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電網的兩個涵義
什么是清潔技術?也許有人會開玩笑回答,是不是做洗衣房設備的?其實不是。這個領域關系著上到國家發展的戰略,下到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如果您不懂得清潔技術和自己的關系,那我可以舉個簡單的例子。未來電動汽車得到普及,晚上會成為充電高峰,但是以目前傳統發電模式和電網結構是無法滿足這樣的用電高峰的。您會著急嗎?那就期待電網升級吧,還有可再生能源發電也會越來越普及,這些都屬于清潔技術。
自2008年以來,風投投資清潔技術的案例一直呈快速增長趨勢。中國在2009年首次超過美國,排名全球清潔技術領域投資第一位。
李立偉,目前是青云創業投資基金的合伙人。他一直以來專注于清潔技術領域投資。1984年李立偉就讀清華大學,本科主修計算機工程,副修物理學,其后在清華大學繼續讀了一年碩士,在拿到一筆獎學金后,1990年他選擇去了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并獲得了滑鐵盧大學電子工程系碩士學位。
在加入風險投資行業之前,李立偉曾在紐約雷曼兄弟投資銀行工作五年。在其早年的職業生涯中,他曾任職于加拿大貝爾、北方電信和加拿大皇家銀行。
2000年,他回國后任上海聯創(現上海永宣)投資總監,主要關注高科技領域的投資,包括各個階段的軟件、通訊、互聯網服務及半導體的創業企業。
2011年2月,李立偉加入了青云創投,依然專注清潔技術投資業務。在加入青云創投之前,他任凱鵬華盈(KPCB)中國基金合伙人。
雷曼破產事件或重演
理財一周報:您曾在雷曼兄弟投資銀行工作了五年,可以談談那段時間您的收獲嗎?
李立偉:雷曼是一家非常好的企業,從1850年成立到2008年9月份申請破產,中間有160多年的經營歷史,經歷了各種起起伏伏的危機。
我當時是做固定收益的產品。五年里確實有很多收獲。作為一個世界頂級的投資銀行,雷曼聚集了眾多杰出的人才。我初入投資銀行行業,意識到自己經驗的匱乏,向海綿吸水一樣汲取金融知識。雷曼有著高強度工作氛圍,我當時每周平均工作時間差不多有90個小時,在工作中虛心向前輩們請教,在業余時間系統學習,養成了一直勤奮工作、不斷學習充實自己的習慣。
上世紀90年代投資銀行業迎來了一個大的發展契機,美國銀行業監管相對寬松和開放,所以那時起金融創新就像雨后春筍般冒出很多,而雷曼在創新方面做得比較出色,一個百年企業還能不斷地創新,不斷地去挑戰自己,我認為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企業。
雷曼的國際化和業務廣度相對比較弱,但它的專業性和產品的深度做得非常好。專注對一個企業的成功非常重要,尤其是早期的企業。今天我判斷一個企業未來是否能做得好,會很關注它是否在某一方面很專注。
理財一周報:雷曼兄弟的破產給您帶來了什么啟發?
李立偉:當時我聽到雷曼申請破產的消息很震驚。雷曼的倒臺有很多原因,首先,我認為和整個貨幣體系有著很大的關系。
如今世界各個經濟體面臨的種種危機,再一次驗證了特里芬兩難的判斷:世界貨幣體系的穩定不能依賴任何單一國家的主權貨幣來保障。實際上,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世界貨幣,歷史上黃金和白銀都曾經充當過世界貨幣的角色。當今世界恐怕很難回到金本位或銀本位,但以多種主權貨幣為后盾的超級貨幣可能是比較好的選擇。
其次,美聯儲自上世紀90年代起長期采取擴張貨幣政策,連續13次減低利率,放松管制,鼓勵衍生品市場發展,而資本自身逐利的特性,造成了華爾街貪婪的泛濫,風險失去控制。在次級債引起的金融危機爆發前期,杠桿比率已經達到歷史新高30:1。
最后,雷曼的時運不佳,在其之前的貝爾斯登,之后的房利美和房地美,都得到了美國政府的至關重要的支持。
理財一周報:《紐約時報》發文稱,歐美股市最近受到重挫的原因之一是市場擔心銀行業出現危機,擔心歐元區上演雷曼兄弟破產大劇的續集。您認為雷曼兄弟破產事件會重演嗎?
李立偉:我覺得可能性是有的。引發上次金融危機的問題,其實很多今天還依然存在。美國的監管放松帶來了過度的金融創新,導致了流動性過剩,投資銀行大肆做杠桿來交易,而美國的儲蓄率又很低,所以一旦出現波動,會導致劇烈的連鎖反應。金融創新今天雖然已經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還是在繼續進行,而且美國現在銀行業流動性非常大,幾乎可以零成本借貸,這些錢就跑到全球其他投資回報高的地方,輸出了通貨膨脹。美國和歐洲居高不下的債務問題似乎也沒有一個好的解決方案,正在滑向深淵,這是一個定時炸彈。
“預見力”
是合格投資人最重要的素質
理財一周報:作為老資格投資人,您認為怎么樣才是一個合格投資人?
