薯、設施農業和特色小雜糧等綠色健康產品產業化生產基地,步入全區的前列,綜合配套生產技術實現標準化,力爭在肉羊、馬鈴薯、設施農業、特色小雜糧等產業創出品牌。
優先主題30:動物繁育生物技術研究
——奶牛性控繁育技術研究與應用。包括奶牛種公牛性控分子育種新技術研究,種畜遺傳評價方法,胚胎生物技術、體細胞克隆技術及其應用等;
——肉羊雜交優勢選育、提純復壯。包括肉羊高效三元雜交組合篩選及配套技術集成,培育適應性強、品質優良的雜交品種,進行推廣,形成產業。
優先主題31:現代化養殖技術集成
——奶牛牧場智能化控制技術、奶牛營養調控精準飼喂控制技術;
——肉羊集約化育肥關鍵技術研究和綜合配套技術集成應用。包括:農區舍飼短期強度育肥技術設計、低成本飼料科學配比、育肥營養調控技術、飼料高效利用技術等;
——生物飼料的研制應用;
——畜禽重大疫情監測與控制技術。包括:畜禽疫病防疫技術體系建設、重大疫病的分子診斷技術與防控技術、試劑盒產業化開發、新型高效疫苗研制與產業化開發、新型高效獸藥研究開發;
    
(五)現代服務業
以信息技術,推進首府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引進消化再創新,加強與服務業的有機結合,提高服務業的管理服務水平以及工作效率,實現服務業現代化,提高城市服務功能和品位。在信息化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生產與市場服務環節的信息技術開發與應用等領域,確定1個優先主題,力爭在新興服務行業和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行業的知識與技術服務產品升級上有重大突破。
優先主題37:信息服務技術
提升電訊業、電視傳輸、信息咨詢的技術水平,用先進的信息集成技術改造傳統服務業,加強現代物流配送、電子商務、醫療服務、數字教育、電子政務等方面的信息高科技產品開發和在服務業中的應用,全面提升服務業的水平。
——網絡化分布式倉儲管理及庫存控制技術;
——集成化物流規劃設計、仿真、評價技術,以及實施跟蹤技術;
——網上信用系統,電子簽證、計費、保密和審計技術;
——加快服務業信息跟蹤技術研究和物聯網技術應用;
——動漫等文化產業技術創新與應用。
(六)資源、環境與生態保護
圍繞資源有效利用、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在自然資源有效利用、改善城市環境質量、恢復自然生態植被等領域確定3個優先主題,開展技術攻關,取得技術突破。
優先主題38:自然資源有效利用關鍵技術與裝備
——研究水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太陽能、風能資源科學有效利用的綠色關鍵技術與工藝;
——開發灌溉節水、旱作節水綜合配套技術,重點突破精量灌溉技術;加強城市污水處理、再生水綜合利用新技術、生活節水技術及器具開發。
優先主題39:環境綜合治理技術
——農村環境治理技術。農作物秸稈、動物排泄物的綜合利用及生物無害化處理技術推廣,生物質能源的開發和沼氣示范推廣,粉煤灰與脫硫石膏改良土壤和生態修復,粉煤灰復合肥料的研制開發;
——大氣污染防治技術。煙氣脫硝和可吸入顆粒物控制技術,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減排技術。
優先主題40:生態保護與建設關鍵技術
——城市園林綠化與造林技術。開發野生綠化資源,研究節水型綠化造林關鍵技術、綜合配套技術;
——水土流失區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關鍵技術及綜合配套技術研究與應用。黃土丘陵區生態修復技術研究與應用、風蝕沙化區退耕還林還草植被重建配套技術研究與應用;
——主要森林有害生物及外來有害生物入侵、森林火災的監測與綜合防控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七)醫藥衛生與人類安全
圍繞提升中蒙醫藥、衛生、食品安全、氣象、地震、公共安全等領域的技術裝備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選擇3個優先主題,力爭在中蒙藥新藥研發,重大疾病預警、預防控制技術研究,重大傳染病、地方病及慢性多發病控制,食品、藥品安全監測與監控等研究方向有所突破。
優先主題41:具有民族特色中蒙藥資源保護利用與新藥研發
——道地中蒙藥材資源保護、人工培育、引種馴化和規范化種植;
——蒙中藥復方大品種工藝技術研究及產品二次開發。
優先主題42:疾病治療、預防、預警新技術新方法引進與創新
——常見慢性病診斷與防治技術研究;
——布病、口蹄疫、氟中毒、砷中毒等人畜共患疾病、地方病的診斷及防治研究。
優先主題43:食品、藥品安全檢測、監控技術引進與創新
——食源性危害物檢測技術、評估技術及食品污染物監測;
——食品藥品安全檢測方法、安全控制機理、藥品標準、規范和評估體系的研究。
(八)交通與城市化
立足研究國內外先進的城市和交通建設規劃、設計、管理模式,結合我市的特點,選擇4個優先主題,制訂出科學的城市和交通建設發展模式,研究制約城市交通建設的關鍵性技術難題,研究建立現代化大城市及城市交通體系的模式。開展北方城市新能源汽車運行技術參數研究,加快新能源汽車試點城市建設。
1交通:在交通規劃設計、運營管理和新能源汽車試點城市建設等領域,確定2個優先主題,力爭在現代綜合交通體系研究和建設,交通安全監控2個研究方向上有所突破。
優先主題44: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關鍵技術
——高等級公路建設、養護管理、路面補平等技術研究;
——城市智能交通指揮系統、信息平臺建設技術、定位技術、實施調度管理技術、信息化交通管理、監控技術研究與應用。
優先主題45: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建設
——高海拔高寒城市新能源汽車運行性能分析及信息網絡建設;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運行配套工程建設技術。
2城市化:在城市資源科學利用、數字
——支持各類動物疫苗新技術新工藝研發。動物疫苗研發與生產新技術新工藝研究與應用;
——畜禽規模化養殖環境工程技術。包括畜禽生產基地質量控制技術集成與應用,產品綠色生產工藝設計、配套設施和技術、畜禽固體廢棄物的高效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研究與應用。
優先主題32:農作物優良品種選育
——優質高產專用型玉米雜交種選育和示范;
——專用馬鈴薯品種選育、示范與新品種種薯擴繁體系建設。
優先主題33:設施農業技術集成
——設施園藝作物、馬鈴薯新品種選育與標準化生產配套技術集成研究應用。
優先主題34:鹽堿地改良、有機肥料和農藥關鍵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
——不同類型鹽堿地改良技術路線研究與配方改良劑的研制;
——生物肥料、有機肥料開發與應用;
——生物有機農藥開發與應用。
優先主題35:有害生物監測和防控技術研究
——主要農作物病蟲害、有害生物與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監測及綜合防控技術;
——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集成與應用,無公害蔬菜標準化栽培技術集成與應用。
優先主題36:保護性耕作技術與機械化技術裝備
——保護性耕作技術及裝備研制與應用;
