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轉型升級規劃解讀之十三
實施質量和品牌戰略是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要素,是提升產品附加值、改善工業發展質量效益的重要途徑。《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以開發品種、提升質量、創建品牌、改善服務、提高效益為重點,大力實施質量和品牌戰略,引領和創造市場需求,不斷提高工業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
一、實施質量和品牌戰略是提高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一五”以來,我國工業經濟運行質量持續向好,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制造水平日益提高,產品質量顯著提升,一批知名品牌脫穎而出,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進一步增強,較好地滿足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鋼鐵、有色、石化和建材等主要原材料產品的技術標準和質量水平基本與國際接軌;航天、發電、高速列車等重大裝備研發生產實現自主化,工程機械、通用裝備的質量與可靠性水平不斷提高,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進一步縮小;輕工、紡織、家電等消費類產品實現按國際標準組織生產,質量檔次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第三代移動通信、數字音視頻、基礎軟件等信息技術產品的主要功能和性能達到或接近國際同類產品水平。
盡管取得了這些成績,但受傳統粗放型發展方式的制約,我國工業產品質量和品牌發展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總體發展不平衡。部分產品質量差、檔次低,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有較大差距;二是部分技術標準水平低、結構不合理,貫徹實施不力;三是產業基礎差,創新能力不強,部分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品牌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弱;四是企業主體作用發揮不充分,一些企業質量責任意識不強,管理不規范,質量信譽不高;五是質量安全保障體系不完善,重大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六是基礎能力建設投入不足,監管機制不健全,質量公共服務與管理能力薄弱。
“十二五”時期是實施質量和品牌戰略,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促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增強競爭力為核心,以開發品種、提升質量、培育品牌、改善服務、提高效益為著力點,充分發揮“政府指導、行業自律、企業主體、社會監督”作用,著力構建工業產品質量和品牌發展的長效機制,對增強我國工業企業國際競爭力,推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二、“十二五”主要目標和任務
(一)主要目標
《規劃》提出了“質量品牌建設邁上新臺階”的總體目標要求,新產品設計、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明顯增強,主要工業品質量標準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食品、藥品、紡織服裝等民生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
1.新產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明顯增強。
新產品開發能力增強主要是指傳統產業的產品質量、檔次結構更趨合理,產品品種更加豐富,高端、高檔、高附加值工業產品和關鍵核心零部件自給能力明顯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品國內保障程度進一步提高。
品牌創建能力增強是指自主品牌的質量信譽與品牌形象明顯改善,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主要行業自主品牌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85%,出口產品產值比重達到30%。培育形成一批世界級知名品牌。
2.主要工業品質量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傳統產業的產品附加值和質量水平明顯提高,規模以上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生產的產品產值比重達到90%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質量全面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產品檢測能力基本滿足產業發展需要。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中主導產業的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產品產值比重達到50%。
