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運營商獲牌照 移動支付競賽起跑
2011年的最后一天,央行發放了第三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包括中國電信(微博)、中國移動(微博)和中國聯通(微博)三大運營商在內的61家公司獲得了牌照,至此,央行共發放了101張第三方支付牌照。三大運營商的“到位”也預示著移動支付競賽將正式起跑——擁有手機用戶資源的運營商,擁有在線支付體驗和用戶習慣的互聯網企業,以及擁有金融資源優勢的銀聯,誰將領跑移動支付?
三大運營商兩套標準并行
在移動支付領域,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中國聯通推行著兩套不同的技術標準,這次三大運營商同時獲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也說明其各自推行的標準被央行認可。其中,中國移動主推行于2.4GHz上的RF-SIM 標準,而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則支持銀聯推行的運行于13.56MHz上的標準。由于銀聯擁有深厚的金融機構資源,13.56MHz的頻率也是金融機構唯一認可的可進行非接觸金融支付的頻率,此前業內普遍認為銀聯標準將一統移動支付標準;但中國移動獲得的牌照讓此事出現了變數。
有分析認為,中國移動的RF-SIM 標準將會被繼續保留下來,與銀聯標準并行使用,但是二者的使用范圍有較大的差異。RF-SIM 標準將主要用于手機上,可以用手機直接支付購買電影票、小商品等,應用范圍相對較小,支付金額不大,不能用于銀聯的POS機;而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支持的銀聯標準則可與POS機聯動,使用范圍更廣,支付金額更大。
各方齊搶移動支付蛋糕
事實上,在移動支付這塊蛋糕上,參與分搶的不僅有三大運營商,也不是只有銀聯,還有已經在互聯網第三方支付上占住地盤的支付寶、財付通等;而在標準不統一、商業模式不清晰、用戶移動支付習慣尚未養成的初級階段,各方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其中,近場支付NFC(NearField Communication 縮寫,即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被認為是移動支付最大的應用領域,目前包括谷歌、諾基亞等行業巨頭在這一領域有部署,國內運營商也在公交、地鐵等領域推進相關服務。但是,NFC技術需要一個完整的硬件配套設施支持其運營,與手機號碼的融合也是一個長期的工程。而支付寶、財付通等第三方支付企業則從“軟實力”下手,通過手機客戶端的方式實現移動支付:如支付寶推行二維碼支付,打通線上和線下支付渠道,且線下硬件成本投入低廉;財付通則通過手機客戶端推廣手機銀行充值、信用卡還款、彩票賣場、郵政匯款等移動應用,用具體的支付場景培育用戶的移動支付習慣。
綜合對比各方,三大運營商擁有海量的手機用戶資源,移動支付的潛在用戶眾多;而以銀聯為首的金融機構則擁有金融資源,在支付額度、支付便利性方面擁有優勢;而支付寶、財付通等互聯網企業則擁有成熟的支付場景,能快速地培育用戶使用移動支付的習慣。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