——玉米、馬鈴薯等作物專用播種、收獲機械技術裝備研制與應用。
                    
                各旗、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
現將《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日
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
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與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是“十二五”期間呼和浩特市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務。在分析研究“十一五”時期呼和浩特市科技發展的基礎上,確定未來五年科技發展總體戰略和規劃綱要,對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升經濟質量,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進程,實現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和建設一流首府經濟目標有重要意義。為此,根據《呼和浩特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研究提出《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
一、“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回顧
“十一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指導下、在上級業務部門的大力指導和支持下,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和科教興市、人才強市戰略,緊緊圍繞“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目標,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工作方針,狠抓區域性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大力培育科技創新人才團隊,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工程,提升創新能力,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農牧業產業化步伐,圓滿完成了“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各項目標任務,科技進步明顯加快。
(一)科技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
5年來,通過重點支持創新團隊、創新機構建設和重點項目,加快了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自主創新。粉煤灰綜合利用生產氧化鋁、煤制富勒烯工藝、奶牛精子性別控制分離及生產等一批自主創新成果達到世界水平。專利申請量累計4095件,專利授權量累計2549件,分別比“十五”期間全市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增長101%和968%,均占全區總量的354%;獲得自治區科學技術獎勵35項,比“十五”增長346%。其中,新增自治區科學技術特別貢獻獎1項、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7項、中青年科學技術創新獎1項。在自治區12個盟市科技進步評價中,呼和浩特市連續7年保持第一。呼和浩特市連續10年通過全國科技進步考核,通過了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驗收,成為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
(二)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
全市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得到了加強,擁有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生物發酵產業基地、星火產業示范區各1個,擁有自治區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園區共3個;擁有國家級企業重點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各1家、自治區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家、自治區級企業重點實驗室9家、自治區級企業研發中心15家、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13家,認定35家市級企業研發中心;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5家,博士后工作站2家。完善了呼和浩特市公共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在不斷完善五大公共科技服務平臺的同時,自主研發建立了科技計劃項目、科技獎勵網上申報與評審系統,提高了公共科技服務能力。創新性地開展了“三網一員”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和社會化農村科技綜合服務站建設工作,拓展了全市科技創新體系的功能,為全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了科技支撐。
(三)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加快
5年來,通過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累計投入16678萬元,實施高新技術項目245個,形成了一批技術水平高、經濟規模大、增長速度快的高新技術產業鏈和產業。一是粉煤灰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和自主知識產權,已經形成了我市最具發展潛力和影響的煤炭—電力—有色金屬—建材的循環經濟產業鏈;二是形成了從多晶硅——單晶硅——半導體級單晶硅片——光伏示范電站建設的硅產業鏈;三是形成了玉米—淀粉—液糖—生物制品產業鏈,生物發酵產業產能達到了6萬立方米,成為國內最大的生物發酵產業基地;四是建立了富勒烯、塑料光纖、高強有機纖維、碳纖維等新材料產業基地;五是生物技術產業發展迅速,奶牛性控凍精累計在全國推廣應用100萬枚,動物疫苗懸浮培養生產技術進入了產業化。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了3965億元,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已達到25家,全市民營科技企業達到了486家,自治區級高新技術企業67家,從業人員近15萬人。
