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已開啟智慧城市建設序幕

昨日,廣東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人大代表們認真聽取政府工作報告
昨日,省委副書記、省長朱小丹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五處明確提及東莞,涉及珠三角一體化、科技信息、轉型升級、產學研合作、加工貿易等方面。這些方面也是東莞正在積極推進的工作重點。
關鍵詞:智慧城市
東莞試點廣東智慧城市
報告摘要:大力發展物聯網、實施云計算應用示范工程,抓好廣州、佛山、東莞等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工作。
解讀:
按照報告指出的發展方向,未來不久,市民開車到停車場將不用再為找車位而煩惱。一個成熟的智慧城市將有App(智能手機的第三方應用程序)讓駕駛人知道附近最近的停車格,這樣就可以省掉通勤時間,從而可以改善交通堵塞的問題。
事實上,東莞推行“智慧城市”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東莞經信局就推出了“智慧經信”工程項目,實現了局機關門禁、停車場、食堂消費一卡通,并實現與全市公交、小額支付等功能兼容;石龍鎮也全面啟動了“智慧石龍”建設,實施智慧交通、智慧市政、應急指揮、空間地理基礎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等工程;東莞水務局則啟動了對全市水源和污水實時自動采集、監控、報警的“智慧水務”系統。此外,還有廣東榮文能源科技集團的實現節能60%的物聯網智能路燈照明系統。
我們能看到的是,一批民生及社會管理領域的“智慧城市”建設項目全面鋪開,"智慧城市”的序幕已經在東莞開啟,東莞市民在未來不久就可以體會到科技服務生活的好處。
關鍵詞:轉型升級
東莞臺灣高科技園要從容建設
報告摘要:科學規劃、從容建設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中新知識城、東莞臺灣高科技園、佛山中德工業服務區等重大平臺。堅持差異化發展,優化功能布局,著力引進骨干企業和重大項目。
解讀:
在提及建設轉型升級重大平臺的時候,朱小丹省長的報告中用了“從容”一詞,可見用心。
正如朱小丹省長在“從容”一詞上的深意,東莞臺灣高科技園一直保持著寧缺毋濫的從容之心。
東莞臺灣高科技園區誕生在2009年的盛夏,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四會”臺商,力促臺灣高科技企業和松山湖高新區“聯姻”。一年半后,即2010年11月21日,東莞臺灣高科技園正式開園。
開園當天,總投資逾百億元、首期投資37億元的東莞聯勝液晶顯示器有限公司成為首家入園企業,目前已經完成一期建設即將投產,全面生產后有望成為松山湖繼華為后又一個年產值過百億元的IT企業。
園區坐落在松山湖,松山湖管委會對其建設的態度就是從容不迫:門檻要高、質量要好,否則不要。在開園一年后,松山湖面向全球征集園區城市設計方案,全面提升園區規劃建設水平。
2012年5月,在廣東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中,松山湖臺灣高科技園與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等共同被列為廣東省重大合作平臺。
2012年6月,時任省委書記汪洋第四次考察松山湖,充分肯定了臺灣高科技園的建設招商工作,并明確表示省里支持粵臺合作生物技術產業基地的建設,臺灣高科技園的發展步入新的階段。
目前,東莞正在全面開展“三重”建設,被稱作松山湖“園中園”的東莞臺灣高科技園除了引進不少優質項目外,園區的配套建設也卓有成效。目前,莞臺生物技術合作育成中心已初具規模。
松山湖管委會都是這樣對外描述臺灣高科技園未來發展前景的:5年應該能看出端倪了,10年后,園區在硬件、服務、企業質量上,能夠達到一個高的水平,“把它打造成一個臺灣特色的宜居小城,產業都是新興戰略性的產業,用的大部分都是科技方面的人才,生活也很便利,科技人才安居樂業”。
關鍵詞:產學研科技合作
東莞中以產業園獲重點推進
報告摘要:完善省部院會商機制,建設產學研合作重大創新平臺,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產業共性技術創新項目,支持建立校地協同創新聯盟。加快散裂中子源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二期和廣州、深圳超級計算中心等重大科學工程以及國家專利審查協作廣東中心建設。加強國際科技合作,重點推進中烏巴頓焊接研究眼、東莞中以產業園、廣州國家現代服務業國際創新園建設。
