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聯網千億市場誘惑:僅不足兩成服務供應商贏利
作者:王麗歌
                        來源:網易科技
                        日期:2012-01-09 09:05:04
                    摘要:早在2010年,很多汽車都配置了智能系統,有業內人士預測未來10年將是國內車聯網市場的高速發展期,而隨著去年底國內各機構主導的車聯網產業聯盟如雨后春筍般成立,整個產業進入爆發前夜。
                    
                      任何人都可以駕駛汽車,車速飛快,不僅沒有擁堵,而且不再發生交通事故……這并非是科幻大片里的場景, “車聯網”將可能實現這一切。 
早在2010年,各大廠商就爭相發布新車型,其中很多汽車都配置了智能系統,更有業內人士預測,未來10年將是國內車聯網市場的高速發展期,由此形成的市場規模大約在2000億元,相關產品帶來的利潤總額約為200億元。
隨著去年底國內各機構主導的車聯網產業聯盟如雨后春筍般成立,整個產業進入爆發前夜。
聯盟涌現
到過上海世博園“上汽-通用汽車館”的人們,一定對科幻大片《2030》印象深刻,驚嘆20年后神奇的汽車生活的同時,也許并沒有意識到,那種理想的開車狀態正一步步走進眼前的生活。
車聯網是一張能夠將科幻電影中的場景變成現實的“智能交通網絡”。所謂車聯網,是指裝載在車輛上的電子標簽通過無線識別技術,實現在信息網絡平臺上對所有車輛的屬性信息進行提取和有效利用,并根據不同的功能需求對所有車輛的運行狀態進行有效的監管,同時也提供綜合服務。
車聯網產業鏈涵蓋汽車零部件生產廠家、芯片廠商、軟件提供商、方案提供商、網絡供應商等多個領域。產業聯盟的瞬間涌現將車聯網產業的發展推向新高度。
去年12月16日,中國車聯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北京成立,該聯盟囊括了52家成員單位。
10天后,“深圳車聯網產業聯盟”宣布成立。
一南一北的兩個聯盟似乎印證了業界關于2012年是車聯網進入爆發期的預言。
早在去年7月,交通運輸部就已經明確提出要推動車聯網、船聯網的建設;去年10月,國務院在863高科技研究發展計劃中,提出兩項涉及車聯網關鍵技術的主題項目,就是智能車路協同關鍵技術研究、大城市區域交通協同聯動控制關鍵技術。
去年4月,交通運輸部、公安部、國家安監總局、工信部四部委聯合下發《關于加強道路運輸車輛動態監管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從2011年8月1日起,“兩客一危”車輛出廠前應安裝符合規定的衛星定位裝置,這意味著至少在客運車輛和危險品運輸車輛中,車聯網產品將成為標配。
工信部在其主導的《物聯網產業“十二五”規劃》草案中,也明確將從產業規劃、技術標準等方面著手,加大對車載信息服務的支持力度,以推進汽車物聯網產業的全面鋪開。
產業瓶頸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車聯網作為物聯網和智能化汽車兩大領域的重要交集,在國內已經具備了形成產業鏈的條件。
在國家的推動下,汽車企業已經開始行動。宇通、福田等業內知名商用車企也在極短的時間內發布了“安節通”、“車信通”等智能運營系統產品,試圖在這一新型的市場領域爭得一杯羹。最早加裝G-BOS系統的蘇州金龍已通過運營得出節油數據,平均油耗可下降5%。
卡車領域也已經有車企嘗鮮,陜汽推出天行健車聯網服務系統,打破了中國重卡行業傳統用戶服務模式。
而在乘用車領域,目前幾乎所有的中高級車都配備了車載智能技術。凱美瑞的G-BOOK智能系統、上海通用旗下多款車配備的安吉星系統(已發展到第八代產品)、比亞迪E6實現了通過蘋果或安卓系統手機終端遙控開/關鎖、開啟空調、隨時了解到車輛當前位置以及和自己的距離等。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去年底,在國產乘用車中,超過30%的品牌車型已經配備不同性能的汽車移動網絡應用平臺。
賽迪顧問調研數據顯示,中國汽車電子市場的規模有望達到2400億元,車聯網設備是其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但相關企業近期贏利前景卻不容樂觀。按照iSuppli汽車研究領域首席分析師的估計,目前僅有15%的車聯網服務供應商能夠獲得贏利,即便是到了2013年,這一比例也不會超過一半。
在業內人士看來,盡管現在車輛與互聯網聯結已初現成效,但要擴展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在國內實現廣泛應用,目前還難以給出準確的時間表。
中科院院士、華東師范大學何積豐教授對一些現實問題產生了擔憂,“現在各地政府的任何投資都考慮GDP回報,物聯網項目雖然能夠提高社會管理水平、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但往往不可能在短期產生GDP甚至賺不到錢,可是車聯網項目又需要大筆資金,這就形成了矛盾。”
