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環保顯智慧 日常管理效率高
廣東省深圳市危險廢物轉移電子聯單管理系統項目近日正式通過驗收,標志著深圳市環境信息化在探索數字化方面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從有想法到真正落地,深圳將數字環保做成了標桿,為今后環境信息資源中心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環境保護部信息中心主任宋鐵棟這樣評價深圳人居環境委環境信息化系統建設。
深圳人居環境委在數字環保工作方面到底有哪些過人之處?記者帶著這個疑問進行了深入采訪。
□適應形勢發展需求
■推進數字環保建設
隨著時代的發展,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的環保信息化已不能適應越來越高的要求。深圳市下決心從根本改變上這個狀況,提出了“打造數字環保,建造環境信息資源中心”的構想。2007年的一項重要工程就是全面啟動數字環保項目的建設工作。
由于當時沒有一家公司能夠單獨完成整個信息化系統,因此,決策者決定,不采用直管模式和總承包模式,而是采用項目總集成的管控模式,根據從事環境保護信息化公司的特長,采用總集成與分項目的模式進行項目的招標和管理。
為全力推進數字環保建設,深圳市人居環境委專門成立了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一把手”親自掛帥任組長,對外積極與市有關部門溝通協調,對內制定整個項目實施策略。
“數字環保”建設之初,深圳就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我們先利用一個月的時間,由30多個人分成幾個小組分別到各區環保局、直屬單位和各處室進行調研,梳理相關業務。”深圳人居環境委信息中心主任汪泉娟回憶起來還是歷歷在目,“白天調研,晚上匯總材料,最后整理出來的資料摞起來有1米多高。”正是這些扎實的工作,從根本上保證了數據的共享與交換。
□三套體系兩個平臺
■信息資源實現共享
深圳數字環保系統主要包含3套體系,即環境信息化標準體系、運維體系和安全體系;兩個平臺,即軟硬件支撐平臺和環境地理信息平臺;一個中心,即信息數據資源中心;多個應用,即在政務內網建立內部綜合門戶、綜合辦公系統、環境監管信息集成系統、環境質量分析與預警輔助決策系統,在政務外網上建立在線監控系統、移動執法系統、應急管理系統和公眾服務系統。
在“數字環保”建設過程中,深圳人居環境委信息中心十分重視標準化建設,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標準和技術標準,共計18類55種,有效地指導和規范了“數字環保”建設。
深圳還根據技術標準建立了信息資源目錄體系,搭建了數據交換平臺,構建了環境信息資源中心。
環境信息資源中心是數字環保的核心部分。目前,信息資源中心涵蓋十八大類、285小類環境信息資源,每日進入信息資源中心的數據約有16萬條。不管是移動執法需要的數據還是環評審批時需要的資料,只要進入這個信息資源中心,都可以一目了然。
□信息集成移動執法
■辦公效率大大提高
為提高環境監管業務的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深圳啟動了環境監管信息集成系統的建設。系統橫跨了審批、監督、監察等多個業務部門,以污染源管理為主線,采用專用的工作流引擎,建立了一體化業務處理系統。
在這一系統上,工作人員可進行業務受理、業務辦理和業務分析,實現了業務的集中辦理,進行業務跟蹤、督辦及考核。
同時,從污染源產生開始,系統自動將相關信息轉后續監管部門共享,并將后續的信息自動歸聚到同一數據源,隨時反映污染源的動態管理狀況,形成污染源全生命周期的動態管理機制。
對于環境監管信息集成系統的應用,深圳人居環境委污染防治處副處長趙勝軍深有感觸:“系統建成之前,每次對排污許可證年審時,需要到各個處室了解企業的情況。系統實施之后,點擊鼠標,便可以了解企業的排污許可證持證期間的所有環境行為,大大提高了排污許可證事項辦理的效率。”
深圳人居環境委還把現代科學技術應用到現場執法,建成移動執法系統并投入使用。截至2011年3月底,環境監察支隊利用系統共完成任務3萬多個,其中現場執法任務9662個。
□空間數據集中管理
■區域環境一目了然
深圳“數字環保”建立了空間數據集中管理和服務的統一平臺,提供七大類31個環境基礎圖和專題圖服務。工作人員利用這些地圖服務,在同一位置展現基礎地圖、行政區劃圖、衛星影像圖、基本生態控制線等圖層信息,足不出戶可快速了解關注區域周圍的環境敏感點和環保目標的分布情況。
“輕點鼠標,就可知道未來72小時的氣象預報,甚至連菲律賓剛剛形成的臺風也清晰可見。”深圳人居環境委信息中心副主任陳愛忠指著正在進行時空演示的風場動態分布圖,向記者解釋說,“受其影響,深圳的主導風向會從東南風轉為西北風,西北風會把珠三角核心區域的污染物帶到深圳,并且臺風外圍形成下沉氣流,本地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不易擴散形成高濃度,這時候深圳市的空氣質量會變差。”
工作人員通過污染源、氣象等參數的輸入,可以計算污染物隨風擴散的區域及濃度的空間變化。建立中尺度氣象場的自動模擬和多尺度空氣質量預報模式,可直觀動態演示區域空氣流動、污染物的擴散過程,為分析區域污染的相互影響,進行環境質量的實時動態模擬,預報預警提供決策技術支持。
□事故信息及時發送
■應急方案自動生成
“數字環保”能否成功,關鍵取決于能否切實為環境管理服務,能否適應環境管理發展的要求。
“我是某某公司,今天上午10時我公司的貨物堆場中發現有不明氣體和疑似放射性物質泄漏,煙霧很大,現場有人感覺不適。”
深圳市人居環境委安全處值班員接到電話后,立即向值班主任報告。隨即登錄環境應急指揮系統登記事故信息,系統自動向應急指揮中心成員發送事故信息。
深圳市人居環境委值班主任在接到報告后立即指示啟動應急響應,環境應急指揮系統根據接警信息、事故信息、初查情況和值班人員自動生成應急方案,明確應急小組成員數量、應急車輛數量等。工作人員可根據事故的具體情況,參照預案庫自動生成具體的應急方案,開展應急工作。
“系統長期應用于深圳市日常環境應急保障工作和應急演練工作,并在大運會環境應急工作中通過了實踐檢驗。”陳愛忠說。
據介紹,環境保護信息化基本分為3個階段:基礎期、數字環保以及智慧環保。深圳市政府近日發布了《深圳推進物聯網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1~2013年)》,提出到2013年,要建設智慧環保工程。
深圳人居環境委將在已有的數字環保基礎上,整合氣象、水務等資源,建設與新時期環境保護工作相適應的智慧環保信息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