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快捷:新形勢下的支付創新
日前,“第五屆中國支付發展峰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商業銀行相關業務部門、非金融機構支付企業的代表以及專家學者聚會一堂,大家通過對移動支付產業全方位、多視角的深入探討,對移動支付發展中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與思考。
移動支付代表電子支付發展未來
在峰會上,金融電子化公司總經理李文輝表示,經過近幾年的市場培育,移動快捷支付越來越為消費者所接受。特別是近一兩年來,伴隨著3G網絡建設、物聯網技術應用、智能終端普及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各種移動支付、快捷支付的創新產品與新應用的不斷推出,移動快捷支付市場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
與此同時,我國支付體系建設近年來也取得了巨大進展,支付系統日益完善、支付工具應用日益廣泛、支付產業創新水平快速提高、支付制度和監督機制日益成熟,為移動支付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特別是2010年,人民銀行發布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移動支付在以商業銀行為主要推動力的同時,非金融支付機構可以合法地從事移動支付業務,為移動支付服務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談到移動支付業務發展面臨的良好機遇和嚴峻挑戰時,工商銀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蔡東分析說,外部環境的日趨完善為移動支付提供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云計算推動移動支付業務發展邁上新臺階。但是,多元化的市場參與者加劇了移動支付業務的競爭,而多系統、多平臺的使用環境及移動支付標準的不統一增加了移動支付體系的復雜性。目前,我國移動支付(近場支付)存在以銀聯為主導的13.56MHz和以中國移動等電信運營商為主導的2.4GHz兩種標準。各方在前期均進行了大量的實踐與探索,并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是由于標準的不統一,給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困惑,也給客戶使用帶來了不便。同時,由于沒有統一的商業規則,也給移動支付各方在合作過程中遇到了受理設施進場、受理終端共享等一系列問題。
技術標準是移動支付發展的關鍵
顯然,由于政策面、技術面、市場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移動支付產業還沒有形成有效的運營模式,目前仍面臨嚴峻挑戰。下一步,統一行業標準、密切行業間合作、加快業務創新,將是推動我國移動支付產業發展的首要任務。而支付安全、技術實現、支付標準、業務模式和法律法規環境等都有待進一步完善。
蔡東建議,監管部門一是盡快明確并統一標準,以便移動支付的參與各方可以明確權責,加大移動支付業務的資金投入和推進力度,促進移動支付規模發展。二是結合移動支付的業務特點,加緊制定和完善移動支付業務開展的業務管理辦法,完善移動支付業務的監管和風險防范,將移動支付參與各方如移動運營商、第三方支付公司,統一納入監管范圍,按照統一業務標準和管理要求進行監管。
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樊爽文指出,移動支付技術標準是影響移動支付發展的關鍵。目前,金融標準化委員會正在制定移動支付遠程支付標準,并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但在移動支付近場標準方面,分歧還比較大。特別是在近場脫機支付交易中,對無線射頻頻率的選擇,以及相關加密算法的應用等方面。樊爽文認為,在移動支付標準選擇上,應當本著積極研究,慎重確定的態度。
合作競爭移動支付發展必由之路
眾所周知,移動支付產業鏈比較長,參與主體比較多。在移動支付市場中,移動運營商、手機制造商、支付機構、商業銀行等有關各方的市場定位,看法很多,爭議也很多。因此,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在開展移動支付業務過程中,銀行、移動運營商、第三方支付公司等參與各方,各自有自身的發展優勢與不足,只有密切合作,才能推動移動支付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樊爽文表示,由于移動支付產業鏈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未來競爭與合作并存應該是發展的主旋律。如果只是以各自為中心的簡單利益之爭,很容易造成內耗,市場不可能做大,移動支付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移動支付方面,移動運營商有渠道優勢和客戶優勢、金融機構有安全的賬戶服務和支付服務條件、手機制造商有終端提供和改進的便利、非金融支付服務機構有靈活和敏銳的市場意識、中國銀聯有完善的跨行清算網絡等,各方應該相互合作,本著開放的心態,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找準市場定位,共同推動移動支付又好又快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