在技術、標準以及社會資源的整合層面上,車聯網的發展遇到諸多瓶頸。但仍有企業對此表示樂觀,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趙玉峰便認為,從2010年開始,車聯網市場正在以每年20%~60%的速度增長,而這一增長態勢將至少持續5~10年時間。
                    
                早在2010年,各大廠商就爭相發布新車型,其中很多汽車都配置了智能系統,更有業內人士預測,未來10年將是國內車聯網市場的高速發展期,由此形成的市場規模大約在2000億元,相關產品帶來的利潤總額約為200億元。
隨著去年底國內各機構主導的車聯網產業聯盟如雨后春筍般成立,整個產業進入爆發前夜。
聯盟涌現
到過上海世博園“上汽-通用汽車館”的人們,一定對科幻大片《2030》印象深刻,驚嘆20年后神奇的汽車生活的同時,也許并沒有意識到,那種理想的開車狀態正一步步走進眼前的生活。
車聯網是一張能夠將科幻電影中的場景變成現實的“智能交通網絡”。所謂車聯網,是指裝載在車輛上的電子標簽通過無線識別技術,實現在信息網絡平臺上對所有車輛的屬性信息進行提取和有效利用,并根據不同的功能需求對所有車輛的運行狀態進行有效的監管,同時也提供綜合服務。
車聯網產業鏈涵蓋汽車零部件生產廠家、芯片廠商、軟件提供商、方案提供商、網絡供應商等多個領域。產業聯盟的瞬間涌現將車聯網產業的發展推向新高度。
去年12月16日,中國車聯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北京成立,該聯盟囊括了52家成員單位。
10天后,“深圳車聯網產業聯盟”宣布成立。
一南一北的兩個聯盟似乎印證了業界關于2012年是車聯網進入爆發期的預言。
早在去年7月,交通運輸部就已經明確提出要推動車聯網、船聯網的建設;去年10月,國務院在863高科技研究發展計劃中,提出兩項涉及車聯網關鍵技術的主題項目,就是智能車路協同關鍵技術研究、大城市區域交通協同聯動控制關鍵技術。
去年4月,交通運輸部、公安部、國家安監總局、工信部四部委聯合下發《關于加強道路運輸車輛動態監管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從2011年8月1日起,“兩客一危”車輛出廠前應安裝符合規定的衛星定位裝置,這意味著至少在客運車輛和危險品運輸車輛中,車聯網產品將成為標配。
工信部在其主導的《物聯網產業“十二五”規劃》草案中,也明確將從產業規劃、技術標準等方面著手,加大對車載信息服務的支持力度,以推進汽車物聯網產業的全面鋪開。
產業瓶頸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車聯網作為物聯網和智能化汽車兩大領域的重要交集,在國內已經具備了形成產業鏈的條件。
在國家的推動下,汽車企業已經開始行動。宇通、福田等業內知名商用車企也在極短的時間內發布了“安節通”、“車信通”等智能運營系統產品,試圖在這一新型的市場領域爭得一杯羹。最早加裝G-BOS系統的蘇州金龍已通過運營得出節油數據,平均油耗可下降5%。
卡車領域也已經有車企嘗鮮,陜汽推出天行健車聯網服務系統,打破了中國重卡行業傳統用戶服務模式。
而在乘用車領域,目前幾乎所有的中高級車都配備了車載智能技術。凱美瑞的G-BOOK智能系統、上海通用旗下多款車配備的安吉星系統(已發展到第八代產品)、比亞迪E6實現了通過蘋果或安卓系統手機終端遙控開/關鎖、開啟空調、隨時了解到車輛當前位置以及和自己的距離等。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去年底,在國產乘用車中,超過30%的品牌車型已經配備不同性能的汽車移動網絡應用平臺。
賽迪顧問調研數據顯示,中國汽車電子市場的規模有望達到2400億元,車聯網設備是其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但相關企業近期贏利前景卻不容樂觀。按照iSuppli汽車研究領域首席分析師的估計,目前僅有15%的車聯網服務供應商能夠獲得贏利,即便是到了2013年,這一比例也不會超過一半。
在業內人士看來,盡管現在車輛與互聯網聯結已初現成效,但要擴展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在國內實現廣泛應用,目前還難以給出準確的時間表。
中科院院士、華東師范大學何積豐教授對一些現實問題產生了擔憂,“現在各地政府的任何投資都考慮GDP回報,物聯網項目雖然能夠提高社會管理水平、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但往往不可能在短期產生GDP甚至賺不到錢,可是車聯網項目又需要大筆資金,這就形成了矛盾。”
在技術、標準以及社會資源的整合層面上,車聯網的發展遇到諸多瓶頸。但仍有企業對此表示樂觀,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趙玉峰便認為,從2010年開始,車聯網市場正在以每年20%~60%的速度增長,而這一增長態勢將至少持續5~10年時間。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