李立偉: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預見力。因為我們所有的股權類投資,包括私募基金,包括買賣股票也一樣,最重要的是投資未來。
如何才能提高預見力?需要具備幾方面的因素:第一,要有很廣泛的知識,包括財會的知識、法律的知識、運營經驗、行業知識;第二,要有很強的學習能力,能夠很快地通過自己的渠道把關鍵的東西學習到;第三,要有很好的分析能力,在海量的信息里進行篩選,找到對你做決策有用的東西;第四,要有很好的決策能力,尤其像風險投資,看企業比較早期,企業、行業和技術的不確定因素都較大,而這時需要有好的決策能力;第五,要有一定的人脈,行業里我們把它叫做“增值服務”,對企業家來講,他除了需要錢外,很多時候也需要這方面的幫助;第六,要有很好的溝通能力,無論是和企業家,還是自己的投資人,要在盡量短的時間內進行有效溝通,能夠說服企業家和投委會。
理財一周報:您在選擇投資對象的時候會考慮哪些因素?您的投資理念是什么?
李立偉:首先,青云創投最重要的投資理念,可以概括為四個字“利成于益”,意思是通過從事有益社會的事業來獲得收益。這也是青云創投“三重底線”投資思路的延伸,即同時強調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補充,我個人的投資方式還可以概括為16個字:“立足現實,放眼未來,堅持誠信,互惠互利”。
理財一周報:微博上很多投資人討論說,很多風投在投資的時候,要經過很多輪的融資談判,這樣的拖沓談判會使得融資者筋疲力盡,影響公司的正常運營,您怎么看?在這方面,您自己又是怎么去做的?
李立偉:關鍵點是“效率”。這個問題是雙方的問題,現在這個行業發展太快,無論是投資者還是企業家都存在比較浮躁的現象,只有提高談判的效率才能夠減少談判的輪數。
如何提高效率?一方面,取決于投資人對這個行業是否了解;另一方面,取決于企業家對融資的過程是否了解。以我的經驗,如果這兩個問題解決得好,那么談判的進程也會比較順利。這要求投融資雙方都要事先做好功課。
理財一周報:既然說到談判,我想知道的是,和企業家談判一般是在什么場所?您個人偏向在哪里?
李立偉:我們在這方面是不拘一格,至于在什么場合都無所謂。我們很多會議是在小茶館里,在小飯館里,在機場,但是大多是在會議室,因為那里設施全一些。
理財一周報:我想知道,你們的項目渠道是什么?企業家主動來找你們的多,還是你們自己主動去尋找的比較多?
李立偉:我們有幾個主要的渠道,包括行業協會、政府機關、科研院校和中介機構。當然,也有一些是主動找到我們的。
清潔技術需求很大
理財一周報:我看您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清潔技術領域的投資,“清潔技術”是什么?如何細分?
李立偉:清潔技術這個中文詞是青云創始人葉東先生引進的,清潔技術的內涵在不斷延伸。這個產業也經歷了從單一產業到多產業,從單項產品或服務到全價值鏈,從單一商業模式到多種模式的變化。
理財一周報:為什么看好清潔技術?
李立偉:因為未來需求巨大。
第一,我國的能源結構依然是依靠傳統化石原料為主。煤炭在能源結構里目前占到了60%多,而最新的數據顯示,如果按照現在的開采速度來計算的話,估計可以堅持40-50年;石油去年進口量已經超過了50%。而國內的石油儲量估計只能夠用10年左右。如果這么大的國家,都依賴進口的話,那么前景一定是不妙的,所以國家在強調盡快發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替代能源,來減低對傳統可再生能源的依賴。
第二,我國的能源效率較低。自2010年起中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大的能源消費國,但是中國單位GDP能耗強度為美國的3倍,為日本的4.5倍。
第三,我們的環境問題嚴峻。中國已經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國家,71%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于煤煤。作為世界工廠,我們把東西賣給其他國家,但是把二氧化碳留給自己,而關于二氧化碳我們在國際上有著承諾,要承受國際上很大的壓力,所以對清潔技術就不可能不重視。
能源存儲將成新投資熱點
理財一周報:清潔技術領域哪些最受關注?或者說風投未來對清潔技術領域的投資方向是什么?
李立偉: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關注重點。目前和未來一兩年我們比較關注的重點是智能電網、半導體照明、能源存儲、能效、光熱發電和快速熱解。
理財一周報:我發現,現在能源存儲投資很熱,原因是什么?