(四)農業科技進步明顯提高
通過重大科技專項連續支持,奶牛性控凍精應用累計為全市新增高產優質奶牛近3萬頭,一批現代化奶牛牧場實現了數字化管理;建立了全區最大的純種肉羊良種繁育基地,累計提供良種肉種羊3000多只,加快了全市肉羊改良步伐;在武川縣、清水河縣、和林縣建起了馬鈴薯種薯組織培養基地,中棚馬鈴薯配套栽培技術得到了應用和推廣。累計實施農業科技項目180多項,推廣新技術、適用技術175項,推廣率達80%,重點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90%以上,主要農作物良種化程度達到了95%。設施觀光農業有了較快發展,全市達到了5萬畝,設施蔬菜、馬鈴薯、瓜果、花卉等種植面積比“十五”有了大幅增加。
(五)科技進步政策環境進一步完善
科技工作進一步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先后制定出臺了從人才、科技經費、專利、旗縣區科技工作等7項政策性文件,通過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專利資助、創新工程等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通過媒體廣泛宣傳,增強了全市的科技影響力和社會公眾對科技工作的認知度,提升了全民科技意識。
(六)建立了穩定的產學研協作關系
堅持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充分利用首府人才、科技優勢,廣泛開展與區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術研究開發機構,支持企業利用國內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人才優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全市已有60多家科技型企業與國內外諸多著名院校建立了穩定的產學研協作,組建了研發團隊和研發機構,圍繞產業發展開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促進了科學技術進步。
(七)科技投入穩步增加
“十一五”期間,市本級財政科技投入223億元,是“十五”投入的35倍;全社會R&D投入30億元,是“十五”全社會R&D投入的3倍。2010年,全社會R&D投入89億元,占GDP的比重為0.48%,科技創新條件得到較大改善。
(八)科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科技創新體系不完善,服務功能不強。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尚未確立,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少,促進科技發展的政策體系不完善,不能滿足建設創新型城市的要求;缺乏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科技投入不足,尤其是企業自身科技投入嚴重不足,科技投融資體系不健全,科技中介機構發展緩慢,科技成果轉化水平較低等,上述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技術升級和創新型城市的建設。
二、“十二五”科學技術發展面臨的形勢
當今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深入發展,更凸顯了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決定性作用。科技、經濟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日益緊密。許多國家都在大力調整科技戰略與政策,加快科技發展,努力提升綜合國力與競爭力。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仍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強調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既肩負著前所未有的歷史重任,也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市作為自治區首府,具有得天獨厚的創新資源優勢,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全面推動我市的科技進步和創新,努力建設創新型城市,為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設一流首府經濟做出更大貢獻。
(一)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國家組織開展創新型城市建設,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是加強創新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城市要素集聚和創新活躍優勢,推動城市走“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發展道路的積極探索,對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意義重大。
當前,我市正處于轉型發展的新階段,抓住國家開展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重大機遇,全面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是推動全市經濟發展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提高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和首府首位度,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根本途徑。
(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是支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核心環節
國家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十二五”時期的主線,并強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并以此積極構建完善的創新體系和現代產業體系。
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在“十一五”時期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工業經濟發展進入了工業化中期,為“十二五”期間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諸如人才、技術、資源、環境等一些深層次問題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工業經濟的戰略轉型勢在必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核心環節,也是戰略基點,只有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產業的優化升級,促進經濟增長從資源依賴型轉向創新驅動型,才能從根本上破解瓶頸制約,在新的起點上贏得新的發展。
