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食品安全無憂 ERP RFID應雙管齊下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奶粉、飲料、瓜果蔬菜,這些原本應該幫助我們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的食品,如今竟成了人們談之色變的健康殺手!
2011年8個多月,我國食品安全可謂亂象頻出、險象環生,從“瘦肉精”到“染色饅頭”,從“毒血旺”到最近的“黑心烤鴨”、海南省最大假酒案,從“塑化劑”到中國奶業被稱“標準全世界最低”,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刺痛國人原本脆弱的神經,更拷問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制度。
雖然頻出召回和賠償,但只是亡羊補牢的做法,能夠安撫一時,卻無法從根本上杜絕國內食品安全漏洞、有效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要想堵住食品安全漏洞,在信息化日益發展、滲透各個行業的今天,在食品安全管理和監控體系中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已成為必然的趨勢,IT技術已能夠為食品安全“保駕護航”了。
食品有著一條長長的供應鏈,從農田到餐桌,涵蓋種植、養殖、加工、流通、銷售等十余個甚至幾十個環節,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風險都會順著食品供應鏈一級級傳遞下去,風險傳導性強,監控難度一直很大。因此如何從自身出發,對食品安全在生產和消費全程形成全面有效的監管呢?這就是要求我們必須有一整套“從農田到餐桌”涉及食品生產、加工、貯藏、運輸、銷售等所有環節的信息化安全管理和監控體系。
而這安監體系左右手就是ERP(企業資源計劃管理系統)、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就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
食品安全渴求ERP
食品安全管理的數據量大、環節復雜、技術要求高,而借助ERP技術不僅能實現事前、事中的主動管理和監控,而且也能做到事后的被動追溯。ERP能成為食品業安監體系的關鍵部分,不少人或一時難于理喻,但從ERP的內容與作用或就能管窺一斑了。
通過ERP的信息技術,食品企業可輕松實現:
一是數據的科學準確管理。運用ERP數據庫管理系統,建立各種基礎數據庫,可高效管理食品安全信息數據,方便相關用戶快速查詢相關信息,包括政策法規、安全生產技術指標、質量標準、投入品使用規范、產品標簽及產品生產情況等,為用戶提供信息服務和實現信息共享;二是電子檔案自動化管理。建立不同領域的檔案管理信息系統,用于日常工作記錄,這些可以為食品企業決策者或管理者實現綠色供應鏈管理、提供全局性的信息服務。三是全天候信用跟蹤。借用ERP技術,可對某種食品產品的市場狀況、生產、銷售、食品貯藏、加工、流通、消費的各個環節進行跟蹤記錄,保證產品質量的可追溯性,有助于社會信譽的監管和建立,同時可快速高效地對問題食品進行溯源,迅速解決問題;四是有效的風險評估。利用ERP技術,采用國內或國際公認的風險分析方法,建立風險評價和預警系統,可提前對市場形勢做出評價分析和預測,為決策部門提供決策支持,提高市場監管效率,降低產品的供應周期。同時對監控項目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評估、及時反饋、及時處理,幫助企業建立良好的食品安全形象。
以康師傅為例。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作為中國食品業的領導企業,公司早在1992年就開始建立信息系統,集團領導非常重視信息化建設。公司1997年開始導入ERP系統,目前集團研發、質檢、生產、采購、存貨、營銷管理、財務等各個環節的ERP信息系統都已經完成。
康師傅ERP管理系統詳細記錄每一次物料、成品送檢的樣本,并將各項檢驗的詳細數據,甚至每個檢驗儀器的基礎數據都記錄下來,并進行分析、管控,確保原物料與成品的質量。
公司原物料采購入庫之后,公司會要求質量管理人員依據制度進行檢驗,并將檢驗的結果輸入ERP系統,系統會判定檢驗結果是否符合規范,決定是否進倉與如何處理。因為康師傅ERP系統會提前設定每一種入庫的原物料應該檢驗哪些特性、各項檢驗的標準值與上下限,品質管理人員將試驗和檢驗的相關數據輸入ERP系統之后,該系統可以自動確定其是否符合質量標準入庫的原物料,判定合格后才能轉到良品庫,不能馬上用于生產。
在康師傅各種產品生產制造過程中,也會對正在生產的產品進行記錄和管理,在生產過程中會有一些監控的儀器協助做各種記錄與監控。產品入庫跟原物料入庫一樣,須經過嚴格的品質檢驗,生產入庫的產成品的各項指標也都會被輸入ERP系統,只有檢驗質量合格,才能轉成良品,并經過質量管理人員確認才能發貨出庫,售給各個廠商。如此,從上游供應商到原物料入庫、生產、制成品入庫,所有環節都要通過ERP信息技術加以控制和管理,可快速高效地對問題食品進行溯源,確保產品安全無憂。
而從市場管理的角度來看,ERP銷售子系統亦使企業能及時準確了解產銷信息。例如,每天全國各地的產品銷售額、銷量、庫存,第二天一早都會顯示在康師傅管理層的電腦里,便以提前對市場形勢做出評價分析和預測,力保做到有計劃資源管理、市場有序銷售,降低庫存,縮短生產周期,為企業決策者或管理者實現綠色供應鏈管理、提供全局性的信息服務。
可以說,國內有越來越多的中大型生產企業,已經部署了先進的ERP系統和供應鏈系統,這些系統將幫助他們滿足“跟蹤和追蹤條款”、提高產品安全保障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