李立偉:能源存儲已經成為清潔技術領域新一輪的投資熱點。我們國家的發電模式,勢必會從傳統的火力發電為主,到可再生能源發電比重不斷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有為了減少對智能電網的沖擊,為延長供電時間需要一個能量儲存的環節。無論是風能、光伏、光熱發電,都需要能量儲存。再比如電動車,電池驅動是目前主要的方向,汽車電池就是一個能量儲存的裝置。假如有幾百萬輛電動汽車跑在路上,對電池的需求比現在要大上萬倍,所以說存儲的成長性在未來十幾年會非常好。
理財一周報:目前國內清潔技術領域,在不少人看來是一個概念,比如之前被市場爆炒的碧水源。您在投資項目時如何去判斷一家企業清潔技術的真偽?
李立偉:不光技術的真偽,還要包括它的可行性。一個革命性的技術未必代表它是一個好的生意,技術的商業化價值需要仔細研究。
第一,我們會關注商業模式,避免固定投入非常多,企業發展需要不斷去融資的企業,這是我們會規避的;第二,我們會考慮企業大規模生產的成本,看是否可以通過工藝的改進、規模的提升降低到市場可以接受的水平,這叫技術的可行性;第三,我們會對那些商業模式上完全依靠政府補貼的企業敬而遠之。
可再生能源的瓶頸是配套政策
理財一周報:可再生能源發電目前對傳統電網的沖擊大嗎?
李立偉:未來會很大。現在可再生能源的規模比較小,尚沒有凸顯,但是它對傳統電網潛在的沖擊是很大的。
中國智能電網有兩個涵義:一個是智能,一個是堅強。前者強調的是電網的智能化,它是通過通訊的手段讓供電方和用戶之間能夠建立起聯系,使供電方實現實時了解用戶的需求和使用習慣,從而做出好的判斷,通過路過實行階梯電價甚至實時電價來平滑需求,減輕突然的電網沖擊。后者強調堅強化,通過配電和輸電環節的改善,讓它能夠擁有自愈能力,通過不同的組合和搭配,來保證供電的穩定性。
理財一周報: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瓶頸是什么?應該如何去應對?
李立偉:全世界很多機構的科研研究已經有大量資金的投入,技術已經不再是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主要瓶頸。我認為新的主要瓶頸是配套的政策。在目前可再生能源成本相對較高的情況下,怎么樣才能讓可再生能源產業快速發展起來?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沒有規模成本就下不來,成本下不來就用的人少,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政策前期的引導。雖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不同情況,但是這個時候相關政策制定的好壞可能會成為這個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關鍵。
除了政策外,產品的標準化也非常重要。現在各種新技術不斷涌現,但很多產品似是而非,有一個公允的標準,對消費者是一個保證,也能夠讓消費者更容易接受。
理財一周報:可以談談您現在的投資項目情況嗎?
李立偉:我不提名字可以講一些項目。我們現在正在看一個回收再利用的項目,可以用廢舊塑料做紡織布。
還有一個光伏里的逆變器項目,逆變器在整個光伏系統里占有很大的比例,原來主要是采用集中式逆變器,未來的發展趨勢有兩個發展方向,即微逆變器和優化器,它們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整個發電和系統的效率,而光伏電站都是巨額投資,如果每提高1%的效率,對這個電站影響非常大。這樣的技術我認為未來很有前景。
理財一周報:總的來說,清潔技術的投資金額是不是比其他行業的都高?
李立偉:早期清潔技術的投資金額相對早期的互聯網是比較高一點,比如純粹看互聯網的A輪和清潔技術的A輪,清潔技術相對高一點。通常投入金額越大,回報率會越低。但是在清潔技術領域就不一定,因為在這個行業里不同的商業模式,回報率差別很大。
我們關注輕資本的模式,理論上講比預期的回報率要高一些。以往的互聯網是輕資本投資的經典案例。不大的初期投資就能夠促進企業快速成長,近幾年互聯網比較火爆,尤其電子商務變得越來越需要大資本的投入,電子商務只做前端已經越來越不流行了,資本市場越來越盈利,不僅要建立前端,還要建立整個后端的配送系統,而配送系統需要大資本的投入。現在上億美元投入電子商務的案例比比皆是,所以我認為如今的互聯網已經不再是輕資本模式。
理財一周報:清潔技術投資多久才能有回報,平均回報率有多少?
李立偉:通常是3-5年,投資組合的平均年回報率在50%以上。
李立偉眼中的“清潔技術”
李立偉說,“清潔技術”這個中文詞是青云創始人葉東先生引進來的,對于清潔技術領域的理解在不斷的延伸,這個產業經歷了從單一產業到多產業,從單項產品或服務到全價值鏈,從單一商業模式到多種模式的變化。
目前把清潔技術分為七大類,包括環境保護、節能、新能源、生態農業、新材料、可持續交通和碳減排;這七大產業又被分為各類子產業,比如新能源中包括可再生能源,清潔化石能源和核能;可再生能源又被分為太陽能、風能、小水電、地熱、生物質能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