(三)加快自主創新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
自主創新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核心推動力。只有不斷加快自主創新步伐,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久動力,才能在國民經濟、科技競爭中保持優勢和取得主動權。
我市明確提出,在“十二五”期間,要加大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力度,加速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要重點圍繞乳業、生物制藥、綠色能源、新材料、循環經濟等優勢特色產業,努力突破關鍵領域核心共性技術,著力發展民生科技,大力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加快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在壯大優勢產業的同時,全面提升傳統產業,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完善有利于自主創新的體制和機制,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實現首府經濟跨越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動力。
三、“十二五”科學技術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工作方針,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設一流首府經濟”的要求,深入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戰略,以引領支撐全市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為目標,以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和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為契機,以科技創新服務科學發展為主題,以支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增強主導產業核心競爭力為主線,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整合首府科技創新資源,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為突破口,圍繞促進主導產業技術升級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中心任務,著力推進技術創新機構培育、技術創新載體升級、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應用和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四項重點工程,大力引進和培育創新創業人才,優化創新環境,完善政策措施,全面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推動全市經濟社會步入創新驅動軌道。
(二)總體目標
圍繞市委、市政府關于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設一流首府經濟的戰略部署,以深入實施“一核雙圈一體化”發展戰略為契機,到2015年,在自治區率先建成創新體系健全、創新要素聚集、創新能力強、創新產業突出、創新服務功能完善,具有鮮明地區特色的國家創新型城市。
具體目標:
1創新投入大幅增加。全社會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GDP)比重達到2%,企業R&D經費投入占全社會R&D經費投入總量的70%以上。市本級和各旗縣區每年財政科技投入占當年財政支出的比例力爭達到16%和12%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每年研發經費投入占企業銷售額的6%以上,規模以上企業每年研發經費總投入達到年銷售額的3%以上。
2企業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全市專利申請量力爭年均增長15%以上,年均專利申請量達到1200件,其中發明專利占30%以上,職務發明占申請總量的60%以上,授權專利達到60%以上,國外專利和PCT申請量有明顯增長,每萬人口專利授權數達到28件以上,擁有中國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力爭2個和15個,生產型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達到5%以上。
3創新體系更加完善。新建各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重點實驗室、技術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100家,創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園區)2家、國家級企業孵化器1個,完善自治區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園區)3家,建成呼和浩特市留學生創業園、科技創業金川孵化園和科技創業服務中心。
4創新人才不斷涌現。引進和培養100名高層次科技領軍和創新創業人才,形成20個創新創業團隊。全市人才總量力爭達到每萬人擁有專業技術人員800名。
5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800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40%。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分別達到30家和5家以上。
6科技成果轉化率大幅度提高。農牧業先進適用技術推廣率達80%,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100%,重點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90%以上。
7提高綜合能耗產出率。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實現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15%,逐步向環保節能型城市發展。
8科技惠民取得明顯成效。優良空氣天數占全年數的95%以上;人均科普經費達到3元以上,全民科學素質顯著提高。
四、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優先主題