原材料工業主要產品的質量水平全面達到國家及行業標準要求,重點產品的質量水平與國際接軌。裝備工業主要產品的質量與可靠性達到發達國家同類產品本世紀初的平均水平,售后服務質量與國際接軌。農機、汽車、船舶和民用飛機的產品質量達到或接近國際同類產品水平,航天、發電和動車組的尖端產品質量達到或保持世界領先水平。新興消費品與重點耐用消費品的質量、技術、標準與國際水平接軌,耐用消費品的售后服務質量顯著改善。高端高檔紡織和服裝的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重點消費電子產品的使用性能、可靠性與保障性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
3.食品、藥品等民生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
關系群眾生命安全的食品、藥品等民生產品全面達到國家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標準的要求。產品品種更加豐富,售后服務質量更有保障,國內消費需求實現大幅增長。食品、藥品企業的質量管理更加規范,質量、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率均達到95%以上,產品質量水平明顯提升。
(二)主要任務
《規劃》提出了“提升工業產品質量、加強自主品牌培育和加強工業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等三個方面的任務。
1.提升工業產品質量。
為提升產品質量提供基礎保障。通過健全質量發展政策與規章制度,提高產品質量發展的地位,改善政策環境。通過嚴格市場準入與退出管理、推動工業標準貫徹實施,促進良性競爭,維護市場秩序,改善市場環境。通過促進地方政府履行質量發展責任改善質量工作的環境。
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通過規范企業自我聲明,促進企業承諾和履行保證產品質量的主體責任。通過引導企業加強質量管理,完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質量管理體系。強化管理體系標準貫徹實施,推動各級供應商同步貫徹實施相關管理體系標準及其配套標準,全面提升供應鏈質量管理水平。通過推廣應用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加強質量工程師和專業技能人員培養與使用,提高企業履行質量責任的能力。
促進重點工業產品質量達標。圍繞鋼鐵、有色、石化、建材、輕工、紡織、汽車、船舶、裝備制造及電子信息等行業開展重點工業產品質量達標備案管理,推動工業企業全面貫徹實施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到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產品質量達標率大幅提升,重點工業產品的質量水平全面達到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要求;部分企業的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開展關鍵基礎產品質量攻關。開展關鍵原材料和基礎元器件、零部件的工藝技術攻關,提升關鍵原材料的內在質量、表面質量、尺寸精度和性能穩定性,提高基礎元器件的性能穩定性與可靠性,減少有害物質含量,改善基礎零部件的內在質量和性能穩定性。支持關鍵基礎產品研發生產企業,依靠技術改造與技術進步,提升關鍵工藝裝備和產品檢測系統的技術水平。重點解決特殊鋼、不銹鋼、新型復合材料、超硬材料以及鋁合金、鈦合金、鎂合金等關鍵材料的質量一致性差、性能穩定性低等問題,大幅提高產品質量水平。
推動重大裝備可靠性提升。加強重大裝備可靠性設計、試驗與驗證技術研究,提高產品加工精度、內在質量和使用壽命。支持航空、航天、船舶、軌道交通、汽車等裝備制造行業,以提升可靠性水平為中心,加強技術改造、技術創新與技術攻關,突破制約重大裝備可靠性提升的關鍵材料、工藝與制造技術,推進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的工程應用。
2.加強品牌培育。
提升品牌形象和價值。支持企業通過研發核心技術,改進產品外觀設計、包裝質量與售后服務等,不斷提升品牌的質量形象與市場競爭力。大力推進國家品牌、區域品牌、行業品牌和企業品牌建設,加大宣傳力度,塑造我國工業產品質量新形象。優先安排與品牌建設有關的技術改造、質量攻關、標準制修訂及檢測能力建設項目。
引導優勢企業創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品牌。支持優勢企業針對國際、國內市場的不同特點和消費需求差異,制定實施品牌多元化、系列化發展戰略,開展品牌經營,不斷提升品牌的影響力和附加值,加快進入國際主流市場,創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品牌。鼓勵有實力的企業積極收購國外品牌,支持國內品牌在境外的商標注冊,促進國內品牌的國際化。
建立品牌評價機制。通過建立品牌培育評價機制,來引導企業加強品牌宣傳,加快產品開發和品種創新,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不斷提高質量信譽和品牌影響力。配合有關部門,加大對品牌及其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嚴厲打擊對品牌的仿冒與侵權行為。
3.加強工業產品質量安全保障。
引導企業創建誠信文化。協調發揮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社會中介機構、消費者組織和新聞媒體等各方面的監督、引導、教育、培訓與宣傳作用,大力宣傳、獎勵誠實經營、守信用、信譽好的優秀企業,及時曝光、制約和懲戒虛假經營、不講誠信、信譽差的不良企業,營造崇尚誠信經營、追求質量卓越、尊重顧客利益的市場環境與文化氛圍。加大對民生領域產品質量的違法、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依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努力保障消費安全。