解讀:
去年,中以國際科技合作產業園正式敲定落戶松山湖,項目總計分為兩期,一期投資約15億元人民幣,建立“水處理環保創新產業園”,主要承接和引進以色列及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水處理技術;二期主要包括水處理等環保技術產業、電動汽車、高端電子信息、半導體照明、太陽能光伏及生物科技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的中以合作項目。
項目投產后,三年內預計實現產值20億-30億元人民幣,五年內實現產值150億元人民幣。
目前,松山湖管委會已與中以產業園項目投資方確定項目選址,2012年11月1日,科技部相關負責人已宣讀“國際科技創新園”認定批文,中以產業園正式成為國際化的科技合作創新園區。
目前,松山湖管委會、中以產業園項目投資方已經與4家以色列環境治理企業簽訂項目投資意向協議。中以產業園各項報建前期手續工作正在開展中,預計年內開工。
關鍵詞:珠三角一體化
九城間探索聯合招商模式
報告摘要:統籌實施珠三角五個一體化規劃,推動廣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經濟圈深度合作,推進交通、能源、信息化等一體化,以制度機制對接推動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探索區域間聯合招商模式,建設重大產業合作載體。
解讀:
珠三角一體化經過“四年大發展”時期,在交通、信息、能源等各方面已初具規模。在省政府出臺珠三角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城鄉規劃、公共服務、環境保護五個一體化轉型規劃的一系列規劃和“四年大發展”工作方案之后,一體化就走過了起步階段,成為實實在在的社會進程。
深莞惠分布在珠江東岸的三座城,如果說過去的30多年,充分競爭促進了它們彼此的成長,那么接下來的30年,深莞惠一體化才是珠江東岸騰飛的動力之源。
而實際的情況有些“一廂情愿”。廣東省社科院區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曾經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惠州應有自己獨立訴求,不應認為自己暫時落后于深莞而過分滿足他城需求。經濟排名靠前的兩座城市積極性不高,而惠州相比其他兩座城市則“一頭熱”。
正如專家所言,讓人寄予厚望的“坪新清”產業合作示范區,由于涉及三地,不少問題一時難以統一協調,實際進展也沒有預想中順利。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深圳、惠州官方多次呼吁加快規劃建設,然而官方也始終沒有公開提及此事。開發主導權、利益分配以及土地管理等始終成為三方在合作中的掣肘。
事實上,一體化避免不了利益的沖突,城市自身具有彼此獨立的利益訴求,離開利益分配而談區域合作,無異于紙上談兵。
總之,如之前專家一直所言的行政體制上的各自為政,造成了一體化的“雷聲大、雨點小”,其整體進度也略顯“從容”。但隨著打通斷頭路、開通跨市公交、建設城際軌道交通等顯性融合速度的加快,包括行政區劃壁壘、地方利益博弈、發展認識差異等隱性融合的障礙逐步暴露出來。
或許我們應該想想,前有歐盟一體化成功,珠三角九城而已,一體化應不遠矣。
關鍵詞:加工貿易
東莞轉型試點為全國探索路子
報告摘要:加快建設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范區和東莞試點城市。加強示范企業培育,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加強研發設計、創立自主品牌、拓展營銷渠道,延長國內增值鏈條。創新監管模式 ,推進外經貿、海關、檢驗檢疫和企業“四方聯網”。鼓勵企業依托“加博會”等平臺擴大內銷。
解讀:
2008年,東莞市被確定為全省加工貿易轉型試點城市。
2010年,東莞市被認定為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
東莞是全國加工貿易發展最早、最集中的地區之一,2011年底,全市共有加工貿易企業12086家,累計加工貿易實際利用外資472億美元,占全市實際利用外資的92.8%。進出口總額1040.4億美元,占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的80%、占廣東外貿進出口總額的11.3%,但這一產業結構的弊病也無須贅言。
東莞如何破冰,不僅是東莞自己的事情,更是為全省乃至全國探索路子。(RFID世界網編輯整理)