根據呼和浩特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科技的需求,在《自治區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大框架下,按照我市“十二五”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戰略目標要求,確定在區域性創新體系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發展、優勢傳統產業科技發展、現代農牧業科技發展、現代服務業科技發展、資源環境與生態保護科技發展、醫藥衛生與安全科技發展、交通與城市化科技發展等8個重點領域,選擇在“十二五”期間能夠提升創新服務、取得創新發展和技術突破的47個優先主題進行重點安排,強化創新服務功能和創新培育功能,開展重大關鍵技術和技術集成專項應用研究和攻關,實現區域性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
(一)區域性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圍繞市委、市政府關于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設一流首府經濟,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戰略部署和任務,確定7個優先主題,到2015年建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創新機構健全、創新人才匯聚、創新效率高、創新效益好的區域性科技創新體系。
1推進創新平臺建設
大力支持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的各級、各類技術研發機構,著力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圍繞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乳品加工、機械制造、冶金化工等傳統優勢產業,新建各級、各類技術研發機構100家。其中新建國家級10家、自治區級30家、市級60家。
優先主題01: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研發機構和博士后工作站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
——重點實驗室建設;
——企業技術研究與開發中心、技術中心建設;
——博士后工作站建設。
2推進創新創業基地建設
加大高新技術開發區(園區)建設力度,加快現有開發區和園區產業布局調整和技術升級,使我市的開發區和園區成為創新資源聚集、創新效率高、效益好、產業結構合理、產業化程度高、輻射帶動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強的科技創新基地。力爭建成5個國家和自治區級科技創新基地(載體),完善5個現有的科技創新基地(載體)。加大內蒙古和林格爾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力度,并通過國家驗收;將內蒙古金山高新技術開發區建成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成1個國家級企業孵化器。
優先主題02:建設科技創新載體
——內蒙古和林格爾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
——創建高新技術開發區(園區);
——創建企業孵化器;
——創建留學生創業園;
——中小型科技企業創業基地建設;
——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建設。
3推進創新人才與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
圍繞全市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廣泛的國內外科技合作,建立創新能力強、結構合理的創新人才隊伍,力爭使呼和浩特市成為區域性科技創新人才集聚中心和創業中心。鼓勵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聯合,培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進一步拓寬人才引進綠色通道,積極引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掌握核心技術的專業人才。引進和培養100名高層次科技領軍和創新創業人才,圍繞主導產業組建20個科技創新創業團隊,培養院士后備人選2名。
瞄準已經形成的優勢支柱產業、具備發展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領域,以重大科技項目為支撐,通過培養產業創新人才團隊,加強與國內外創新要素聯合,構建3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參與5個聯盟建設。通過聯盟匯集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形成創新優勢。
優先主題03:引進和培育創新創業人才
——領軍人才引進和培育工程:培育主導產業、新興產業創新團隊領軍人才;
——創新人才引進和培育工程:培育自治區以上研發機構創新團隊和創新人才;
——創業人才引進和培育工程:培育主導產業、新興產業創業人才和團隊。
優先主題04: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乳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鋁合金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太陽能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富勒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動物生物育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4培育創新主體
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融合機遇,支持和引導創新資源向高端產業集聚,圍繞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循環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乳業、冶金化工、機械制造等傳統優勢產業,實施15個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項目。依靠自主創新,集中攻克硅材料與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機組與并網發電、富勒烯提取、高強有機纖維生產、高鋁粉煤灰綜合利用生產稀土鋁合金及多品種氧化硅、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及其關鍵制造設備、塑料光纖及其原料生產、功能性乳品及乳品原料、優質乳酸菌篩選及特性、奶牛種公牛性控分子育種、肉羊雜交改良技術集成、鹽堿地改良技術集成、生態建設等方面的關鍵技術,力爭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推進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培育3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5家國家創新型企業。