規范企業自我聲明。推行產品質量企業自我聲明制度,引導企業通過產品質量自我聲明,承諾和履行保證產品質量的主體責任。協同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進一步加強對企業自我聲明內容真實性、格式規范性的監督、評價與管理,防范和杜絕企業自我聲明中的違法、違規、違約行為。
建立工業產品質量監測預警平臺。建立品牌、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的質量競爭力評價體系和工業產品質量指標體系。整合利用監督抽查、執法打假、消費者投訴、出口商品檢驗等質量信息,以政府相關部門為主導,發揮行業協會和社會中介機構的作用,利用現有檢測機構、消費者組織等渠道,吸納企業和消費者參與,建立國家、地方和行業兩級的工業產品質量監測預警網絡平臺,加強產品質量安全重大風險信息的收集、分析與報告,有效防范和應對區域性、行業性、系統性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
建立企業質量誠信管理體系和評價機制。圍繞有效保障消費安全和切實改善民生,突出抓好消費品工業和食品行業的企業質量誠信管理體系建設。發揮行業協會、社會中介機構、新聞媒體和消費者組織的社會監督作用,探索應用第三方信用評估服務,建立工業企業質量誠信評價機制,形成以企業為本、地方政府與行業主管部門聯動、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質量信譽建設格局。“十二五”時期,工業企業的質量誠信意識進一步增強,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發生率持續下降,消費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區域性、行業性、系統性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明顯減少。
支持建立中小企業質量公共服務平臺。發揮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行業協會、社會中介機構和大中型骨干企業的支持、引導與幫扶作用,增強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質量保證能力,提高產品質量,提升產業鏈的整體質量水平。鼓勵具有行業經驗、技術人才以及先進的檢驗、檢測、試驗設備和設施的第三方為質量保證能力不足的中小企業提供技術解決方案,檢驗、檢測、試驗服務和質量技術支撐。鼓勵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協作配套關系,帶動中小企業的專業化發展和品牌培育。支持中小企業依靠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加快采用先進的技術、工藝和設備,不斷提高技術裝備水平。
三、實施質量和品牌戰略的政策措施
(一)實施工業產品質量提升專項計劃
支持符合條件的地方和行業開展質量振興和質量興業活動;支持行業協會、科研院所、企業和有關機構“產學研用”相結合,開展共性技術質量問題攻關;支持行業協會和科研院所建立行業性、基礎性、公共性質量技術數據庫;支持企業和科研院所開展檢驗、檢測、試驗能力建設,產品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實驗室建設,以及重點領域的質量基礎科研和質量公共政策研究。
鼓勵地方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和企業根據本地區、本行業和本企業的產品質量提升與發展需要,建立產品質量提升專項計劃和配套資金,合力推進工業產品質量提升。
(二)推動工業產品質量促進立法
加強工業產品質量立法工作,研究起草工業產品質量促進條例,明確質量在支撐工業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地位,突出企業主體作用、行業自律作用、政府引導作用和社會監督作用,規范企業、行業、政府和社會在推進工業產品質量提升中的權利、義務與責任,為工業產品質量的長遠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加強質量基礎教育與人才培養
支持有關部門及院校把質量列入基礎教育教學計劃,實施不同層次的質量教育與培訓。在有條件的院校探索開設質量管理與質量工程專業課程,培養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兼備的質量專業技術人才。配合有關部門推行質量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制度和技能人員職業技能鑒定制度。
(四)綜合運用現有支持政策
發揮行業準入、產業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等現有政策的綜合作用,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和工藝技術。落實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營造有利于中小企業質量發展的良好環境。強化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等專項措施對工業產品質量發展的導向作用,深化開展品牌培育、誠信建設和質量達標等活動,夯實工業產品質量發展的基礎。
(五)建立質量發展合力推進機制
按照“監管并重,突出指導”的原則,統籌國家、地方、行業、企業和社會各方面資源,建立健全“部門指導、行業自律、企業主體、社會監督”的質量工作體系。發揮地方政府、工業主管部門、質量監督與執法部門、行業協會、專業協會、企業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建立工業產品質量發展合力推進機制,形成“國家與地方、部門與行業、企業與社會”協同推進工業產品質量發展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