優先主題05:支持企業取得自主知識產權
——實施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項目,支持新興產業研發平臺建設,提升創新能力,培育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5推進創新服務體系建設
建設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健全完善科技資源共享、技術轉移、專利技術展示交易、科技中介服務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搭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研發平臺,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提供綜合科技服務。強化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依托龍頭企業、專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聘請高校、科研院所的專業人才,組建20個社會化農村科技綜合服務站,建設300個“三網一員”農村產業科技信息服務站點,形成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的創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優先主題06:建設呼和浩特市科技創業服務中心
——國家專利技術展示交易中心;
——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
——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服務平臺;
——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平臺;
——科技中介服務平臺。
優先主題07:建設農村科技創新服務體系
——實施農業主導產業專家服務團(科技特派員)行動;
——建設社會化農村科技綜合服務站;
——建設“三網一員”、12396等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
(二)戰略性新興產業
根據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部署,立足本地區實際,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區域特色和優勢相結合,優化資源配置,制定明確的產業發展方向,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到“十二五”末,圍繞我市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技術及制藥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確定16個優先主題,集中力量攻克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難題和共性技術,形成10個產業特色鮮明、產業鏈較完善、企業創新能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成為呼-包-鄂沿黃經濟帶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和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支撐。
1新能源:在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沼氣生物質燃料及地熱利用等領域確定3個優先主題,開展研究,取得突破和自主知識產權。
優先主題08:太陽能發電
在大型及超大型光伏電站的工程設計、優化、運營、監控等技術研究,光伏自動跟蹤技術、光伏并網運行與保護技術研究,光伏電站核心設備關鍵技術研究,通過引進人才,建立企業研發機構,取得突破。
——大型及超大型光伏電站的工程設計、優化、運營、監控等技術研究;
——光伏自動跟蹤技術、光伏并網運行與保護技術研究;
——光伏電站核心設備關鍵技術研究。
優先主題09:風力發電
在風力發電設備方面主要開展垂直軸微風渦輪發電機組整機制造技術、風機關鍵部件制造及國產化研制,在“十二五”期間取得進展。
——垂直軸微風渦輪發電機組整機制造技術研究;
——風機關鍵部件制造及國產化研制。
優先主題10:沼氣、地熱與生物質燃料利用
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組建沼氣與生物質能源研發機構,開展沼氣與生物質能轉化中的關鍵技術研究,取得突破。
——發酵法生產沼氣及沼氣發電綜合利用研究;
——開展新一代地源熱能的利用技術引進與研發。
2新材料:在富勒烯碳納米材料、碳纖維材料、單晶硅光伏發電與半導體材料、高性能高壓電子鋁箔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等研究領域確定5個優先主題,開展產學研合作技術攻關,取得突破和自主知識產權。
優先主題11:富勒烯生產工藝研究與技術升級
——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組建富勒烯研發機構,開展富勒烯生產中的關鍵技術和工藝研究,取得突破和自主知識產權。
優先主題12:硅材料
——支持企業開展改良西門子工藝中心技術的應用與開發;
——支持企業開展多晶硅生產裝備制造關鍵技術的研究;
——支持企業開展大直徑半導體單晶硅拉制、太陽能電池片的高效精密加工;
——延伸硅材料產業鏈,支持開展高純石墨、高純石英砂等光伏產業發展必須的共性材料及石英坩堝等輔助設備研究;
——支持企業開展硅材料生產節能減排技術研究。
優先主題13:通信級塑料光纖
——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組建塑料光纖研發機構,開展塑料光纖生產中的關鍵技術和工藝研究,取得突破和自主知識產權。
優先主題14:高強有機纖維和碳纖維
——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組建高強有機纖維和碳纖維材料研發機構,開展高強有機纖維產品生產中的關鍵技術和工藝研究,取得突破和自主知識產權。
優先主題15:鋁、合金鋁及電子鋁箔材料
——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開展鋁、合金鋁、高性能高壓電子鋁箔材料生產中關鍵技術和工藝研究,在鋁水深加工、合金鋁棒、鋁帶、特種鋁材、汽車輪轂等方面進行攻關,取得突破和自主知識產權。
3生物技術:在微生物菌種選育、益生乳酸菌發酵劑的研發、生物發酵工程技術及制劑、產品的開發,特色生物產品研發,生物及化學合成新藥的研發等研究領域確定2個優先主題,開展產學研合作技術攻關,取得突破和自主知識產權。
優先主題16:微生物菌種選育、益生乳酸菌發酵劑的研發、生物發酵工程技術及制劑、產品的開發
——微生物菌種選育;
——益生菌微生態制劑的研發;
——生物發酵工程技術及制劑、產品的開發。
優先主題17:特色生物產品、生物及化學合成新藥的研發
——優勢或特色動植物中的有效成分分離、提取純化技術;
——新型生物制品及化學合成新藥的開發研制;
——支持泰樂菌素、核苷類生物技術產品和生物工程技術產品開發。
4電子信息技術:在生產安全監控系統、應急預防控制系統、工業智能化控制系統開發應用;3G移動通信及終端產品與物聯網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軟件開發等領域確定3個優先主題,力爭在電子信息化技術應用、計算機特色軟件開發等方向取得突破。
優先主題18:控制系統開發應用
——生產安全監控系統開發應用;
——食品安全監控系統開發應用;
——應急預防控制系統開發應用;
——工業智能化控制系統開發應用。
優先主題19:3G移動通信終端產品與物聯網應用產品開發
優先主題20:信息產業軟件與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軟件開發
5節能減排與循環經濟:緊密圍繞呼市各產業間的生態鏈接,構建區域循環經濟產業布局。在區域循環經濟關鍵技術開發,在固體廢棄物的利用關鍵技術開發,節能關鍵技術開發,工業廢氣、廢水的回收和綜合利用技術開發,工業余熱利用技術開發等研究領域確定3個優先主題,開展產學研合作技術攻關,取得突破和自主知識產權。
優先主題21:循環利用關鍵技術開發
研究開發工業副產品、農畜產品加工副產品的循環利用關鍵技術、新技術、新工藝及產業化。
——區域循環經濟關鍵技術與示范。深入研究區域內物質流和能量流轉化規律及各產業間的內在聯系,針對呼市特色的能源—冶金—化工—建材—農業和生態修復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中關鍵共性技術難題開展攻關和產業示范;
——粉煤灰綜合利用技術。高鋁高硅粉煤灰生產鋁合金、環保紙、化學品氧化鋁和分子篩等深加工產品,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脫硫石膏開發應用、可透水路面磚的開發及環保輕型建材 生產技術和工藝;
——生物發酵、食品加工、化工等行業副產品的回收利用關鍵技術。
優先主題22:節能關鍵技術開發
——節能技術和工藝。進行熱、電、氣三聯產示范,研究工業節能、節能光源,開發利用太陽能技術,開展城市供暖改造配套技術及保溫材料的研制和應用,清潔能源的推廣應用;
——光電一體化建筑節能技術;
——建筑節能環保技術。注重節能建材、節能建筑技術的應用,進行計量供暖、替代粘土磚的新型建材的開發;
——節能設備的開發和工業燃煤鍋爐節能減排技術研究及工業排污的綜合治理技術及有害物質的無害化處理技術開發。
優先主題23:工業余熱、廢氣、廢水的回收和綜合利用技術開發。
——工業余熱、廢氣、廢水回收利用技術研究。
(三)優勢傳統產業
圍繞先進技術、設備、工藝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加快計算機輔助設計、輔助制造、智能控制等重大共性技術的應用研究,實現生產技術的提升。到2015年,優勢特色傳統產業完成技術改造任務,大中型企業技術水平進入國內先進行列,新上重點項目全部采用國際、國內先進技術。在乳品、化工冶金、機械制造等領域確定6個優先主題。
1乳業:力爭在乳品的深層次開發、生產裝備、質量監測與管理技術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與國際標準接軌。在生產裝備、工藝設計、產品技術開發、品質調控等領域,確定2個優先主題,力爭在技術裝備、標準化、質量控制和規范管理4個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優先主題24:先進生產技術和工藝
——乳品深加工技術。如膜分離、酶解、無菌添加等先進技術的開發及其在乳品生產的應用,奶制品深加工技術研制開發與工藝設計;
——不同功能及風味發酵乳制品生產關鍵技術。乳制品成份及風味調控技術,發酵劑濃縮技術,冷凍干燥技術,菌種篩選保藏技術,高濃度培養技術,保護劑篩選等。
優先主題25:新產品開發
——采用高新技術、現代生物技術開發具有市場潛力、滿足不同需求的新型乳制品,取得自主知識產權。
2冶金化工產業:在有色、稀貴金屬深度開發和聚甲醛、煤制甲醛、PVC等新型化工產品技術裝備關鍵技術研究方面確定2個優先主題,力爭在冶金行業節能技改、高新技術應用、高附加值產品開發研究,提升煉油、化肥等傳統化工產業的技術改造方面有重大突破。
優先主題26:冶金工業關鍵技術
——有色和稀貴金屬生產工藝優化,高附加值產品開發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優先主題27:化工工業關鍵技術
——石油天然氣深度利用、焦爐氣綜合利用、綠色精細化工關鍵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再創新,力爭取得重大突破。
3裝備制造業: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制造業,大力推進制造業信息化和自動化,大幅度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在數控機床功能部件制造技術及數控專用機床制造技術、橡塑機械設備制造技術、電動汽車及零部件制造技術、電力裝備研制等領域確定2個優先主題,力爭在汽車及零部件制造、電工電器設備制造的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上取得突破。
優先主題28:制造業信息化技術
——數字化綠色制造技術。工業計算機軟硬件技術集成創新,提升制造業設計、控制、管理等環節的數字化技術水平;
——先進制造技術。用先進的變頻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數控技術、精密模具計算機設計與制造技術、快速成型技術、柔性生產技術改造提升制造業中各種設計、加工、生產、配套能力,開發數字化、智能化新產品,實現零部件的標準化、多樣化和高效益。
優先主題29:大型機械裝備、數控機床附件研制
——在引進、消化和吸收先進數控機床、橡塑機械、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輸變電設備制造技術和工藝的同時,加強創新體系建設,開發與生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機械產品,提高我市的機械裝備能力及配套能力。
(四)現代農牧業
圍繞農牧業高新技術的開發應用、實用技術的集成和提升,在現代畜牧業、種植業、設施農業、生物安全、農牧業機械化等領域,確定7個優先主題,力爭在動物繁育生物技術研究,現代養殖技術,設施農業技術,優良品種選育與配套栽培技術研究,鹽堿地改良、生物飼料、生物肥料和生物農藥關鍵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有害生物監測和防控技術研究,人畜共患傳染病防控關鍵技術集成和產品開發,農牧業機械化技術裝備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自主知識產權。到2015年,全市農牧業高新技術開發應用與集成創新有較大進展。建立奶牛、肉羊、馬鈴薯、設施農業和特色小雜糧等綠色健康產品產業化生產基地,步入全區的前列,綜合配套生產技術實現標準化,力爭在肉羊、馬鈴薯、設施農業、特色小雜糧等產業創出品牌。
優先主題30:動物繁育生物技術研究
——奶牛性控繁育技術研究與應用。包括奶牛種公牛性控分子育種新技術研究,種畜遺傳評價方法,胚胎生物技術、體細胞克隆技術及其應用等;
——肉羊雜交優勢選育、提純復壯。包括肉羊高效三元雜交組合篩選及配套技術集成,培育適應性強、品質優良的雜交品種,進行推廣,形成產業。
優先主題31:現代化養殖技術集成
——奶牛牧場智能化控制技術、奶牛營養調控精準飼喂控制技術;
——肉羊集約化育肥關鍵技術研究和綜合配套技術集成應用。包括:農區舍飼短期強度育肥技術設計、低成本飼料科學配比、育肥營養調控技術、飼料高效利用技術等;
——生物飼料的研制應用;
——畜禽重大疫情監測與控制技術。包括:畜禽疫病防疫技術體系建設、重大疫病的分子診斷技術與防控技術、試劑盒產業化開發、新型高效疫苗研制與產業化開發、新型高效獸藥研究開發;
(五)現代服務業
以信息技術,推進首府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引進消化再創新,加強與服務業的有機結合,提高服務業的管理服務水平以及工作效率,實現服務業現代化,提高城市服務功能和品位。在信息化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生產與市場服務環節的信息技術開發與應用等領域,確定1個優先主題,力爭在新興服務行業和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行業的知識與技術服務產品升級上有重大突破。
優先主題37:信息服務技術
提升電訊業、電視傳輸、信息咨詢的技術水平,用先進的信息集成技術改造傳統服務業,加強現代物流配送、電子商務、醫療服務、數字教育、電子政務等方面的信息高科技產品開發和在服務業中的應用,全面提升服務業的水平。
——網絡化分布式倉儲管理及庫存控制技術;
——集成化物流規劃設計、仿真、評價技術,以及實施跟蹤技術;
——網上信用系統,電子簽證、計費、保密和審計技術;
——加快服務業信息跟蹤技術研究和物聯網技術應用;
——動漫等文化產業技術創新與應用。
(六)資源、環境與生態保護
圍繞資源有效利用、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在自然資源有效利用、改善城市環境質量、恢復自然生態植被等領域確定3個優先主題,開展技術攻關,取得技術突破。
優先主題38:自然資源有效利用關鍵技術與裝備
——研究水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太陽能、風能資源科學有效利用的綠色關鍵技術與工藝;
——開發灌溉節水、旱作節水綜合配套技術,重點突破精量灌溉技術;加強城市污水處理、再生水綜合利用新技術、生活節水技術及器具開發。
優先主題39:環境綜合治理技術
——農村環境治理技術。農作物秸稈、動物排泄物的綜合利用及生物無害化處理技術推廣,生物質能源的開發和沼氣示范推廣,粉煤灰與脫硫石膏改良土壤和生態修復,粉煤灰復合肥料的研制開發;
——大氣污染防治技術。煙氣脫硝和可吸入顆粒物控制技術,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減排技術。
優先主題40:生態保護與建設關鍵技術
——城市園林綠化與造林技術。開發野生綠化資源,研究節水型綠化造林關鍵技術、綜合配套技術;
——水土流失區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關鍵技術及綜合配套技術研究與應用。黃土丘陵區生態修復技術研究與應用、風蝕沙化區退耕還林還草植被重建配套技術研究與應用;
——主要森林有害生物及外來有害生物入侵、森林火災的監測與綜合防控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七)醫藥衛生與人類安全
圍繞提升中蒙醫藥、衛生、食品安全、氣象、地震、公共安全等領域的技術裝備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選擇3個優先主題,力爭在中蒙藥新藥研發,重大疾病預警、預防控制技術研究,重大傳染病、地方病及慢性多發病控制,食品、藥品安全監測與監控等研究方向有所突破。
優先主題41:具有民族特色中蒙藥資源保護利用與新藥研發
——道地中蒙藥材資源保護、人工培育、引種馴化和規范化種植;
——蒙中藥復方大品種工藝技術研究及產品二次開發。
優先主題42:疾病治療、預防、預警新技術新方法引進與創新
——常見慢性病診斷與防治技術研究;
——布病、口蹄疫、氟中毒、砷中毒等人畜共患疾病、地方病的診斷及防治研究。
優先主題43:食品、藥品安全檢測、監控技術引進與創新
——食源性危害物檢測技術、評估技術及食品污染物監測;
——食品藥品安全檢測方法、安全控制機理、藥品標準、規范和評估體系的研究。
(八)交通與城市化
立足研究國內外先進的城市和交通建設規劃、設計、管理模式,結合我市的特點,選擇4個優先主題,制訂出科學的城市和交通建設發展模式,研究制約城市交通建設的關鍵性技術難題,研究建立現代化大城市及城市交通體系的模式。開展北方城市新能源汽車運行技術參數研究,加快新能源汽車試點城市建設。
1交通:在交通規劃設計、運營管理和新能源汽車試點城市建設等領域,確定2個優先主題,力爭在現代綜合交通體系研究和建設,交通安全監控2個研究方向上有所突破。
優先主題44: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關鍵技術
——高等級公路建設、養護管理、路面補平等技術研究;
——城市智能交通指揮系統、信息平臺建設技術、定位技術、實施調度管理技術、信息化交通管理、監控技術研究與應用。
優先主題45: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建設
——高海拔高寒城市新能源汽車運行性能分析及信息網絡建設;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運行配套工程建設技術。
2城市化:在城市資源科學利用、數字
——支持各類動物疫苗新技術新工藝研發。動物疫苗研發與生產新技術新工藝研究與應用;
——畜禽規模化養殖環境工程技術。包括畜禽生產基地質量控制技術集成與應用,產品綠色生產工藝設計、配套設施和技術、畜禽固體廢棄物的高效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研究與應用。
優先主題32:農作物優良品種選育
——優質高產專用型玉米雜交種選育和示范;
——專用馬鈴薯品種選育、示范與新品種種薯擴繁體系建設。
優先主題33:設施農業技術集成
——設施園藝作物、馬鈴薯新品種選育與標準化生產配套技術集成研究應用。
優先主題34:鹽堿地改良、有機肥料和農藥關鍵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
——不同類型鹽堿地改良技術路線研究與配方改良劑的研制;
——生物肥料、有機肥料開發與應用;
——生物有機農藥開發與應用。
優先主題35:有害生物監測和防控技術研究
——主要農作物病蟲害、有害生物與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監測及綜合防控技術;
——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集成與應用,無公害蔬菜標準化栽培技術集成與應用。
優先主題36:保護性耕作技術與機械化技術裝備
——保護性耕作技術及裝備研制與應用;
——玉米、馬鈴薯等作物專用播種、收獲機械技術裝備研制與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